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性研究

2017-04-08 18:20石雪珺张艳丽孙晓蕾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规划大学生

石雪珺+张艳丽++孙晓蕾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思政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规划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的四个制定原则,为规划的制定厘清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4

作者简介:石雪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张艳丽,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孙晓蕾,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社会实践的规划研究—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为视角”(课题编号2015-D-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2年2月,由教育部、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意见》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出发,指出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连续性设计,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面临的重要任务。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的意义

1、规划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高校指导学生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推动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社会实践的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增长才干。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2、规划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且处于初涉社会的观察期和探索期,极需科学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高校必须认真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划方案,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学习阶段,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及其思想成熟的程度,有针对性的培养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规划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始终把握时代脉搏,保持正确的思政工作方向。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必须时刻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科学规划,制定更为合理和可行的评价方案,以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是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唯一准绳。不管当今国际社会形势有多复杂,不管任何外来势力试图渗透,只要坚持基本的设计理念不动摇,就不会受到左右,就一定能站稳立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缺失导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目的不明确、专业不突出、系统不健全的问题(1),总体来说,都与社会实践规划缺失有一定关联。

1、大学生各个阶段的社会实践规划不够全面。目前各校对于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均有清晰的规划以及培养目标,但是在社会实践上对这三个阶段却鲜有清晰的规划。普遍情况是本科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较多,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的社会实践较少且覆盖面不够广,甚至很多研究生都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

2、大学生各个阶段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历高低与社会化程度应该相匹配,与社会的接触程度和参与深度也更高。但现实情况是,本科低年级学生比较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他们急于了解社会,提升能力,而研究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去了解社会。这种重视程度的区别容易产生失衡,导致高学历学生工作后对社会情况认识不到位等问题。

3、高校搭建的社会实践活动载体不健全。目前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比较丰富,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交流等都很常见,而研究生阶段的社会实践形式却较少,加之研究生本身热情不高,导致社会实践成了以本科生为主的活动。合理规划社会实践内容,搭建适合各阶段学生需求的社会实践载体,是当前社会实践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的制定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必须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教学培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2)。规划的制定必须掌握层次性、有序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几个原则。

1、层次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的专业能力培养一样,必须注重循序渐进,划分层次,设立目标。大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离开父母的羽冀,应注重对其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大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推动其去调查研究社会,印证其在课堂学到的各类知识。

2、有序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阶段设定规划,做到科学设计、有序实践。社会实践内容也必须遵循规划的要求,每个阶段所培养的能力有所侧重,不能应景式的一哄而上,赶时髦,追流行,社会上宣传什么,就盲目跟风做什么,造成高校实践育人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也养成学生华而不实,做事只求表面效果,不求内在收获的坏习惯。

3、针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针对学生需要的能力和面临的阶段进行设计和规划。如低年级学生处于专业认知期和社会认知期,可以设计一定的社会认知实践和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年级学生有就业需求,可以设计较多的就业见习和实习。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加强专业操作实习,而学术型培养目标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进行实践培养。社会实践规划不能一刀切,而要结合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其所需的能力,才能达成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

4、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划要将取得实效作为最基本原则。既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各项指标,科学指导,合理评估,为各类社会实践留存档案,记录社会实践的数量,科学评估实践的质量;还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平台、提供指导,从社会、学校和师资三个方面着手,共同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实效的保障措施。

实践育人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认真的规划和实施,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雪燕、贾光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调查研[J],科教文汇2014(4)

2、 徐敬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9)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规划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