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
【摘 要】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效益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96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有效的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新的教学策略,寻求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来做呢?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为了改善过去以老师为权威,改变以前教学采取“满堂灌”的有效措施。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不管学习基础好的还是学习基础薄弱的,都是一锅煮。对于一些学优生来说吃不饱,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吃的太多消化不了,这个与我们新课改提倡的要让学生共同发展的思想背道而驰。这样的教学课堂,很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样一锅煮的教学课堂失去信心,没有激情。但是好多学生在老师的压制下身随而心违,这样教学的课堂,根本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课堂困境,教师就要转变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在教育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要演绎不同的角色,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引导学生科学掌握知识的领航员,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语文教学的课堂,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而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从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慈母般的爱。只要学生对教师喜欢,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所带的课,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又回到了它的真谛。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到第一位,也就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们在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充电,用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多才多艺,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毛主席曾经说过:“活到老,我们要学到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如此,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永立时代的潮头。
二、运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堂阅读,以保证课堂能顺利进行为前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和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的实际条件、个人特长和教学风格,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證,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游戏是一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让游戏走进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让游戏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者教师讲一个幽默的笑话,或者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教科书
教科书不是摆设,也不仅是老师用来传授知识的载体,还是引导学生搞好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而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认识到,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但是,如果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也就是说,课前课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参考教学资料,要让学生能动的利用资源,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有效手段,坚决不做搬运工,变成抄写资料的工具。
四、注重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阅读的自主性”。这个方法和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阅读的起点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常法,这个常法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尽可能的多的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