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闵高昌/王孟元
行驶的脑洞—互联网与汽车的碰撞
文_闵高昌/王孟元
“汽车嘛,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怎么造不得?”VS“汽车嘛,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再加一个pad,怎么造不得?”
互联网是21世纪的宠儿,或许是因为它的迅速膨胀,互联网公司的脑洞也被撑得越来越大,有的公司要造手机、有的公司要造电视,就连汽车也没能逃过互联网公司大佬们的脑洞。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军汽车制造行业。要开先河的、要建生态的、要借鸡生蛋的,甚至于想炫耀自己PPT制作技术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忘与汽车行业来一腿,一时间,汽车制造行业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的确,互联网在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出现都足够地引人注目,因为它的到来,即使是没有打破原有格局,也至少会在原有格局上激发足够的震颤,比如淘宝打败了实体店、比如自媒体的盛行让传统纸媒坐立难安。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天,这些互联网的“老炮儿”们开始锣鼓喧天地要给汽车加“Pad”时,在这个更加追求科技的领域,历史似乎重新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状态。大家相互作揖、分庭抗礼,造车市场一夜之间仿佛“千树万树梨花开”。
只是,作为制造行业的标杆的汽车制造,“互联网企业”到底能不能站稳脚跟呢?
2014年11月26日,贾跃亭在微博上首次抛出“see计划”概念。2015年4月,乐视与阿斯顿·马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12月3日,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其中包括智能互联电动车开发及生产制造服务。接着,乐视宣布与美国初创公司Faraday Future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将饼摊大。并且位于美国及中国的生产基地也开始逐步建设,一时间似乎前景无限。不过,造车情节严重的贾跃亭似乎步子迈得有点大,汽车本身就是个烧钱的行业,再加上过长的战线,使得不缺钱的乐视似乎也开始缺钱了。2016年下半年,市场上不断爆出乐视拖欠工资、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虽然真实性不得而知,但也可以看出来汽车事业确实给乐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终于在刚刚跨入2017年的门槛上,北京时间1月4日上午10点,贾跃亭在拉斯维加斯发布了首款量产车FF91。峰值功率高达783kW、0~96km/h加速时间为2.39s,这些数字让与会的人员兴奋不已。FF91究竟能不能按计划在2018年交到客户手中还是个未知数,但从目前乐视正在做的一系列事情来看,至少是实打实地在做。一方面乐视真的愿意“砸”钱进去,另一方面从乐视“挖”来的众多“大腕”也能看出一二。原百度无人驾驶负责人倪凯、上汽大众总经理张海亮、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吕征宇等的加入,足以看出乐视在造车上可谓是卯足了劲。
蔚来汽车从2014年诞生之日起就属于“自带光环”型的企业,有李想、李斌这些创业型人才的背书,再加上诸如腾讯、红杉等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蔚来既不缺想法也不缺资金。蔚来的发展方式也常被人津津乐道,董事长李斌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蔚来的做法将与特斯拉类似,首先要从高性能车做起,比如超跑,然后再往下做更容易的车,是种‘降维攻击’的打法。”“想法+资本+人才”使得蔚来2016年11月21日于伦敦正式发布了其首款量产车型EP9。
EP9搭载了4台高性能电机以及4个独立变速器,拥有1014kW的强劲动力,0~200km/h加速7.1s,极速313km/ h,最高功率持续时间是特斯拉Model S的7倍。全碳纤维车身,能承受3G(重力加速度)的压力。蔚来通过EP9证明自己之后,相信往后的路就会好走很多,毕竟这是一款实打实的超级汽车,也打破了人们对蔚来“PPT造车”的谣传。在以后的日子里,蔚来通过不同的组合拳、不同定位的车型,一定会大有可为。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似乎看到了互联网造车欣欣向荣的一面,但事实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互联网造车的优势在于科技与信息,其劣势也很明显,那便是相对于传统车企互联网造车企业在车辆方面的经验严重不足。就如同前几年大家争相做手机一样,成功必定只属于少数,制造汽车不能光靠脑洞。
博泰汽车成立于2014年6月,这家公司所要制造的东西远不是一辆电动汽车那么简单,他们称自己的汽车为智能汽车。博泰的合伙人之一沈晖还对外宣称:“我能建团队,能建设靠谱的团队。我在这方面是擅长的。我刚进沃尔沃的时候,只有十几个销售人员,什么都没有。我走的时候有完备的体系,有金融、服务、销售、二手车等很多部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外界看来这家企业最初还是很靠谱的,甚至在2015年的上海车展上,博泰汽车还为我们带来了一辆名为Project N的概念车。正如他们最初所想的那般,Project N被他们打造成了一个行走的智能管家,如同“超能陆战队”的大白一样能够分析用户的健康状况,并给予合理的安排,只不过Project N多了一个可以在路上行驶的功能。这看似理想化的发展进度实际上并不顺利,在Project N发布后不久,博泰汽车就放弃了造车计划,成为第一家出局的互联网造车公司。正如博泰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应宜伦本人说的那样,传统汽车做了130年,它的技术壁垒很高,技术门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突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博泰汽车的谢幕并不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那攻破技术门槛有没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呢?这个问题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年大火的游侠汽车。2015年7月26日,游侠汽车在三里屯发布了一款“属于自己”的概念车,按照他们官方的说法,游侠X是一辆完全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车型。拥有人工智驾系统KITTOS,可以通过语音和手势等方式对汽车进行深度控制,对驾驶人员的使用习惯进行学习模拟,并且引入无人驾驶技术。性能方面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4s,续航不低于500km,支持第二代超级充电。这些看似闪亮的参数并未吸引来如潮的好评,相反,此车刚一发布就受到了大众的质疑。单从外观我们就不难看出特斯拉的影子。究其根本,不过是一辆特斯拉换壳汽车。在遭受质疑后,游侠官方对于外界舆论的完全否定,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更是激起了广大群众对于游侠汽车的深扒。自此,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PPT造车,这也是PPT造车第一次出现在网民们的词典中。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一家公司的成功都是不可被复制的,苹果如此,特斯拉亦是如此。到现在为止,游侠汽车销声匿迹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悄然被西拓工业集团收购了。在2016年年底,该公司还推出了游侠X的量产版车型,AutoLab也将“最具工匠精神品牌”的奖项授予了游侠。这一次游侠汽车的起死回生会是它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机吗?
除了乐视、蔚来、博泰、游侠,还有很多很多其他互联网公司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这个领域,比如腾讯、富士康、和谐汽车共同打造的FMC汽车公司;瞄准了无人驾驶的百度汽车;定位于成熟、年轻群体的奇点汽车与小鹏汽车;抑或是四个人的工作室就要以航空姿态造车的凌云汽车。“互联网造车”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流行元素,这个流行元素在资本的助力下正不断发酵、放大,已然有种百花齐放的感觉。
不过,在众多光鲜的数字背后也少不了许多“灰头土脸”,越多的人进来就意味着“越多人要死亡”。在这个终归是制造业标杆的汽车制造领域,没有核心人才、技术储备与大量资本的支持,这些所谓的梦想也只能是说说而已了,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像游侠、博泰这样的公司被市场打回原形、淘汰出局。
最后,关于互联网造车这个概念为何会如此红火,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要“闯入”这个圈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随着汽车产业的逐步成熟,当以互联网思维看待“造车”这件事时,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当更高效、更透明地打通“分包”这个环节之后,也就基本上成功了。并且在面对纯电动车这个对技术要求更高的“新”领域时,互联网反而更具有优势。
二、未来,汽车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大量“增值”功能将被加载在这台移动的机器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个枢纽。好比现在的手机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打电话这个层面了,相反由它构建起来的移动、社交、生活、支付才是更为重要的目的。这也就是乐视所说的生态系统,可以设想,未来汽车将成为下一个将人与外界联系起来的入口,而能够抢占到这个入口,就相当于多了一块筹码。这也就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涌进汽车制造的一大原因。
三、除了真心实意地想造车之外,也不外乎有些企业确实是在投机取巧蹭热度的,凭借一个“造车概念”来提升知名度,从而吸引投资抑或是圈钱的模式,似乎也正被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