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动力强劲,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分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要素,对于预防经济系统风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动能,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经济发展实际,探索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路径,推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持续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经济形势愈发复杂,但是在经济发展进行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依然可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和发展动力[1]。
一、中国经济蕴含发展潜力
(一)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发展经济的最大资源在于庞大市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较大,因此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行业及制造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百姓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闲置资金,一方面这些资金会用于投资,当这部分资金进入投资领域时候,自然会带动产业发展,实现金融“输血”功能,另一方面,百姓手中的资金变多以后,很多居民会会进行消费,进而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人口红利仍将在存在
从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来看,虽然呈现老龄化态势,但是仍然以青壮年人群为主,我国发展经济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2]。从投资成本来看,我国仍是世界资本关注的过地区,很多跨国企业还是会选择在我国投资建厂,一方面,这些企业看中我国的投资环境,另外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比较适合投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我国人口要素仍然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迅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不断提档升级,涌现出很多高科技企业,传统产业也不断改造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生产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我国涌现出很多高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小米、乐视等,都成为行业巨头,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小米等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世界行业中的翘楚。
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模式落后
我国在资源和人力的支撑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商业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相对单一,经济利润率不高,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众多生产制造企业都集中在原始加工领域,并不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一般都由海外企业控制,并攫取巨额利润。因此,产业发展模式落后,缺少核心技术,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结构性问题突出
我国最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性的就是我国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很大,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很多产业和商品同质性严重,恶性竞争严重,产业发展缺乏远期的合理规划,导致了长远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久发展。
三、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站在发展的历史节点上,提出的宏伟经济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亟待提档升级,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可以有效整合西部及国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区域联系与区域合作,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提升我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实现技术和产业输出,另外一方面,可以开拓国内市场,有效激发内需,创造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
(二)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想实现深入发展,单靠资源和人力驱动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情况下,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充分激发企业和个人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业,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科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推动发展,坚持用发展创新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解决资源和人力瓶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充分激活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世界经济体系来看,外部环境相对较为动荡,但是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但是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要預防国际国内的系统性风险,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实现国民经济的提档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道才,任以胜,刘雅洁等.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可持续性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60-67.
[2]张丽.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285.
[3]綦宜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239-239.
[4]史小英.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探究[J].消费电子,2013 (20):136-13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