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昆
(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安阳455000)
冷却和冷冻猪肉常见异常变化的鉴定与处理
马双昆
(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安阳455000)
本文针对屠宰后冷却和冷冻猪肉常见的几种异常变化做一介绍,并给出处理方法,以供肉品检疫员及官方兽医检疫参考。
猪肉;异常变化;鉴定;处理
猪肉冷藏是保藏和储存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基本上保持了猪肉的香味和组织结构等特点。但是在冷藏过程中,如果冷藏库的温度、湿度、环境卫生、设施卫生管理不当,猪肉极易出现异常变化[1]。
发粘多见于冷却肉,宰后肉品在冷却过程中胴体只见相互接触,通风不良,降温较慢,导致明串珠菌、微球菌、无色杆菌及假单胞菌大量生长繁殖,在猪肉表面形成粘液样物质。如果肉品尚未出现腐败,经洗净、风吹散味,或者修割后供食用。一旦有腐败迹象出现,则禁止食用。
冷却肉和冷冻肉色泽逐渐变暗,多为自身变化。此外,由假单胞菌、产碱杆菌、明串珠菌、微球菌、变形杆菌等污染胴体,可在肉表面产生黄、红、紫、蓝、绿、黑、褐等色素。如仅是颜色变暗,有色斑而没有出现腐败现象,可在进行卫生清除和修割后加工食用。一旦有腐败现象,则禁止食用。
霉菌在肉的表面生长时,常形成发霉的斑点,颜色通常为白色或黑色[2]。白色斑点由肉色分支胞霉污染产生,形状如石灰水点,多在肉表面,抹去后不留痕迹,表面修割切除后肉可供食用。黑色斑点由蜡叶芽枝霉污染所致,有时侵入肉体深部,难以抹去。如果黑点数量不多,割除黑色斑点部分后可供食用。由青霉、曲霉等引起的霉变,不得食用。
冷冻肉存放过久,尤其是经过反复冻融后,肉中水分大量蒸发,发生干枯[3]。干枯现象使得肉质变为海绵状体,肉质和脂肪严重氧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冻结冷藏时干缩与冰的升华相似,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水分的移动,因此肉表层水分蒸发后就会形成一层脱水的海绵状层。轻者修割干净应尽快发出利用,重者形成木渣状,味同嚼蜡,营养价值低,不得食用。
冷却和冷冻猪肉发生在发生腐败或氧化时易出现异味,应按其变化进行处理[4]。冷冻肉易出现异味,表层呈黄色,且常随干缩之后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在空气、高温、光照、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水解、氧化而形成。肉品在储藏过程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污染气味,主要是吸收的外来空气中的气味,如与有异味的食品、物品同库或同车储运,均可出现异味。如果异味较轻,经吹风、局部修割后可供食用;严重时,应高温处理或作工业用,不得食用。
冷藏猪肉有时会呈现蓝色荧光,这是由猪肉上存在的大量发光杆菌[5]而引起的,且多存在于冷藏猪肉的瘦肉部分。发光杆菌类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目前,全世界发现有超过100种的发荧光杆菌,比较常见的发光杆菌有3种:一是磷光杆菌,二是蓝色假单胞菌,还有一种为新蓝色假单胞菌。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猪肉的pH值小于7,且有较多的磷光发光杆菌存在于猪肉表面时,才会导致猪肉出现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发亮,当少量此种菌类存在时是不会引起肉色颜色变化的。猪肉荧光的出现,是肉质开始腐败的标志,若猪肉出现发光现象应将该部分进行修割。
如将该种发光菌类移至没有出现发光的新鲜猪肉上时,在冬季自然室温中(约6℃)放置2~3d后,亦可出现同样的发光现象。
当冷却和冷冻猪肉存放时间过久,可出现脂肪氧化发出的酸味。当脂肪氧化仅发生于猪肉的表层,可以将表层修割切除作工业用。如深层猪肉经过煮沸试验没有出现酸败气味,可供加工后食用,变化严重的猪肉作工业用,不得食用。
深层腐败多见于冷却肉股骨附近的肌肉,因其在冷却时散热不好,厌氧腐败菌在深层肌肉大量繁殖所致。深层腐败在检验检疫中不易被发现,检疫时应注意抽检深部肌肉。一旦发现有深层腐败,不得食用。
当贮藏猪肉的冷库出现氨泄露时,猪肉可被氨水浸湿。如果猪肉在解冻后出现松弛或酥软变化,则应废弃。如果程度较轻,可以用流水浸泡,然后做纳斯勒氏测定,反应不明显的可以供加工复制品原料。
[1] 覃清伟. 冷冻肉白霉点的几种现象[J]. 肉类研究,1989(1):33-34.
[2] 耿书付. 冷冻肉干耗原因的探讨[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3):35-38.
马双昆(1989—),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官方兽医检疫、兽医执法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