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仙镇清真寺看中国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共通与融合

2017-04-07 08:48徐莹
大观 2017年2期

徐莹

摘要:我国清真寺建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占据整体风格的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大部分的清真寺都兴建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例如沿海地区或者是通商地区;由于古代商业的的发展,古时西北地区和伊斯兰教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最具有伊斯兰显著特征风格的清真寺多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本文探究朱仙镇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试图从中发展中国传统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朱仙镇清真寺;中国宫殿建筑风格;清真寺庭院风格;共同与融合

朱仙镇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在当时以“赛氏”和“马客”两个家族带领了中外穆斯林教徒商贾挺进中原地区的这座商业蓖镇——朱仙镇进行商品贸易,而且在此地修建了七座具有伊斯兰特征的清真寺。七座寺庙中最早修建、占地面积最大、历史继承性最好的是北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朱仙镇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回”字形四合院建筑,壮阔雄伟,分为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分别有山门、大殿、南北厢房等区域构成,围墙围合厚重,中庭在通向大殿的两旁各有一条廊道,这种一殿两廊的具有对称性的建筑特色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常见的风格,庭院成“回”字形结构依次递进,这种设计也凸显了伊斯兰教的庄严肃穆,因此寺庙将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宫殿式色彩以及伊斯兰风格完美的结合。由于伊斯兰教不是中国古代本土宗教,属于文化交流过程中外来的宗教形式。清真寺是其传播发展的载体,但是为什么朱仙镇清真寺在建造时采取的不是完完全全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建造者又基于寺庙建造风格以怎样的文化底蕴,因此,笔者希望能从本文的探究中找到一些答案。

从现存的古代建筑来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建筑,基本上的风格都是规则性和对称性,因此这种共性反映出来中国古代皇权与宗教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专制地位,会讲自己的权威带有神化的色彩,向人民宣称天赋神权,而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因此皇帝拥有“天上和人间”两种不可逆的权威。因此不难理解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宗教寺庙建筑风格的共通性和融合性正是由于神化色彩而具有统一性。

意大利建筑师曾在北京深入的探究过古代北京建筑,他得出的结论可以为这种共通性解释:没有突出的例外、形式的区别。表达了皇帝披其官员具有唯一政治和道德至上权的一种文明形式:一个没有世俗和宗教建筑差异的城市,一个没有权贵和平民建筑区分的城市,一个没有公共和私人建筑分离的城市;在那里,建筑的不同只是通过其窄间和装饰来表达。

传统的民间建筑和宗教风格的建筑的共通与融合反映出封建皇权的专制性,几乎是触及到方方面面,其次,这种共通性这种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风格的统一与融合,一方面,折射出了封建皇权的强大,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另一方面,这种统一性的存在,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外来宗教形式在传入中国本土时发展面临的困境。例如佛教的建筑风格,在刚传入中国时,很难被政府所接受,因此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在建造寺庙时只能通过中国本土的支持,因此在建造时,或多或少的都会被加入中国古代世俗建筑的风格,又或者是可能刚开始建造之初就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只是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动。但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在传入中国时面临的境遇截然不同,伊斯兰教的资金支持都来自于穆斯林教徒的固定的众筹,因此在经济上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不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支持,这同时也说明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可以不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说清真寺在建造时可以打破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入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中国边疆省份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朱仙镇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所蕴含的民族色彩和伊斯兰装饰特征表现了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权威性和遵守《古兰经》教规建造的要求。此外,朱仙镇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中对中国世俗建筑风格的融入,一方面说明了穆斯林教徒在中国生活发展时的被动接受到积极融入的心态转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教徒的第二个家,更是穆斯林教徒信仰的载体和建立凝聚力的纽带。因此朱仙镇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得出红穆斯林在穆斯林教徒心中的崇高地位。

伊斯兰建筑风格如此凸显人为设计的特点原因何在呢,有专家认为,这是和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著名专家蒲桥立先生解释说伊斯兰教建筑风格总体上呈现出对建筑围合对称的侧重。对称性体现了高度的人为设计风格,而这种故意的人为性是由伊斯兰教发展的起源地阿拉伯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众所周知,阿拉伯沙漠地区广大,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下意识的排斥自然环境因素出现在设计中,因此人为性因素比例更多。伊斯兰教风格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的时期是伊斯兰打败波斯之后,建筑对称设计被广泛应用。因此可以说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被阿拉伯人认为是超越自然,脱俗的隐喻。对比中国园林追求的道法自然,巧如天工,两者并不矛盾,从深层内涵来讲,两种文化所追求的美学天堂都是从精神层面来讲的。追求的都是内心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之所以如此的对称工整被皇权所规定,正是由于封建制度下,人们内心对皇权笼罩神采的权威性的忌惮,而伊斯兰教徒在尊重真主阿拉的前提下,在中国传播发展也必须表示对皇权的遵从,因此在中国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大致上都会掺杂一些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特征。

朱仙镇清真寺的建造风格融合了伊斯兰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这样的构造格局,很明显的或者说儒家文化已经深深地融進了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念主而忘君,不念主也念君,忘主。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在清真寺的建造风格中才会融合了封建皇权和宗教神权的显著风格,以清真寺作为载体,在人民大众的心中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力。

【参考文献】

[1]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

[3]王少宇.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折射的封建礼制管理思想田[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