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坝升级改造中面临的挑战

2017-04-07 13:34F.
水利水电快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溢洪道坝体大坝

[] F.

澳大利亚大坝升级改造中面临的挑战

[澳大利亚] F.洛佩斯

过去10 a,随着澳大利亚新建大坝进度放缓,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大坝除险加固以及升级改造现有设施上来。重点论述了近期澳大利亚在部分大坝升级改造时面临的各种挑战,主要涉及袋鼠溪坝、新科特坝、玛汝恩坝、南澳拱坝以及蒙达拉水库等。

大坝升级改造;大坝除险加固;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整体上属干旱气候,全年降雨、地表径流分布不均。大坝建设高峰期为20世纪60~80年代,之后新大坝建设数量屈指可数,主要是由于缺少适合的坝址、环境监管更为严格且公众反对等因素的影响。为解决用水需求问题,澳大利亚正致力于利用现代坝工技术对现有大坝进行维护、升级和改造。因此,近期该国多数大坝项目都与除险加固、升级改造及替换老坝及附属设施相关。

1 袋鼠溪大坝安全升级

袋鼠溪(Kangaroo Creek)大坝位于托伦兹(Torrens)河上,距南澳阿德莱德(Adelaide)市东北方向约22 km。该坝始建于1966~1969年,目的是为该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备用水源。随后,为提高水库蓄洪能力并减少洪水下泄量,曾于1983年对坝进行了加高,并升级了溢洪道。大坝业主及运营方为南澳水务公司(SA Water)。该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FRD),坝高63.5 m,坝顶长138 m,其溢洪道形式为侧槽式。

前期安全风险评估中指出,该坝存在两处缺陷: 坝体在强地震荷载作用下具有易损性,表现为在强地震荷载下周边缝及部分上游面板纵缝存在开裂可能,考虑到筑坝材料特性,这些裂缝可能引起坝体渗漏,并导致坝体不稳或下游坝坡开裂,甚至发生溃坝事故; 溢洪道泄流能力不足,根据当前版本的《澳大利亚国家大坝委员会(ANCOLD)指南》,该坝应满足最大可能洪水(PMF)的6 200 m3/s安全过流要求,而当时袋鼠溪坝过流能力仅能达到1 850 m3/s。

受SA水务公司委托,GHD公司针对袋鼠溪大坝升级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提高溢洪道泄流能力和坝体对极端地震荷载的抵抗力等,以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并符合ANCOLD指南的相关规定。GHD公司的工作范围涵盖所有必要的勘察和溢洪道物理模型研究。同时,SA水务公司还组建了一支由坝工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针对设计成果的可靠性进行独立评估。

大坝升级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将坝高从63.5 m提升至69.4 m;②扩大混凝土面板范围;③在坝体整个下游坡面设置碎石反滤层;④对纵缝和周边缝止水带进行升级;⑤增加溢洪道泄槽宽度;⑥延长坝顶东侧渥奇(ogee)结构长度40.2 m;⑦增加溢洪道边墙高度;⑧对已有溢洪道的渥奇结构进行锚固;⑨改建泄水建筑物,使之与加高后的坝体及新建的量水堰相匹配。

袋鼠溪大坝坝址所在区域位于南澳的洛夫缔山(Mount Lofty)和弗林德斯山脉(Flinders Ranges)之间,是澳洲大陆最活跃的震区之一。作为设计工作的一部分,GHD公司承担了地质测绘及8个倾斜钻孔的取芯和试验工作(钻孔总长度 255.4 m)。试验结果表明,溢洪道导流墙基础强度无法满足后张预应力锚的稳固性要求,这就要求设计方案在加高导流墙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断面进行设计,以确保锚固的安全性。

现存的坝体由5个区域组成,其中第一至四区为堆石区,第五区为河槽段少量冲积物,坝体下游坡度为1∶1.4。坝体的升级处理方案是抬高坝体高度并相应增大上游面混凝土面板面积至设计值,为PMF过流提供约1 m的超高。

现有坝体升级改造设计是基于假设的震后工况,在该工况下,混凝土面板内的各处分缝及止水均失去作用,渗流已侵入坝体,下游堆石体形成“面板”效应,坝体渗透性降低,无法向下游自由排水,设计渗流导致坝体出现饱和现象,坝体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新建一条稳定戗堤,确保各种不利荷载情形下坝体的安全性。

如果现有渗流的水力坡降超过临界值,潜在的高水平向渗透率(假设由于形成了所谓的“面板”,引起纵向渗透系数的下降)将导致坝体下游坡面被冲刷侵蚀。为防止坝体下游区域可能发生的变形进而阻碍下游坝面分散排水,需增加一套内部排水系统来控制出口流量。该设计方案通过将排水区和更大的外部堆石区(新增设计,用来阻止坝体开裂)相结合,实现了坝体过渡区和排水系统的集成。

坝体加高部分的设计依据来自关于控制地震引起坝体上部沉降的若干建议。此次设计选定的堆石材料级配,提高了坝顶以上新增区域的抗震性能。坝体内部过渡区分为3层,每一层对于其毗邻区域均使用了“抗腐蚀”的反滤材料。由精选粒径石料组成宽5 m的区域,不仅可以保护下游坝面不受开裂影响,还可防止延伸后的排水区不受内部出逸坡降渗流破坏及溢洪道泄洪时回水的影响。

坝体上游面板扩建按照现行CFRDs的实践经验进行设计施工。通过将现有渥奇结构延长 40.2 m,并加宽现有泄槽的宽度,实现了溢洪道需要增加的泄洪能力。通过对5种溢洪道升级设计方案分别进行的流体力学模型计算(CFD)分析,最终选取了渐变式的泄槽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满足泄流能力要求,而且还减少了岩石开挖及混凝土衬砌工作量。

坝体上游面板周边缝及纵缝中现有的止水带为PVC材料,而按照现行标准,应使用外露式乙丙橡胶EPDM(Ω样式)材料止水带。同时,延伸段周边缝还需要加装第二道止水铜片,以应对地震引起的沉降效应及施工缝开裂。

尽管自袋鼠溪大坝建成以来一直运行稳定,但为了满足现行坝工安全标准,尤其是大坝在抗震及泄洪能力方面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大坝进行升级改造。GHD及SA水务公司合作制定了袋鼠溪大坝升级改造的设计方案,优化设计已于2016年开始施工。

2 新科特大坝建成库容巨增

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在1998~2010年间经历了持续的干旱,对该地区城市居民用水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应对危机,首都堪培拉市政府启动了一系列供水项目,以降低未来因干旱带来的长期风险。新科特(New Cotter)大坝就是其中之一。该坝位于堪培拉市以西约15 km的科特河上、距离原坝下游约150 m处,新科特坝将原有水库库容从400万m3提至7 800万m3。该项目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座87 m高的碾压混凝土(RCC)重力坝,两座位于右岸、主坝西南方的副坝。

作为设计方,GHD公司不仅承担了主副坝大量的基础调查工作,还负责现场石料场的勘察选址,以便可以为RCC坝体填筑提供充足料源。坝基设计的原则是挖除表面强风化层及部分裂隙密集发育的岩层,使坝基岩层的渗透率低于5 Lu。尽管如此,仍需要对坝基进行灌浆处理,以满足基础防渗要求。

新科特坝是澳大利亚当时已建成最高的RCC坝,最大坝高为87 m,超过此前最高RCC坝30 m,RCC填筑量达371 000 m3,坝顶总长为335 m。坝体断面为典型断面,上游面为垂直面,下游面为台阶状,坡比1∶0.75,每级台阶高1.2 m。

详细设计包含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以评估坝体的稳定性,尤其是在热应力和震后效应工况下坝体的稳定性。建设期发生的一次大洪水,造成RCC坝体填筑进度延误,但提高了坝体热应力分析的重要性。

大坝坝顶和下游面的绝大部分被用作溢洪道,其中,坝体中央70 m宽度区域是主溢洪道,可满足1 000 a一遇洪水的泄洪要求,再加上两侧共计宽140 m的溢流面后,即可满足PMF的泄洪要求。主溢洪道以外的泄流通过渠道排入原河道,这些渠道是与RCC大坝主体同时修建的。通过大量的流体力学和物理建模分析,对溢洪道进行了设计优化,尤其对坝肩溢流渠道尺寸和考虑掺气因素的入水口形状进行了优化。

RCC坝体填筑料取自库区2号副坝下面的一座料场。为降低骨料的原始温度,冬季将石料粉碎、加工后贮存。为确定RCC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试验。由于石料场骨料中含有不同程度风化和变质的流纹岩,且具有干/湿强度变化较大的特征,上述试验工作面临的挑战巨大。最终试验表明,虽然骨料难以满足澳大利亚现行规范的要求,但设计人员还是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配合比,即水泥用量为75 kg/m3,粉煤灰用量为120 kg/m3,试块180 d强度可达到15 MPa,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坝体上下游面板采用富浆碾压混凝土作为表面材料。

砂石混凝土系统位于主坝和2号副坝之间,通过传送带将混凝土输送至大坝集料点,再用卡车直接运输至浇筑面,最后用推土机推平、碾压机压实。最初RCC材料每层浇筑厚度为300 mm,坝体浇筑到一半高度时,为加快施工进度,将单层浇筑厚度增加为400 mm。整个坝体共有100 000 m3RCC是按照每层400 mm的厚度浇筑的。

在业主方ICON水务公司、设计方GHD公司、施工方John Holland公司及其施工合作方联盛集团的共同努力下,新科特大坝项目已于2013年顺利完工。

3 玛汝恩大坝升级方案

玛汝恩(Maroon)大坝于1969年开工,1974年完工,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兼有供水、灌溉、防洪及休闲等多种效益。大坝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市西南方向约100 km处。

大坝最大坝高为47 m,坝顶高程为 219.78 m,坝顶长约457 m,水库正常蓄水位(FSL)为207.14 m。坝体由土石料、中部粘土心墙、外部砂砾石反滤层、上下游压重戗堤等组成。施工期间,发现坝基区域存在近水平向的低强度粘土层,为保证大坝的稳定性,设置了压重戗堤及减压系统。

溢洪道位于右岸,直接在岩基上开挖形成,无衬砌,顶高程为 217.51 m。正常蓄水位和溢洪道顶高程之间的库容为防洪库容,截止目前,记录到的最高水位为 209.9 m。

2011~2012年间,GHD公司开展了大坝防洪能力(AFC)研究和坝基地质条件调查工作,包括对测压管监测数据、测量标石、倾斜计以及量水堰的详细评估。洪水水文分析显示,当发生450 a一遇的洪水时,水库水位将超过 217.5 m,因此现有大坝能够有效发挥水库蓄洪能力。

为表现潜在破坏面黏土层的强度变化特征,设计人员开发了详细的坝基基础模型。通过简化的随机性分析,获得了大坝边坡稳定性分析所需的粘土力学指标,进而获得了边坡在不同洪水荷载条件下的安全系数。根据昆士兰州现行的AFC指南,设计人员利用以上所获数据,并考虑到边坡破坏模式及坝体各阶段升级工作等因素,对该坝不同AFC的升级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估。

风险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升级工作各个阶段有了明确定义,也对关键阶段可能存在的延期进行了风险评估。

通过风险分析,确定了工程各部分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所占权重:

(1) 坝肩原施工灌浆线及减压系统以上部分的管涌现象(68%);

(2) 堤岸区域管涌(0.8%);

(3) 坝肩及河床区域存在软弱粘土层,导致堤岸失稳(0.2%);

(4) 溢洪道无衬砌区域发生气蚀(0.1%);

(5) AFC洪水导致的堤岸漫溢(1.5%)。

综上所述,溢洪道的冲刷气蚀并非主要风险因素,但有时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当溢洪道工作时,坝基软弱粘土层裂隙发育区域气蚀现象可能会加重,同时,软弱土层被加压后可能导致坝基产生缝隙。因此设计人员利用HECRAS和MIKE21模型,分别对现存及修改过的溢洪道进行水力学分析,以评估潜在的气蚀现象。分析结果还表明,通过在现有渠道下游新增一条泄水渠,可以把水流引离堤岸坡脚区域。同时,渠道开挖料还可作为左右坝肩管涌处理及额外新建压重戗堤的石料。

最终推荐的升级方案将可满足昆士兰州AFC指南,并能够满足大坝安全运行的要求。GHD公司百分比风险分析法(AFC指南)的成功应用,为长期规划项目各阶段划分提供了依据。该方法同样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2035年玛汝恩大坝升级工作执行到最后阶段时,某个环节存在延期或省略的可能。玛汝恩大坝整个升级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工作已于2014年完工,包括坝肩区域的灌浆及排水渠开挖、溢洪道排水渠开挖和新建压重戗堤等。

4 南澳几座拱坝安全评估

2008~2015年间,GHD公司主导完成了位于南澳阿德莱德市附近的巴罗萨(Barossa)坝、博德峰(Mount Bold)坝及斯特尔特(Sturt)河防洪坝的洪水及地震安全评估工作,这3座坝均为SA水务公司所有。每座大坝的安全评估均面临独特挑战,具体情况如下。巴罗萨大坝建于1899年, 1902年完工,自1942年起承担了向阿德莱德市供水的任务,由于其独特的声学特征,该坝也被称作“回音壁”。大坝主体为一座高36 m的圆柱形混凝土拱状结构,坝顶长144 m。36 m的坝高也使其成为当时澳大利亚最高的混凝土拱坝,同时跻身于当时世界首批最高拱坝之列。除年代久远外,该坝独特的坝型设计也与现代大坝不同,即整个坝身未设置垂直伸缩缝。然而1954年,距离大坝45 km处曾发生过一场里氏5.6级地震,随后人们在两个坝肩位置均发现了数条垂直裂缝。

博德峰坝于1932年开工,1938年完工,随后于1961~1963年间进行了加高处理。博德峰水库是阿德莱德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大坝主体为混凝土拱结构,高58 m,河谷段坝顶长128 m,加上两侧的混凝土重力式坝肩,总长度达到227 m。由于在建设期遇到不利条件,两侧坝肩多处混凝土断面挖深达30 m。溢洪道位于拱坝中部,安装了8扇升降式闸门。由于加高该坝时采用的独特方法,其拱结构有异于常规型式。两侧重力式坝肩加高工程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此同时,非溢流坝段的加高采用了空心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块,导致其在结构上无法与原坝顶稳定衔接。溢洪道加高是通过锚固在原堰顶下游面的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渥奇结构进行的,并在各闸墩之间进行了结构体延伸。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减少坝顶加高部分的重量,以避免上部悬臂拱结构产生超限应力。

斯特尔特河大坝于1963年开工,1966年完工,目的是减弱暴涨洪水对南阿德莱德平原的影响。大坝主体结构为双曲拱坝,高41 m,坝顶长107 m,附有若干通过预应力锚索固定于上游坝肩处的小型块体结构。坝顶中央区域为渥奇型式的溢洪道,同时坝体底部还配有两个排水管,常年开放泄流。正常运行期间,水库为接近空库状态(此为地震发生时的假设工况),溢洪道仅在发生洪水时发挥作用,而日常径流则通过底部排水设施下泄。

这3座大坝的安全评估工作包含以下几项内容:①复核溢洪道下泄能力;②坝址地质建模;③漫顶冲刷评估;④坝体结构及稳定性评估;⑤河谷坝肩在拱结构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估;⑥最终对每座大坝进行整体安全评估。

SA水务公司采用ANCOLD指南。该指南推荐了大坝安全管理实践、生命安全可承受风险等级、洪水及地震安全风险分析方法,以及替代风险评估的设计荷载备用方案。

在进行坝体结构评估时,还考虑了坝体和坝肩上的洪水及地震荷载。根据ANCOLD指南的要求,设计人员将3座大坝均设置在极端情形下进行分析,取PMF下的极端洪水荷载作为防洪安全评估条件,10 000 a一遇超越概率地震事件为地震安全评估(SEE)条件。

对每座大坝均建立了3D地质模型,用于评估拱形坝肩在受力状态下可能的破坏模式和确定岩体特性,为建立坝体结构模型提供条件。地质模型的建立除了基于已有资料,还使用了定向地质勘查数据,以填补建模过程中的数据缺失。分别运用单独模型完成了坝体和坝基的稳定性分析,其中坝基分析所使用的荷载条件来自结构模型的分析结果。

结构抗震评估分为3D线弹性反应谱分析和3D非线性时程分析两个阶段。最初的线性分析使用的是Strand7有限元分析软件,而较复杂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使用的是DIANA软件。后者被用来模拟坝基接触面、裂缝及裂缝张开面的几何非线性边界,同时用流体单元模拟坝体和水库的相互作用。

通过此次安全评估,测定了3座大坝正常运行条件下均要满足的安全标准。尽管在PMF荷载下,3座大坝的坝体结构和坝基拥有足够的抗力保证其安全性,但是在上述洪水工况下,大坝将承受漫坝水流冲刷侵蚀,并可能由此导致失稳。分析结果同样表明巴罗萨大坝和斯特尔特河大坝在运行基准地震(OBE)荷载下能够满足安全性要求,但是博德峰大坝加高的部分将在此荷载下产生破坏,影响溢洪道闸门正常工作。在10 000 a一遇超越概率地震条件下,尽管巴罗萨大坝可能遭受严重破坏,但并不会发生溃坝,且坝体在震后依然可以保持稳固。然而,博德峰大坝可能遭受严重损毁,因此震后需要进行安全补强工作。斯特尔特河大坝最初的评估也显示将导致坝体损毁,但鉴于该水库日常运行处于空库状态,因而地震风险与洪水风险相比略小。

GHD公司已经完成了巴罗萨大坝和博德峰大坝关于降低洪水及地震风险的方案研究,短期内将针对斯特尔特河大坝开展类似的研究工作。

5 蒙达拉水库进水塔强度评估

蒙达拉(Moondarra)水库位于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市以东160 km处,为吉普斯兰水务公司(Gippsland Water)所有。水库进水塔始建于1962年,是一座高 40.8 m,内径为 4.5 m的干井塔,塔身有4个取水端口,用于在不同库水位条件下引水。

美国陆军工程师团(USACE)对塔身的反应谱分析显示,进水塔无法承受1 000 a一遇的最大设计地震(MDE),MDE将导致进水塔竖井发生弯曲及剪切破坏。为进一步评估该进水塔的稳定性和强度,2010年又对此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

设计人员采用波谱耦合技术模拟出两个正交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图,采用创新的条件均值反应谱(CMS)代替传统的一致风险反应谱(UHS)作为目标地震波谱。

根据贝克(Baker)理论,反应时程分析加速度图常常通过和目标反应谱所匹配的地面运动获得,而常使用的UHS法已被证实并不适用,因为这种方法保守地认为,在单一地面运动条件下,所有周期内将仅产生大振幅反应谱值。而在研究期目标频谱加速度值出现的条件下,贝克推荐的CMS法提供了反应谱的期望平均数。有学者认为,采用目标反应谱获得上述目标是合适的,因而对于选取地面震动作为动态分析的输入数据也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基于SeismoStruct软件对进水塔进行了有限元建模。该软件利用纤维单元来表现进水塔横截面的结构性能,每一个纤维单元都与单轴应力应变关系相关。这种结构在基础结构周期中的阻尼约为2%。但为保守起见,该研究选取的阻尼为1%。

由于运行条件限制,吉普斯兰水务公司提出了以下几点可操作性建议:任何修复工作需在进水塔内部完成,且须满足可行、有效和安全要求。这些限制条件表明,修复工作不仅要限制结构破坏(即不能发生结构坍塌),还要控制裂缝宽度,以便商业修复材料和技术能够用于此次修复工作。

进水塔外层混凝土瞬态拉应变被用作判定残余裂缝尺寸的指标。在三维地震动下,各部位钢筋最大拉应力均小于其230 MPa的屈服强度。在SRO地震动下,竖井基座B7断面钢筋最大拉应力为95 MPa,同时在PAR地震动下,竖井顶部B38断面最大拉应力需求为90 MPa。根据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岭市地震情况下塔身各部位的拉应力时程变化图,塔身钢筋并未发生屈服、断裂,或者形成塑性铰。

在上述分析结果中,运用中外层混凝土的拉应变计算裂缝尺寸,并与破坏控制尺寸0.13 mm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设计地震工况下,预想的残余裂缝尺寸以及由裂缝导致的渗漏均极为微小。

该项目显示了将CMS创新型方法、反应时程分析高新技术以及项目特殊的使用要求统筹运用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进水塔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可满足抗震要求,对于此前通过传统反应频谱分析认为结构强度不足的进水塔来说,无需进行升级。

6 奎珀利大坝安全及扩容改造

奎珀利(Quipolly)大坝位于澳大利亚悉尼以北约360 km的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州内,是一座高21 m的土石坝,主要功能是蓄水。

2006年,作为一项大坝综合安全评价工作,相关机构对该坝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指出坝体存在以下主要缺陷:

(1) 坝体上部1.5~2 m部分有发生管涌的可能,主要原因为坝体土石料常处于干燥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细小裂缝;

(2) 坝体靠近垂直溢洪道混凝土挡土墙部位有发生管涌的可能;

(3) 溢洪道泄流能力不足(原设计泄洪能力为过流800 a一遇的洪水,而现行标准要求满足100 000 a一遇洪水的泄洪要求)。

利物浦平原郡委员会(LPSC)作为水库的业主,要求对大坝进行升级以满足现代坝工设计要求,同时将坝体加高2 m,以增大蓄水量。经过对不同升级方案的详细论证,最终选定方案包含以下几点:

(1) 使用土石料结合预埋式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高大坝;

(2) 新增一条混凝土衬砌的辅溢洪道,这种方法的创新性在于既能增加溢洪道过流能力,也能将因坝体加高而转移到现有溢洪道挡土墙上的荷载最小化。如此一来,避免了原本需要进行的溢洪道挡墙加固和加宽开挖工作;

(3) 在溢洪道挡土墙附近新增一道砂砾石反滤层,以降低发生管涌的风险;

(4) 安装防洪挡水式自溃堰,增加蓄水能力的同时,确保在大暴雨时溢洪道泄流能力最大。

由于在坝体上部1.5 m范围内进行裂缝修补期间,仍需确保大坝加高正常施工,因此坝顶加高工作只能在坝体半边的两个狭小空间内进行。坝体一侧改造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钢筋混凝土挡墙施工。随着2013年整个升级工作的完成,奎珀利大坝溢洪道满足了100 000 a一遇洪水的泄洪要求,且水库库容也增加了40%。

7 墨累达令河流域环保措施

墨累达令(Murray-Darling)流域是该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持续干旱以及河流、滩地生态健康状况的持续下降,已引起了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担忧。未来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课题之一便是生态径流,目的是研究如何使用有限的生态径流来获取可能的最佳环境收益。GHD公司主导的生态径流项目,凭借提高基础设施用水效率,以及通过控制供水使原河道恢复到更接近于自然径流量和原有的洪水过程,在这一领域多次获奖。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小型大坝、堤岸以及水流控制设施等,工程规模通常小至箱涵,大至高8 m、长80 m的混凝土建筑物。在这些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但也相应创新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大型河道内的施工,在不断流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板桩围堰技术。乔维拉(Chowilla)项目的围堰最初的设计外围水位为17 m,允许最大水位误差为100 mm。施工现场曾在2011年的一次大洪水中遭受严重影响,此外在2010年和2012年还分别遭受了中等程度洪水的影响。为此,开发出一种新型围堰加高技术,即将较短的板桩用螺栓固定在已有板桩上部,从而确保在2012年洪水事件中能够继续现场施工,当时外部水位已超过原设计水位1.44 m之多。随着水位差的增加,施工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加固板桩的悬壁结构。围堰内的戗堤可以为板桩结构提供额外的被动支撑,使围堰体更加稳定和可靠。运行后,最大的水位差曾达到343 mm,远远超过设计时可接受的范围,但针对设计模型的定期监测和调整表明,围堰的变化可以预测,且不会发生倾覆事故。

张笑凡孙婵译

2017-04-20

1006-0081(2017)10-0040-06

TV641.41

A

(编辑唐湘茜)

猜你喜欢
溢洪道坝体大坝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周宁县滴水岩水库大坝坝体防渗加固处理
青山嘴水库工程(溢洪道)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高低堰竖井溢洪道的研究与应用
高坝溢洪道挑流消能探讨
水库砌石拱坝安全复核及坝体补强加固防渗处理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
浙江省小型水库土坝坝体渗漏处理技术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