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制住区规划研究

2017-04-06 16:28:53
山西建筑 2017年13期
关键词:私密性住区街道

鲁 帅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街区制住区规划研究

鲁 帅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对原有小区交通拥堵、浪费城市资源、影响城市景观的弊端,从道路、景观空间、街道等角度,提出了街区制住区规划策略,并以创智坊小区为例作了阐述,有利于实现住区与城市的融合交流。

小区,街区制,街道,景观空间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原有封闭小区模式逐渐显露弊端,大规模封闭式住区严重破坏了邻里关系与城市肌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经建成的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开放,从而使内部道路公共化。在这种背景下,街区型住区模式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1 原有小区制度弊端

小区模式源于西萨·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以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住区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1]。其易于管理模式符合当时战后初期的社会需求,从而得以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目光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到寻求质量高的居住生活。原有小区制逐渐呈现出多方面的不足,笔者选取哈尔滨市天鹅湾小区,观江国际小区,宝石花园小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1 交通拥堵问题

交通拥堵是居民反映最为严重的问题,早晚高峰道路便水泄不通,给居民通行造成很大不便。这一现象归结于开发商寻求小区封闭性,拒绝设置城市次干道。规模过大的小区把城市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个的封闭单元,严重阻碍了城市支路建设,甚至形成了许多“断头路”,导致城市微循环交通系统不畅。并且过大的分区使公交站点可达性降低,只能在小区外部设置,导致居民生活不便,对私人交通工具依赖增加,从而加重了城市道路负担。

1.2 城市资源大量浪费

一些居民表示小区的设施完善可满足生活需求,但各小区配套设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封闭小区按照千人指标规划[2],各小区设施大多类似但彼此无法分享,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并且小区内缺少支路建设,导致临街面较少,商业资源难以开发,一些小区内商业由于小区封闭,导致服务人群仅为小区居民,购买需求小,大量商业资源浪费。

1.3 影响城市景观

设计者设计居住小区时并不进行城市界面设计,大部分小品、公园位于小区内部不对外开放,导致街道大多没有进行景观处理,单调乏味,环境质量低,只是作为解决交通功能的“道”。并且长期以来的小区固有模式建设导致不同小区建筑风格类似,有些建筑设计者追求小区内整齐统一,不考虑地域差别、城市文化、历史背景、住区周边环境,仅以固有小区模式套用,造成居住建筑缺少辨识度,一些居民表示有时会发生方向感丧失现象。

2 街区制下的规划

街区制受新城市主义等理念影响,注重营造交往开放空间,从而与城市进行更好地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有封闭小区制度的问题。开放意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已经意识到封闭小区制度的弊端,65%的居民表示愿意开放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但希望有相对封闭的空间,说明适度开放,营造相对私密空间是打造开放街区制度的重点。

2.1 层次分明的道路设计

开放街区制度将自身道路与城市道路结合,有效解决封闭小区交通方面的诸多问题。然而开放街区制度并不是将住区彻底开放,而是在满足住户私密性要求的情况下,分层次地开放道路系统,加设路网层次更低的城市支路,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路网层次,使外界人员不容易进入居民领域,从而保障住区居民的私密性要求。并选择和城市道路相融合的道路形态使住区内外道路联系起来,并结合周边环境和人群行为来分析预测人流车流量,进行道路规划,使城市道路与住宅道路更好地衔接。并在开放街区中引入公共交通系统来联系各个功能分区,参考新城市主义TOD规划理念,社区每个地方到公交站路程不超过5 min,在公共站点处设置聚集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提高出行效率。

2.2 丰富的景观空间

原有小区模式中大型集中式广场、公园以其单调性、不亲近感等缺点被人们摒弃,街区规划中应抛弃“大就是好”的思想,结合街区整体尺来设计与其尺度匹配的景观空间,并采用将景观空间小型化分散布置于住区中的方式,从而打造出风格类型,尺度规模,开放程度不同的景观空间。结合人们行为意愿来划分成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私密性空间等开放程度不同的景观空间,并采用连续的步行道等方式将不同层次的景观空间进行有机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景观系统,为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步行体验。

2.3 有活力的街道设计

打造街区型社区建设最重要的是在社区中打造“街道”,具有活力的街道是开放街区的基础。街道作为人们社会交流的重要公共场所,在尺度设计上有一些要求,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说过,人在25 m~30 m左右还能看到对面的表情,能够有效地交流[3]。过宽的街道便不适合人们交流了。街道的形成与其两侧的建筑密不可分,《街道的美学》中提出建筑高为H,街道宽为D,D/H=1时为临界,比1大时,建筑呈远离趋势,比1小时,建筑呈近迫趋势[4]。而当街道两侧建筑物过高时,便不能用这种方法了,可以采用竖向上建筑后退的手法来缓解建筑产生的压迫感。街道作为线性开放空间,不仅承担了交通功能,同时起到将景观空间,步行街道等其他功能空间连接的作用,形成有序,多功能结合的街道系统。同时在街道两侧设置商业及公共设施,吸引人群聚集,从而提高街道的活力。

3 创智坊案例分析

创智坊是由瑞安集团开发,地处江湾五角场区域,临近地铁2号线,配套有8号线,538线等公交路线,并临近众多所高等学府,为配合政府的“科教兴国”发展策略,努力打造培养和留住人才的优秀型知识社区。

3.1 开放性设计手法

创智坊采用混合开发模式,将居住建筑规划于街区中央,并与绿地设施紧密联系,将商业,服务业等建筑布置于居住建筑周边道路旁,这样既形成了相对私密的居住环境,又方便居民生活,并且这些商业,服务业由于临近主要街道,人流量大,更容易发展和扩张。此外,在街区内部还规划了一条文化商业街——大学路,沿街两侧建筑底层为小型商业,设置咖啡馆,餐馆,书店等满足行人的需求,上面则设置适合年轻人生活的公寓及办公,打造功能混合的街区生活。

3.2 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

创智坊以线型的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围合形成私密空间组团的方式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保障各自私密性的同时与城市空间关系紧密。建筑围合内部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设置大量地下车库,使机动车直接进地下车库不影响地上景观,地上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打造私密的内庭院空间,但由于路网层次不够丰富,导致许多行人进入庭院影响居民生活,未达到私密性空间要求。

4 未来发展

街区制下的开放增加了住区与城市间的融合交流,也有利于住区自身发展和城市活力。目前我国街区制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国外街区制发展已较为成熟,但由于国情不同,不可完全借鉴,我国街区制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封闭式居住观念的根深蒂固,物业管理难以解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合理调整规划方法,开发模式,相关政策,协调好开放与私密之间的关系,探寻出最符合我国发展的街区制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完善的街区制会给我们带来更有活力的城市。

[1] 胡适人.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杭州城西封闭住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 李 江,刘博敏.市场经济下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的新思路——以镇江南徐新城中心区规划为例[J].江苏建筑,2006(4):13-15.

[3] [丹]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Study on community planning of urban-block system

Lu Shuai

(NortheastUniversityofForestry,Harbin150040,China)

In light of original community defects, such as traffic jam, wasting city resources and influencing city landscape,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road, landscape space and stree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ies with urban block system, and makes a description with Chuangzhifang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which will be good for integ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munity and city.

community, urban block system, street, landscape space

1009-6825(2017)13-0020-02

2017-02-13

鲁 帅(1996- ),女,在读本科生

TU984.12

A

猜你喜欢
私密性住区街道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住区(2023年4期)2023-12-01 08:05:10
热闹的街道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好日子(2018年8期)2018-09-30 03:01:10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智能城市(2018年8期)2018-07-06 01:11:08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