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远 芳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从防震减灾角度谈韧性城市建设
闫 远 芳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防震减灾与韧性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地震灾害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基于防震减灾角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抗灾能力预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及灾后重建等方面,阐述了保障城市韧性的举措。
防震减灾,韧性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韧性城市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或城市面临的群灾风险这样较宏观层面的研究,尚无从防震减灾角度对韧性城市建设的专项研究[1-4]。事实上,地震作为群灾之首,可能对城市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摧毁性的打击,是对城市韧性的重要考验。从防震减灾角度思考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是行业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之一。
韧性城市又称弹性城市,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是指城市在经受自然灾害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大变革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城市系统功能稳定度的能力和水平。在2017年6月召开的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提出以“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计划作为地震科技攻关的重要方向。“韧性”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地震领域并被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韧性城市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和系统工程。地震灾害、公共安全、环境污染、洪涝、金融危机、人口增长等问题都会对城市韧性提出挑战。就地震灾害而言,国内外多次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以及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一些城市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提高城市韧性必须考虑城市对地震灾害的防抗救能力,相对应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地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在遭遇同样等级的地震时,不同的城市所显现出的城市韧性是大相径庭的,有的几近废墟伤亡惨重,有的则屹然挺立伤亡较小。除去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防震减灾工作的差距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以防为主,提高城市韧性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成本上,灾前预防比灾后救援和重建所投入的成本要少的多。另一方面表现在时间成本,恢复重建到灾害发生前水平所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灾害风险和损失越大,它对人们的心理冲击也越大。
如何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地震灾害风险,提高城市韧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山西省为例,在201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中,全省拟新增1 101个监测台站,这将大大增加地震监测台站的分布密度,提高监测速度和质量,为实现地震预警目标奠定基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可投入使用的应急避难场所共20个,加上在建的避难场所及可经改扩建的人防工程,未来几年内,全省应急避难场所的容纳量可超过百万人。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为提高城市韧性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
二是城市抗灾能力预估。这主要依赖于应急指挥系统的完善、救援力量、物资储备、建筑物抗震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指标。以山西省为例,全省11个市均建有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目前,正在完善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方面,目前我省设有三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省专业救援队、市县综合救援队、社区(村)志愿者救助队。其中,省级专业救援力量主要有省地震救援一队、二队和武警工兵救援中队。通过每年组织的各种应急拉练、实战演练等,队伍的实际作战能力不断增强,为更好地应对城市突发灾情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省地震救援一队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工作,共营救出幸存者47人,救助灾民500余人,疏散群众5 000余名,抢挖粮食16 500 kg,抢运物资100余吨,抢排险情23处。另外,全省各市均建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可满足突发灾害后所急需的救灾物资储存、紧急调运任务。
众所周知,在地震灾害中,由建筑物倒塌引起的人员伤亡是最大的,因此,针对地做好建筑物的抗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要从根本上做好建筑物的抗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与熟悉区域的设防标准,这就要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区划图)的划定,处在几度区就一定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设防标准。经过多次更新,目前的第五代区划图普遍提高了设防要求,这就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韧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明确的建筑施工依据。其次,建筑物必须避开活断层等地质活动活跃的地带,以预防灾难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三是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结构与质量问题。
三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软防御”工作。除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抗灾能力预估指标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软防御”手段也对城市韧性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防震减灾宣传可以使公众学会如何在灾难中保护自己,减少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工程中,工作人员一个小小的防灾举动,比如列车紧急制动、关掉工厂总电闸等,就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城市重要功能的正常运行。这些都是宣传教育在保障城市韧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山西省为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在经费投入、组织保障、活动策划、平台支撑、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网络、微信、 微博等平台合力以及各类防震减灾宣传产品不断涌现的防震减灾宣传新局面,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
灾前预防可以极大地减少灾害对人的伤害及对城市功能的损坏,而灾后科学有效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可以及时修复城市韧性,保障受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以成都为例,它曾遭遇汶川大地震的严重侵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247亿元,4个市县严重受创,近百万人无家可归。然而,仅仅三年时间,成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展现出的城市韧性令世人感叹,这与政府主导、科学有效的救援与重建工作不无关系。地震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精诚团结,合力救援,及时有效地控制住了灾情,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成都不仅没有在灾难中倒下,反而因灾害更加崛起,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新的高度。
[1] 徐振强,王亚男,郭佳星,等.我国推进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4(5):79-84.
[2] 王 霞,宋美琴,王 亮,等.口泉断裂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J].地震地质,2015,37(4):939-952.
[3] 王 霞,宋美琴.大同窗地震活动的频次和应变能特征[J].中国地震,2017,33(2):340-349.
[4] 李 丽,宋美琴,刘素珍,等.山西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分析[J].地震,2015,35(2):43-50.
Discussionontoughnesscityconstructionfromtheangleofearth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
YanYuanfang
(ShanxiSeismologicalBureau,Taiyuan030021,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toughness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to toughness city, based on the angl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from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ity resilience predicti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of city toughnes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oughnes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9-6825(2017)32-0038-02
2017-09-09
闫远芳(1985- ),女,工程师
TU35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