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琦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常有一种课堂教学的倦怠,教材多年不变,解读似曾相识,究其原因是关注文本多,训练思维少,忽略了不同文体之下的文本教学,没有建立起文体思维的阅读意识。阅读教学要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如诗歌教学“立象以尽意”,散文教学把握“神韵、情趣与性灵”,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并重,戏剧教学“体验戏剧魅力”“品尝百味人生”等等,根据文体确定教学的着力点,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才是语文教师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钱理群先生说:“必须根据文章的体式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要读懂并讲清一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文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要教会学生运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去阅读学习。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看,必修课程有五个模块,都是以文体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选修课程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都是根据不同的文体编排,它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个模块中,仅必修二第四单元有三篇演讲辞——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数量极少。在高中课程中这类文体所占比例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演讲与写作及语文活动混淆,这就又从理论上忽略演讲辞的文体特征。演讲辞特殊规律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教学状况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有限的篇目,以点带面,触类旁通,进行演讲辞文体特征的阅读与教学,值得探讨。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演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也是现代社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由此,个人的演讲素养与能力在当下越来越被认可和受到重视。而演讲辞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它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艺术手法多样,鼓舞听众情绪,产生强烈共鸣。在教学中只有把握文体的要领与精髓展开教学,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著名的《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魅力演讲的三种基本原则:诉诸人品的说服手段(人品诉求)、诉诸道理的说服手段(理性诉求)、诉诸感情的说服手段(情感诉求)。这三种基本原则,体现了演讲辞的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
一、人品诉求
演讲辞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就是演讲者的存在。讲话的人要把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直接面对面地传达给听众。因此,对演讲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就有了更高的诉求,这就叫“人品诉求”,这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亚里士多德说:“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人品来说服人的。”
人品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就前者而言,包括演讲者个人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理想追求和社会成就;就后者而言,包括社会发展进程、民众的理想诉求和特定时期道德评价内容等等。所以,要让学生了解演讲者的人品,就必须引导他们去分析演讲者品格的内涵,分析形成他的这些精神内涵的过程以及社会背景。如,不了解种族歧视带来的动乱因素和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就不能理解馬丁·路德·金的人品;不了解封建制度与观念对于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强烈束缚以及挣脱这种束缚的巨大意义,就不能理解蔡元培的人品;不了解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个重要发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他伟大的实践活动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人品。而这样的教学诉求,将使教学过程成为立体与多维的过程。因为这些内容在课本之外,学生除了需要阅读相关的资料之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道德、理想以及所处的社会现实等因素进行观照与反思,从而形成对个人品质培养的影响。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人品诉求的教学要求才有可能实现。
二、理性诉求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能将普通的事物表达得质朴,伟大的事物表达得崇高,介乎中间的事物表达得适中,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演说家。演讲辞要靠理性折服人。理性诉求是言语本身所包括的推理证明,即“逻辑论证”。演讲辞给人以思想的启迪,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演讲者通过理性推理,来说服听众,使之与自己达成共鸣。
要使学生懂得,文章的逻辑性是文章内容的反应,并且是为之而服务的。马丁·路德·金之所以采取了“现实-斗争策略-梦想”这样的逻辑顺序,是因为他首先要使自己的听众看到种族歧视带来的负面的社会因素,这是激发听众产生去除种族歧视的根本动力;而采取策略是为了使社会最大限度地接受他们的要求和尽量减少在斗争中的牺牲;最后的梦想则是要让听众看到光明的前途进而获取大众的支持。蔡元培之所以采取了“开宗明义一三告一两计划”的逻辑顺序,是因为他首先要使大学生明白:端正学风砥砺德行、匡正流俗改良社会,是其社会责任,为学子立心,体现了教育教化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与国之功莫大焉;其次,表明锐意革新改良风气的勇气与教育家的担当。而在恩格斯的演说中却是采取了“惋悼—述功—赞颂”的逻辑顺序,因为演讲者的目的是要听众为伟人的辞世而悲伤,为伟人的贡献而震惊,为伟人的人格而感召。当然,内容简短和形式的简洁还因了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教学过程中由阅读向写作、由学习到应用的转移,应该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完成的。
三、情感诉求
演讲,不是单向静态的做报告,而是双向动态的互动。交流现场氛围的创设,听众情感的点燃与共鸣,需要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心灵暗示等的运用。而演讲辞诉之于听觉的特点,决定了“喻之于理”“动之以情”都需要靠语言的架构。德国席勒曾说:“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学习与掌握演讲辞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实现情感诉求。
从主观角度讲,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外壳;从客观角度讲,语言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然,驾驭语言是需要能力的,它体现着主体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词汇量、表达能力。三篇演讲辞中,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为例,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背景凸现、人像对比、物像对比、图景描绘等内容,正是这些内容使得他的演讲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其中最基础的思维形式是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这样说,修辞格的百分之九十,就是来自这两种思维形式。修辞是语言腾飞的翅膀,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形象生动、文采斐然,更有助于传达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演讲者的语言魅力,学习修辞使用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各种演讲辞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版本翻译的差异性,同时反观自己的语言表达过程,进而改变学生作文中语言乏味、毫无张力的现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演说技巧的指导,如重音、语调、节奏、停顿等,掌握一定的朗读演说技巧。
通过上述三种诉求的教学,学生感受到了演讲者的人格形象与感召力,把握了演讲辞内容的逻辑性、思想的深刻性、情感与语言的感染力的特点,反观对照自己,学习演说技巧,并在模拟演讲中充分感受演讲辞的魅力,从而大胆发表见解,并喜欢上演讲。这样,使凸显文体特征的教学“拓展运用”落到了实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王荣生教授也曾说:“阅读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它指出了阅读的路径,帮助学生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