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对我来说,应该是件大事。我还清晰记得,2009年1月到基金公司组建专户业务的情景。
当时的公司规模不大,但投资业绩优秀,盈利能力很强,不管资本市场多么喧嚣浮躁,公司坚持自己的理念,专注擅长的权益类投资。这8年来,公司从中小型基金公司长到中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这期间,身边的朋友纷纷辞职创业,但我一直没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毕竟,在这样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工作,夫复何求呢?
直到去年下半年,我去欧洲参加世界最顶级的越野比赛──UTMB(环勃朗峰越野)。这个比赛要连续跑170公里,翻越累计海拔落差1万多米的几十座大山,即使入围标准严苛,每年仍然只有一小半选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赛。征服UTMB,是大多数越野跑者的终极梦想。
从来没参加过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比赛,加上赛前得了重感冒,一直到站在起跑线上,我对能否跑完全程都心里没底。不过,结果比想象好很多──45小时完赛,只用了9成的体力。胜利在握,我拿出手机打算放首歌庆祝一下,随手点开的,是我很久以前就在听的那首《最初的梦想》。
13年前,我在国外,有一份薪水很不错的工作,每到周末,就去海边享受阳光沙滩。这样的生活刚开始满意度很高,但越来越觉得按部就班。现在,同样的问题又来了──我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吗?被自己想象得很难很遥远的创业,真的有那么高不可攀吗?
赛后回到上海,我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最初的计划是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初始资金也落实得差不多了。不过,在随后的一次聚会上,我偶遇了两位校友,他们都已经放弃了高高在上的职位,在酝酿一家国内还没有出现过的公司形式──相互制寿险。没有大股东、投保人就是公司股东、没有代理人、快速理赔、保费对标香港同类产品,这样就能为现在寿险行业的痛点──高昂佣金、臃肿的代理人队伍、过度营销、重投资轻保障一一带来一些改变。这种模式下推出的保险产品,会是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而真正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工作,不正是我一直坚持和追求的吗?
我曾经看过一段文字,提到选择人生道路有三大标准:赚钱,创造更多的价值,符合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他的著作《金融与好的社会》中也提出,“金融如何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使其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保持一致。”
第二次见面,我们在五分钟内就达成了共识。这样,市场上就少了一家二流的资产管理公司,多了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机构的合伙人。
今年大年初一,我打開朋友圈微信运动,即便我一早跑了二十多公里,还是只能排在十五名开外。这就是创业的跑道,聚着一群最拼命、最有激情的人。但是我充满信心,因为我相信,这次创业将会和我之前经历过的无数次长距离极限越野一样,精心准备,重拳出击,挺过了前面最艰难的120公里,后面就是一片光明。
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可以赚到很多钱,但金融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每一个平凡的个体、给社会带来些许美好的改变,这种滋味,我期盼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