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能力
一、以课堂教学为起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插秧式的桌椅……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整齐划一,但它却缺乏一种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以各种形式再现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二、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點。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关注生活,引导观察
作文内容从哪里来?学生作文的内容就是要靠平时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从观察、关注生活入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生活当成作文内容的选择之地。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如有次下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到外面有许多麻雀的叫声,寻声望去,嗬,黑压压的一片,这么多一群麻雀忽飞忽停,喳喳地叫着,学生也被吸引住,情不自禁地一齐把目光投向窗外。于是我就让他们都站起来,走到窗口观察这一景象,学生们无不惊叹,就在他们一声声的欢呼和惊叹中,一篇篇生动形象的习作应运而生。在习作中指导学生观察,还可让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及时记下自己的点滴见闻。布置学生回去观察家中的景、物,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去观察并记下来,经常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家务劳动,把劳动时的情境、心情描述下来。如此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懂得只有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才会获得源头活水。
四、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状况、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就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到工厂、农村、环保部门等去参观、访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报纸、杂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处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网上有针对性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材料。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文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
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徐海霞.语文与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