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天

2017-04-07 21:38徐令予
金融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枇杷树布谷蚕宝宝

徐令予

苏州老家的天井里有一棵枇杷树,种在西面的墙边,我是看着它长大的。三四年的工夫,长得比大人还要高点了,那年冬天枝头竟然孕育出了淡黄色毛绒绒的花蕾,我的高兴和激动难以言表。寒冬腊月里阳光晦涩,只有枇杷树上小小的花蕾里有着生命的涌动,让我有一丝盼望。每天早上起来,就去仰望枇杷树上的花蕾,盼望着春天早早地到来,盼望着枇杷树开花结果。

终于花蕾绽放出了白色的小花朵,团团簇簇的花朵中间有蜜蜂在忙碌,甜甜的枇杷花香散漫在天井里,春天的脚步慢慢走近了。苏州的老家是典型的沿街枕河的江南民居。那时的河对岸是一片农田。打开后门望过去,农田渐渐变绿了,就知道春天真的是来了,大地又重现生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对春天最为生动的描绘。

老家后河对岸的那片田野是我儿时最向往的地方,但我从未去过河对岸,跨河的桥在很远的地方,而且这片农田的另外三边还有街道、房屋及小河包围着。就是找到桥过了河,当时的我也未必就能走得到河对岸的那块田野。大概正因为从未亲自去过那里,隔河观望这片农田凭添了不少乐趣。春天来了,先看着麦苗从土块中挺拔而起,绿油油地连成一片,然后就是田埂边的蚕豆苗越长越高,开出了紫色的蚕豆花,散发出春天才有的气味。最后是油菜花怒放,金灿灿的一片在春天的阳光中闪烁。春天河对岸的田野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期待。

春天也给了孩子一些独特的娱乐,养蚕宝宝就是极为有趣的一种。先把深色的像芝麻大小的蚕子放进通气的纸匣中,然后置纸匣于朝阳的房间中,盖上黑布保暖,十来天后,幼虫孵化出来后就可移至桑叶上喂养了。吃着桑叶的蚕宝宝日长夜大,慢慢变成白色,并一次次地蜕皮长大。最后蚕宝宝养得滚壮浑圆,身体渐渐透明,爬上稻柴堆吐丝结茧。有一年,母亲决定扩大养蚕规模,产茧出售,我们把客堂右厢房腾空改成蚕房,整整养了近十个竹匾的蚕宝宝。这一下桑叶的供应成了大问题。记得夜深人静时,我在蚕房边上听到一片的沙沙声,那是蚕宝宝在吃桑叶。老家的东北方向不远处有一片桑园,我们得每天去采桑叶,怎么与桑园主交易已经忘了,但至少我去采桑叶从未付过钱。春天的桑树上结着紫色的桑葚,极像今天市场上出售的蓝莓。桑葚在那个年代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采了桑叶回家的孩子嘴上、手上尽是紫红色,大人们一般也不会责怪,大概也算是对他们劳动的一种酬劳吧。

我现时的亲友多数在上海市里长大,当我们一起回忆童年岁月时,我的故事常让他们羡慕不已。在上海的亭子间里养蚕、玩蟋蟀的孩子们实属精神可嘉,个中的困难与憋屈不难想象。我儿时苏州老家的房子虽然简陋、老旧,但要敞阔得多,又是平房,还有天井、花坛,后门就是一条小河,流水潺潺,大片的农田仅在咫尺之遥。相比大城市的儿童,我的少年时光始终是接地气的。春天里,离我家仅二三百米的北园的池溏边有许多小蝌蚪,用杯子盛了带回家,放养在天井中的一只石缸里。石缸不深但有二尺多长,就安放在屋檐下,缸里放些水草,靠天降水维持供养。我们看着蝌蚪慢慢长大,看着它们长出蛙腿,脱去尾巴,变成可爱的小青蛙。小青蛙跳跳蹦蹦,终于跳出了石缸,有几只青蛙还会在天井里陪着我生活一段时间,最后去了它们自己的家园。落花流水春去也,很快“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天也就不远了。

儿时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热爱自然,喜欢花草虫鱼,只求简单平易的生活,我的这些性格脾气均形成于洞庭东山和苏州老家的童年岁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的性格一点没变。

自古民以食为天,孩子完全依赖食物得以成长,其意义加倍的重要,因而小孩一般都嘴馋,儿时的记忆中有关吃食的部分最难忘怀。

春天里有一些儿童喜爱的吃食,除上面提到的桑葚外,还有一种我们称作“枸梗”。这是一种树木在春天长出的嫩枝,有铅笔一般粗细,半透明,内中多甜汁。孩子们常常手里一大把,咬咬把渣吐掉,糖份摄入对那个时代的孩子太重要了,又不需花什么钱,这一点可能更重要。

春天是万物生长、孕育后代的重要时光,正是各色鱼虾、蔬菜最为肥美可口的时节。“西塞山外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那时鳜鱼和河豚从未进过我家的门,但河蚌非常便宜,我们常吃。苏州人称河蚌为“水菜”,一般去壳洗净后,被切成四块,与咸菜豆腐同煮。春天里的河蚌特别肥美,切开里面都是蛋黄,营养价值极高。江南的孩子能读书也许与此有关,穷家子弟至少也有些水产品进食,这些极普通便宜的螺丝、河蚌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蛋白质。

春游是孩子们春天里的又一乐事。我们小学里组织的春游要到四年级才开始,这也是我们这个小学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叫春游,从未听说过世上还会有如此好事,天天苛责我们的老师竟然要带我们到从未去过的地方游玩,真是令人难以相信。那个年代的孩子纯朴、简单、土得掉渣。临行前的早上,母亲为我做了些咸菜面衣饼,作为旅途上的干粮。咸菜面衣饼是在面粉糊中加些咸菜摊煎而成,虽说是极简单的食品,大概因为比平时多用了些油,感觉十分鲜香可口。那次春游去的是苏州郊区的名镇木渎,离苏州城约二十公里,这个距离对我们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涯海角了,兴奋自不待言。可惜乐极生悲,我们是坐小船去的木渎,一路摇晃过去我晕船了,到了目的地,呕吐不止,把提早吃进去的咸菜面衣饼吐得一干二净,真是后悔死了。恰巧在木渎镇上遇到父亲,那天他正好陪同上海来的客人在木渎踏青,我就跟随他们一起乘车回家,免去返程时再次坐船之苦。我的人生之旅就是这样开始的,以后越走越远,去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春游木渎。

我们的儿时是一个清贫的年代,但我们有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河里有许多野生的鱼虾,天空中有更多的飞鸟。当“花褪残红青杏小”时,那真是会看见“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老家客堂门口的屋檐下就有一个燕子窝,春天到了,去南方避寒的燕子会准确无误地回到我家。那可不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而是相知相识的老朋友飞入了我们寻常百姓家。相比之下,现代的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看到的只有“汽车喷烟天空雾霾绕”。

鸟儿的欢叫是春天里最美妙动听的乐章。有一首上世纪50年代的儿歌《哩哩哩》,歌词简单,把鸟鸣声安排在第一乐句,非常生动形象地模拟了春天鸟儿的欢鸣。歌曲采用少年儿童纯真、甜美的语调,通过美妙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渴望春天到来、祈盼丰收的喜悦心情。那报春的布谷鸟,使人联想到农事的繁忙景象;那尽情欢歌的百灵鸟,使人感受到春天明亮的色彩。歌曲节奏活泼、旋律流畅,传播着春天到来的喜讯,处处洋溢着青春欢乐的气息。

这首我们小学时唱的儿歌始终感动着我,一路伴随着我度过风风雨雨、年年岁岁。只要一哼起这首《哩哩哩》,脑区的某些部位就有共鸣,产生似梦的幻觉,儿时的春天仿佛又回到自己的身边。我会有一种冲动,盼望自己就是歌曲中那只“祖国的天空飞着的小鸟”,能重回我的苏州故乡,重见江南美丽的春天。

请让我们一起欣赏我儿时最喜爱的歌曲《哩哩哩》。

哩哩哩,哩哩哩

春天来了哩哩哩多么美丽

哩哩哩祖国的天空飞着小鸟

唱吧唱吧飞吧飞吧

唱吧飞吧飞来这里

飞来许多布谷鸟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布布谷布谷布谷

唱一個吧百灵鸟

比哩哩比哩哩比哩哩比哩

啦啦啦啦啦啦啦

唱吧飞吧飞来这里飞来这里

猜你喜欢
枇杷树布谷蚕宝宝
枇杷树
布谷鸟
布谷,布谷(外一首)
校园里的枇杷树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枇杷树
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