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阿尔多·罗西类型学的城市分析

2017-04-06 16:28:53
山西建筑 2017年13期
关键词:罗西类型学兰州

雷 静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基于阿尔多·罗西类型学的城市分析

雷 静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以阿尔多·罗西1966年著写的《城市建筑学》的“类型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罗西理论的回顾理解,分析了兰州市的具体情况,展示了罗西充满理性与意义的理论及建筑语言,指出建筑物的原型被不断地重新加以强调,它不是从功能发展而来,而是从形式不断发展而来的,而类型就是形式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类型学,建筑体,城市记忆,独特性

1 罗西建筑类型学

回溯历史,不论是外国建筑史还是中国建筑史,纷繁而又复杂的建筑形式很好的为后人绘制了人类的文明创造史。如果形式成为建筑师创造新形式的手段,那么旧的形式是如何影响新的形式的产生的,这就不得不提出“类型”这一概念。建筑类型学的兴起是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在建筑学中倡导类型学的是一批意大利学者,其中为代表的是朱丽奥·卡罗·阿尔甘、阿尔多·罗西、威尼斯学派等。正如罗西和克里尔等人评价建筑类型学所说,建筑类型学是一种精确的建筑和城市形态或形式的分析工具,其为设计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基础[4]。

罗西在著作《城市建筑学》中对类型学作了如下解释:“类型学研究的是对各种不可能再进一步简化的、属于城市的也是建筑的元素的研究。例如,单一中心城市、或者集中或非集中式建筑的问题特别是类型学的问题。即使所有的建筑形式都可以简化到类型,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类型可以用一个形式来鉴定。简化的过程是必要的、逻辑的操作,并且离开这个前提就不能谈论形式问题。”[1]罗西的解释突出了类型的实用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形式的简化研究,最终获得元素,也就是类型,进而提供一个设计基础。他认为类型是一种复杂的永恒的东西,一种在形式之前先于形式就存在的和构成形式的原则。正如他说的那样,类型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度量时间的工具。类型是根据需要和对美的追求而发展来的,在城市动态发展中体现了普遍性和永恒性,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明进程。

2 建筑中的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城市从人类最早的聚居地不断获得了自身的意识和记忆。不可避免的,建筑也要出现,因为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生活当中,所以建筑在本质上具有集合的属性,建筑与城市的最初成分一起出现。建筑赋予了城市具体的城市风貌形式,并且与社会、自然、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具体研究城市的基础。罗西认为建筑是基于类型发展起来的。所谓类型就是建筑的观念,是最能够接近于建筑的本质的一种观念。罗西还提到:“类型的实质:在原型中起有自身的作用”[1]。

兰州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南北群山环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史称“金城”,取“金城汤池”之意,作为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与黄河的联系着实密切。在兰州街区中起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以及大量重复性的建筑类型主导了这座城市的城市形态。建筑类型便是这城市特定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的一种先验综合或自发的生活观念。类型的问题是重要的,它一直就在建筑历史之中,而且一遇到城市问题就会出现。建筑类型问题也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某一种或者多种特定的形式来表现。即使所有的建筑形式都能够简化到类型,但是仅用一个形式去鉴定任何一种类型都是行不通的。人们只有通过特定的表现形式才能了解抽象的建筑类型。类型是在形式领域,在与其上下不同尺度的关系领域中,及其在历史和时间中进化与演化的过程中进行定义的。

建筑也是古代人们来适应满足条件所能创造的最宏大最坚固的艺术品,是凝固的音乐,美妙的乐章。类型的变通是人们在使用类型的过程中发展的。他们根据自身所面临的条件和要求,进而产生某种类型的多种变化体,这样才有了纷繁而又复杂的建筑形式。中国古代的建筑大致分为两大体系,南方由巢居发展到木构干阑(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中下游由地穴、半地穴发展为地上建筑(西安半坡遗址),到后来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了固定居民点,然后又出现商品交换发展了市,最早的城市便是这样起源来的。所以类型它是一种以形式为认知的科学并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进而成为一种人们可以按照其进行制造和生产的模型,是一个理性的基础。历史的结束便是记忆的开始。

3 集体记忆

在罗西看来,城市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城市本身就是城市里市民们的记忆,而且和记忆一样,城市与物体、场所相联[2]。一个好城市,是个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地方;是个可以记得并能融入生活的地方;是个可以引起人们对一些情感的记忆的地方,兰州市就是这样独特的存在。城市留下形式印记的过程组成那个城市的历史,而发生的不同的事件连续则构成了城市的集体记忆。罗西将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场所,认为城市中凝聚着历史,交织着个人记录。集体的记忆通过这些讨论就使我们接近了城市建筑体最深层次的结构建筑体。

3.1 记忆中的形式

初名“兰州黄河桥”后改名“中山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黄河铁桥历时近百年而雄姿依旧。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中山桥已经深烙在兰州人的心上,成了黄河上一道风景线,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成为兰州人民的集体记忆。弧形钢架拱梁,简单的线条组合,韵律和节奏带来了整体的秩序性。中山桥作为有推进作用的建筑不仅保存下来,而且作为发展的推进要素而不断表现出来。现在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铁桥功能自身并不足以表现纪念物的持续性、经久性。功能也总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社会中限定的,但是形式与其初始的功能还有联系,历史便会继续存在下去。作为城市不断发展的见证,中山桥以其自身的历史进程为城市提供着可以考证的基本资料,它的历史也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形式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对罗西来说,他十分强调记忆在形式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不管这种记忆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所谓集体记忆是一个由个人构成的聚合体,只有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能进行记忆,才能生成记忆。城市作为一个巨大或集合的住所,引用的那些建筑片段,通常经过人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与纪念意义产生联系,就能与历史产生联系。新的建筑的产生一般会沿袭旧的建筑类型特点,但两者却都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时代鲜明特性。但是经过考察,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中国古建筑,以前传统匠人手工艺,传统的师徒传授形式早已慢慢消失,所以所谓的“建筑记忆”也面临着记忆传承的无限压力,如何去传承城市的集体记忆,如何去修缮遭到破坏的建筑来保存建筑记忆,我们应辩证的看待“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协调各方面社会因素,使旧的建筑的传承和新的建筑的发展拥有各自的时代记忆特性。

3.2 建筑体的构成与独特性

正如法国建筑师布朗戴尔说的,“不同种类的建筑生产都应该具有每座建筑特殊意向的印记。”任何建筑都应该具有每一种特征,特征决定普遍的形式。任何建筑都应该按照建筑感觉的规律形式来表现其自身。罗西:“城市是一间巨大的房屋,是单体住房的宏观世界”[2]。城市分为居住、公共用地、商业、工业和混合区等几大区域,不同类型的区域建筑类型也大不相同,每个区域类型的构成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形式。居住区是一个形态结构和单元,它与城市的演变和性质密切相关,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住宅的规律性及相似性似乎更为突出。住房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城市的特征,住房的问题非常独特,它与城市结构相关,它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具体形式和形象都密切相关。

4 认识城市纪念物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规模宏大,现存最早的一所建筑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的“崇庆寺”内的“金刚殿”,距今已有600余年,其余建筑群均系清末陆续重修。作为历史的记录,五泉山建筑群是城市中的经久建筑物,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推进性的作用。这些建筑物往往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把“过去”带入“现在”,使人们“现在”仍然能够真切感受体验到“过去”,仿佛过去的事件一幕幕清晰地映入眼帘。建筑作品的独特性离不开与其关联的场所和历史,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相依为命,场所和历史本身失去建筑构成体的存在也是不成立的。它们使城市带有过去的形式特征。城市中保存古建筑等传统建筑,就如同思想中保存过去记忆一样。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历史建筑,那么城市的记忆也就随之消失了。

城市中的首要元素是纪念物,它是特有且经久的城市建筑体,是城市中持续存在的单个建筑实体。兰州市所谓的城市纪念物有很多,比如,火车站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的本身也构成一种事件,同时它也是外来人开启对整个城市认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是城市展现自我的窗口。建筑的历史底蕴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积淀而成。作为场所、个性、记忆和设计的构成体,建筑的形式在功能的不断演变中却依然长久赋予活力,同时又赋予了城市以结构。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中两个主要的持久物是住宅和纪念物[2]。纪念物作为城市的基本要素,对于其场所的精神意义重大,是具有象征功能的场所。记忆会以物质的痕迹被记录保存下来,这是罗西对纪念物的看法,它能为人们所强烈的感受到。作为具有持久性的纪念物,它的象征功能和场所性质,可以加速并推进都市化进程,与城市的生长辩证地联系起来。

5 结语

罗西的建筑世界是一个沉默寂静的世界,仿佛凝固了时间却又用“类型学”这个度量时间的“仪器”去度量历史,站在一个理性中性状态的视角去看待城市及城市建筑。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类型会不断地介入到设计中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形式产生的内在动力源泉。不同的认识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形构成了城市的真实。“城市的灵魂”成了城市的记忆和独特性的文化底蕴,成了城市的历史,成了城市记忆上的标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是来自于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去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能力。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类型这个内在动力,离不开起推进性作用的那些元素,离不开这种独有的城市记忆以及文化的差异性。

注:指导老师:王立新。

[1]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Aldo Rossi.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 The MIT Press,1982.

[3] 敬 东.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理论与城市特色建设[J].规划师,1999(2):216-218.

[4] 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65-80.

[5] 薛春霖.类型与设计:建筑形式产生的内在动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6] [澳]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理解城市——城市设计方法[M].邱志勇,杨 凌,董 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Analysis on cities on the basis of Rossi oAldo typology

Lei Jing

(CollegeofBuilding&CityPlanning,LanzhouUniversityofCommunication,Lanzhou730070,China)

Taking typology theory written by Rossi oAldo in 1966 ofCityArchitectu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Rossi’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specific conditions of Lanzhou city, shows Rossi’s rational and meaningful theories and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architectural prototype is gradually renovated and emphasized, which is not from functional development but from continuous form development. While the typology is internal power of form developing.

typology, building, city memory, peculiarity

1009-6825(2017)13-0011-03

2017-02-21

雷 静(1993- ),女,在读硕士

TU-80

A

猜你喜欢
罗西类型学兰州
《邻居罗西基》(节选六)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9:24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我的兰州梦
黄河之声(2021年8期)2021-07-23 03:34:32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我忆兰州好(四)
当代音乐(2020年10期)2020-10-26 18:34:52
兰州琐记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妈妈的神奇时间(下)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西罗西咖啡店(外三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06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