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浩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兴县高家村水利扶贫工作实践与思考
郭圣浩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通过对兴县高家村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贫困人口结构等方面的了解;初步分析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并针对其致贫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帮扶意见与建议。为下一步精准帮扶及高家村整村脱贫工作提供了依据。
水利扶贫;致贫原因;思考建议;帮扶村;兴县
高家村位于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全村总面积约10.11 km2,是高家村镇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向东距兴县县城约14 km,省道忻黑线由东向西贯穿全村。
全村所在区域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其中南北两侧千沟万壑、地块支离破碎,沟道下切侵蚀严重。土壤以灰褐土及棕壤为主。中部以河漫滩地为主,黄河一级支流蔚汾河自东向西流经此处,地势相对平坦。该地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仅在部分沟道底部,分布有零星小灌木,植被覆盖度差。
1.3.1 土地资源
目前高家村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耕地面积约370 hm2,其中旱地约333.33 hm2、水浇地约36.67 hm2。人均旱地约0.13~0.2 hm2,人均水浇地约0.019 hm2。
1.3.2 水利
全村人畜饮水已基本全覆盖,全村主要生活饮用水源位于村南侧的一口机井处,通过管道引入北侧高山水池中,再自流入各家各户。2015年,又将北侧沟道内发现的新水源引入高山水池做为补充水源,目前供水设施基本可满足村民日常用水需要。全村生产用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原有老旧渠道已于2016年进行了维修加固,基本解决了旧灌渠跑水、漏水等现象,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
截止2016年10月,全村人口712户,共1 880人。其中五保户2人、常住人口约500人。依据兴县2016年12月建档立卡“再回头看”的初步工作成果,高家村有贫困人口127户,共425人。
据调查,高家村贫困人口在年龄分布上相对平均,年龄偏大的人群并不是贫困人口的“主力军”,60岁以上老人仅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7%;30岁以下的贫困人口则占全部贫困人口的37%。
全村贫困人口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目前在外打工,缺乏资金、缺少技术占贫困人口的44%;二是上学,占贫困人口的19%;三是丧失劳动力,占贫困人口的19%;四是在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缺土地占贫困人口的18%。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是造成目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外求学由此产生的租房、住校等费用,以及县城生活相对的高成本,对于依然以种地为生的贫困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对于很多在县城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上学的贫困户来说,也基本从事的都是纯体力劳动,收入低且不稳定,负担也较大。
城乡医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贫困户家庭因病致贫、没钱看病是依然存在的难题。目前全村贫困户均有医疗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均有养老保险。但很多疾病,特别是大病不得不到太原、北京等大城市接受治疗,这样造成能够报销的比例偏低,使得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难以为继。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又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惠及所有因病致贫家庭。
绝大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基本分布在县城、东胜、神木和太原,以从事体力劳动、餐饮服务等行业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收入偏低;同时由于当前经济环境,部分打工人员已处于半失业状态,收入不够稳定。
高家村旱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1%,且全部为坡耕地,平均坡度在15°~30°之间;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黑豆等小杂粮为主,据调查,当地平均亩产玉米约100~800 kg,亩产谷子约50~200 kg,亩产黑豆约15~50 kg,完全“靠天吃饭”、无任何引水灌溉措施,产量不够稳定,收入无法保障,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荒废。旱地实施坡改梯、引水灌溉等保水保土措施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块支离破碎,坡改梯难以成片,实施难度和投资相对较大;而另一方面沟底部分的出露水源,水量小、海拔落差大,引水提灌工程前期投资大,且将来完工后灌溉成本过高,收益降低。旱地改良增收难度较大。
全村水浇地位于村中部、蔚汾河沿岸的滩地上,地形平缓、面积相对较为广阔,是高家村农业生产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白菜和西瓜为主,平均亩产收益在3 000~8 000元之间。不成规模加上市场信息闭塞、管理手段落后等不利因素,导致村里水浇地产量也不够稳定,收入相对无法保障。
贫困地区基本都位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而水利扶贫工程大多又以小型民生工程为主。工程单个规模较小、投资估算有限、项目数量多且位置分散,目前能够遗留下来、仍未解决的大部分民生水利问题都是难度相对较大、多年反复出现的“老难题”。深入贫困村、走访贫困户,了解和分析每个贫困户的水利需求,努力找出影响每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水利因子和瓶颈。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精准的编制水利扶贫规划、确定水利扶贫项目,集中资金和力量,逐年予以扶持,力求将最真实的基层需求反映在水利扶贫规划中。同时,水利扶贫规划和设计要与其他行业扶贫规划、县、乡(镇)扶贫规划进行对接,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引导多种渠道资金流入后,要尽量放在一个“篮子”里统筹规划,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贫困户是本次扶贫攻坚工作的真正受益者,要通过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全面小康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持脱贫致富建设。
可为村委会配置广播喇叭进行扶贫宣传工作,刷扶贫标语,入户走访和勘察工程时随时随地的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扶贫政策。也可结合水利行业优势,编制和印发有关扶贫、惠农的小型民生水利工程技术手册,防洪抗旱宣传材料等。让群众了解、支持、配合及参与水利扶贫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老百姓对于生产活动中的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需求,优秀的种植、养殖及管理等专业性培训课程,可让老百姓更加合理的开展生产活动,进而提高收入。
可先期了解和统计贫困户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派出本单位或协调聘请外单位专家对贫困户开展培训指导工作,建立长期指导联系机制,尽量使老百姓在生产活动的全程都能有疑必解。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开展慰问活动是体现党和国家对贫困人群关怀的一种形式,送生活品和慰问金固然是最直观的慰问形式,但并不一定是当下农村最有效的慰问形式,相反还可能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在“六·一”、“七·一”、元旦、春节等节日来临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开展送儿童、革命、农业科技电影、戏曲下乡,捐赠图书等活动也是精神文明慰问好形式。
可依托水利行业教育资源优势,给有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提供水利行业教育、培训服务。对于培训合格的贫困户,可颁发资格证书,允许他们参与到部分小型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上来。拓宽贫困户在本地的就业范围,增加收入渠道,将劳动力留在当地、建设当地。真正让水利扶贫工程最大限度的精准惠及到贫困户身上。
继续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高标准农村饮水工程,保证安全水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继续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以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应急供水问题。建设基层水质监测中心,为农村供水水质监测提供技术保障,确保饮水安全。维修或重建老旧灌渠系统,大力宣传和推广农田小型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益。
主要在贫困地区范围内的“四荒”土地、农业生产用地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例如生态清洁小流域、坡改梯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保土保水保墒的耕作措施等,可有效防治贫困地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该地的水土资源,提高周边生态环境,为农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挥水产养殖优势,指导和帮助贫困户开展一定规模的水产养殖。通过金融扶贫的有关政策,引导有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与具有一定规模和保障的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贫困户“引资入社”,年底进行分红。也可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劳动务工,借以增加贫困户收入。
水利扶贫工作要以帮字为先,既要充分发挥水利行业优势,从水利技术、资金上向贫困地区倾斜,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创造条件。又要摆正位置、量力而行,始终明确扶贫工作主体为当地政府,要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与各部门合作,做好帮扶工作。
TV211
C
1004-7042(2017)11-0007-02
郭圣浩(1985-),男,2010年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工程师。
2017-09-20;
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