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泽郎
(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甘孜626000)
甘孜州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马泽郎
(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甘孜626000)
文章介绍了甘孜州草地生态环境现状,针对草地生态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草地生态系统的措施。
甘孜州;草地生态;治理对策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江上游地区草原生态屏障的重要防线和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国土面积15.3万km2,其中天然草原面积945万hm2,可利用面积833.5万hm2,是全州森林面积的5倍,耕地面积的80倍,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46.5%、川西北牧区草原总面积的58%、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1.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州共有5大类、11个亚类、27个组、97个天然草原型,以高寒草甸草地和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为主,占可利用面积的86.5%。有牧草76科、464属、1256种,是目前世界上自然生态保存较完整、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目前我州草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现状令人堪忧,全州90%以上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
(1)草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我州草地“三化”严重,草地退化速度十分惊人,草原生态功能下降。截止2012年底,全州0.08亿hm2可利用草地中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三化”草地面积达702.93万hm2,占可利用草地的85%,其中鼠虫害化草地近200万hm2,而且每年仍以8.1%(15.67万hm2)的速度扩展。2012年全州鼠荒地面积达53.6万hm2,占草地可用面积的6.5%,草地的不断退化使牧草产量逐年下降,2013年是全州牧草的丰产年,但平均产较1985年下降了29.66kg/667m2,降13.6%,可食牧草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当年因鼠虫危害损失牧草7.65亿kg,相当于41.9万个羊单位的年饲草量;全州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从1985年的1492.88万个羊单位下降到2013年的 1039.16万个羊单位,降低了30.4%。草地的持续恶化令人堪忧。
(2)天然草地超载过牧严重。随着牧区生存和发展的牧民群众的增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地因长期不合理利用而得不到休养生息,致使草地植物种类改变,土壤结构破坏,草地逐渐退化,其生产功能急速下降,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境地,严重影响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根据草地监测数据显示,我州草地超载过牧十分严重,2008年全州平均超载率达45%;尤其是不足草原总面积40%的纯牧区冬春草场,每年放牧期近8个月,造成严重过牧,草地超载率达52%,有些县草地载畜量超过更是达98%,远远超过了规定的30%的高风险标准。牲畜超载过牧导致畜草矛盾加剧,已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影响着藏区社会稳定和全州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草地水土流失加重。甘孜州草地处于严寒、高海拔的环境中,干旱低温频繁,长冬短夏或无夏,草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我州草地植物生长不足,草地先天脆弱。加之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不合理的开矿、挖药材、工程建设等野外作业一方面减少了放牧的草地面积,进一步加剧了超载过牧,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土壤裸露,从而加快了草地沙化的速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州高寒牧区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天气越来越频繁,由于蒸发量的增加,退化草地的蓄涵水能力下降,在雨季极易产生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加快了草地生态恶化进程,从而使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甘孜州的草地生态治理必须要以草地生态建设为根本,牧区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要本着生态保护第一,生产发展第二的的原则,通过发展优质牧草产业、草原生态补偿、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等措施,切实减轻草地压力,实现草地生态功能恢复。
(1)大力推进天然草地改良。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切实规范和实施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国家生态转移资金支付项目和川西藏区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加大退化草地补播改良和鼠荒草地的治理力度,持续开展草原灭鼠治虫等。以生态建设为根本,采取围栏封育、灭鼠治虫、清毒除杂、人工补播、施肥、灌溉等综合措施开展草原建设,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缓解自然因素对草原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草原植被覆盖度。恢复草地生态功能,提高草地生产力。
(2)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基本草原保护条例,依法推进基本草原划定,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落实草原动态监测和资源调查制度,依法保护草业发展;健全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和草原基础设施管护等制度,加强草原基础设施管护,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执法水平,严格草原执法监督,加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和草原征占用管理。加快草原依法治草进程,为牧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切实加强草地合理利用。逐步转变牧民生产观念,调整畜群结构,鼓励牧民在草地上减少牲畜,促进牧民种草贮草,推行牧区草畜平衡,减轻草场负载压力,恢复草地生态;实施合理的放牧制度,充分发挥人工、半人工草场潜力,增加草原载畜能力;平衡利用各类型草地资源,增加饲草供给,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河谷半农半牧业区开展饲草饲料种植基地建设,在高海拔牧区开展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和牧户小围栏割草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牧草调制、加工新技术,为牧区提供量多质优的饲草饲料资源,增加雪灾防御后劲,减轻草原压力,保护草地生态资源科持续发展。
[1] 杨秀全,龙兴发.甘孜州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草业与畜牧,2012,(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