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谢丹丹
老张开着大货车赶到棉花加工厂时,货已经被前面的三辆车装完了。由于工厂调度出现问题,他面临空返。来回耗时和400块钱的油费一下打了水漂。老张叹了口气,对“被抢货”的遭遇感到无奈,但早已司空见惯。
在全中国,活跃着3000万像老张这样的卡车司机,他们的等货时间平均在2.27天。而中国干线物流的空载率近40%。
2013年,已经有不少人嗅到这个市场的商机。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就是其中之一。一天,他对眼前的几个阿里人说:“你们来做,我来投,在公路领域再造一个滴滴。”而这一句话,无意间催生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货车匹配平台——运满满。
2016年12月12日,运满满宣布完成总额为1.1亿美元的D1轮融资。三年间,其进军货运市场的战果显示:2015年运满满帮助重卡司机的等货时长从平均2.27天降到了0.42天,其月均行驶里程从8000-9000公里增至11000公里。
优化积弊重重的货运市场,运满满是如何做到的?
切入市场的刚需点
所有货源的发布,竟然依靠一块小黑板,而物流园区靠赚取司机门票、停车费、吃喝拉撒为生,无法提升行业效率。一排排的重卡一眼望不到头,司机全部挤在一个信息大厅等生意……
物流园的这一幕,刺激着上述阿里人之一,即现任运满满总裁苗天冶的神经。
“整个行业层层承包,绝大部分有调车需求,最后找到黄牛和信息部代为发货。”苗天冶对《中外管理》说,这坚定了运满满杀入公路物流的信念。
但如何迈出第一步?
王刚给了苗天冶重要启发。在王刚看来,国内模仿Uber模式最纯正的是易道,但滴滴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专车并不是刚需,短期内也不容易形成用户口碑和黏性。所以,滴滴选择从出租车市场切入。“滴滴商业模式最大的敌人不是快的,而是用户招手拦车的习惯。”
苗天冶意识到:创业公司在中国需要创造一个刚性场景,切中刚性需求,在形成用户口碑的情况下转型,会事半功倍。
回到货车市场,刚性场景在哪儿?这绕不开物流园。司机拉完一单货,要回到物流园等货源。而中介和黄牛起早贪黑,半夜从工厂拿数据,盘整货源,一早赶到物流园将信息写在小黑板上。
能不能让双方都省去去物流园的麻烦,帮助货主和司机匹配货源信息?
在中国,95%以上的货源信息掌握在中介(包括黄牛)手中。对于中介,运满满从一开始采取的方式是合作,而不是干掉他们。理论上来说,去中介化意味着效率更高,但事实上,中介有其存在的价值,除了长期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以外,在国内信用不健全的商业环境下,货源的信用背书是关键。
而事后证明,这一普遍痛点,是形成用户巨大规模和黏性的基础。
运满满一开始对标的是美国最大无车承运人罗宾逊,但运满满没有照搬其模式。因为中美市场完全不同,中国物流市场诚信缺失,运力、车型都不标准化。“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首先要切入市场的刚需点。通过刚需点构建的服务和场景能够迅速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苗天冶说。
野战军作战,快速席卷市场
找到合适的场景之后,如何快速席卷市场?移动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
苗天冶认为,和滴滴不同,补贴并不能迅速烧出一个货运市场。
运满满的做法是实打实地打市场。“我们用手抠、用牙咬,每一个用户都是地推跑出来的。”苗天冶说,在高峰期,仅地推人员就达到2000人。物流园、加油站、停车场……只要有司机和货主的地方,他们都不会放过。这支强大的地推团队换来了运满满在全国330多个城市的落地生根。
但是,早期的地推战进行得并不顺利。
运满满产品上线不久,地推团队采取的策略是:在关键物流节点扎下去,精耕细作。但推行了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理想,用户增长呈抛物线往下,这意味着“水面上的用户捞完以后,深耕的難度就会更大”。
苗天冶立即调整策略,撤除已经在各个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地推主要负责人召开会议,取名为“长征”。“从今天开始,全部野战军流动作业,你们没有办公室。司机、货主在哪儿,你们就驻扎在哪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苗天冶欣喜地发现,当真正迈出这一步后,运满满的流量和数据呈几何级成长。“最好的一个月,用户流量涨了100多倍。”
这些被称为“野战军”的地推人员大多是90后,他们有创意,能吃苦,有人抱着笔记本睡10块钱一晚的通铺,更有人在司机蹲坑时,冲进厕所为其安装运满满App。有一名90后员工晒出了他2015年的足迹:一年中,他跑遍了中国12个省份、54个城市。这样的成绩,常常被员工拿来开玩笑:“来运满满,一年游遍全中国。”苗天冶说。运满满的地推团队,带有很强的阿里基因,即抓住一切机会去完成指标。
在一个月内,这支野战军快速拿下了20%-30%的用户基数。2014-2015年两年间,运满满装机量实现了从零到百万级的惊人突破。这让同为阿里系出来的苗天冶很骄傲。
在他看来,形成巨大的流量和黏性以及用户规模,是夯实一个商业模式的基础。
用人工智能实现车货匹配
做简单的货车匹配并不是运满满的目标。运满满希望做公路物流界的“AlphaGo”(阿尔法狗)。
2016年11月,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运满满发布了全国干线物流智能调度系统“牛魔王”,其功能显示:用人工智能实现车货匹配准确率高达99%,实时调度有效率高达95%,均匀运算匹配时间仅为38秒,报价准确率98.4%。
而这,正是运满满未来的进攻方向。
一开始,为了实现系统自动报价,运满满研究了整个线路各个成交因素,以便让机器学习,准确“达标”。但他们发现,价格的匹配度并不高。因为当时忽略了——货车以往的运行轨迹和归属地、时间,是影响价格最大的因素。仅这一个细节就花了很长时间去定义。而最终,光报价这一项确定下来的数据维度就多达四五十个。
由此得到的经验是:数据挖掘一定要精细化到车辆和人。这为运满满未来向人工智能发力提供重要价值——忽略应用场景的数据挖掘是无效的。
基于数据构建征信体系
提起怎么赚钱?苗天冶透露着自信:“我们不着急挣钱,而是要继续深挖用户价值。”
目前运满满面向用户免费。与此同时,主机厂商、机油、轮胎等生产厂商已经向运满满抛出强烈的广告需求。而运满满也为此做着准备,正在研发基于DSP(需求方平台)业务的“千人千店”广告系统。
“当然,这不是最挣钱的。”苗天冶认为,基于数据构建的征信体系才是更大盈利点,未来运满满要做征信体系和风控体系,往金融方向发展。在他看来,司机渴望获得金融产品的支持,但是金融机构苦于数据的缺乏无法提供服务。而运满满对于司机的盈利状况,是否存在违规、逾期的行为等数据一清二楚。例如:有的司机可能会在承运货物的过程中聚众赌博,而GPS定位能够发现这一点,运满满可据此将授信的口子收紧。
运满满希望构建一个基于重卡全生命周期、以及公路物流的全产业链服务的生态体系。
眼下的运满满,还在信心满满地探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