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动物炭疽病流行及防控

2017-04-06 15:36豪郭莉邢坤侯巍王英王勤张代芬
兽医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炭疽炭疽病四川省

文 豪郭 莉邢 坤侯 巍王 英王 勤张代芬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省动物炭疽病流行及防控

文 豪郭 莉邢 坤侯 巍王 英王 勤张代芬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动物炭疽病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因素,回顾炭疽防控现状,提出防控对策和措施,对今后防控工作有一定借鉴参考作用。

炭疽;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炭疽有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主要是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感染。是严重危害农牧民身体健康、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之一。

1 流行病学及流行因素分析

1.1 地理分布范围

四川省地处长中国西南、面积48.5万km2、人口8550万、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全省地势西高东低,由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2部分组成,受地形影响,气候东、西差异明显,东部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6~17℃,年降水量800~1200mm,西部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6~12℃,年降水量不足600mm。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地处西部,占全省面积的2/3(29万多km2),大部分属高原,平均海拔3000m以上、人口500多万,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

1.2 流行特点

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多见,以散发为主,夏秋发病多。

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及其尸体,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犬,它们因可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动物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均具有传染性。炭疽芽孢对环境具有很强的体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动物炭疽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常因采食污染的草料、饮用污染的水而感染,如果动物口腔和胃肠道粘膜损伤则更易感染。通过损伤的皮肤和呼吸道接触炭疽芽孢也可感染。

易感对象包括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草食动物最易感染,其次以马、牛、绵羊、山羊及鹿的易感性最强,骆驼、水牛及野生草食动物次之。猪、犬和猫感染性低,自然情况下家禽不感染。许多野生动物如黑猩猩、鹿、斑马、狼、狐、豺、狮等也可感染。人可感染,但易感性较低,主要发生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接触机会多的人员,如农牧民、屠宰人员、皮毛加工人员、兽医及实验室人员。

炭疽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炎热多雨或炎热干燥季节发生,6~9月为发病高峰,秋、冬、春季少发,且以散发为主。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家畜均有易感性,但幼龄较老龄易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是炭疽高发的主要诱因,环境卫生差、使役过度、长途运输、营养缺乏等降低畜体体抗力的因素也是本病的诱因。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牧地可形成持久疫源地,造成本病常在一定的地区内流行。

2 四川炭疽病的流行

四川省是全国炭疽流行区域之一,全省炭疽主要分布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遂宁市、泸州市、绵阳市和雅安市8个市州的54个县。经系统分层抽样调查测算,其中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炭疽发病率较高,其他市有零星发病。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四川省1956~2009年累计报告炭疽7463例,死亡212例,年均发病率3.05/10万,死亡率0.29/10万。其中20世纪60年代发病1956例、高峰1963~1965年发病1068例,70年代发病2543例、高峰1971~1975年发病1688例,80年代发病993例、高峰1984年发病150例,90年代发病798例、高峰1990年发病135例,2000~2009年发病1015例、高峰2009年发病146例,2004~2009年发病712例,高峰在2009年发病146例。

四川省炭疽疫情常年均有发生,连绵不断,以散发为主,四川省炭疽疫情虽有起伏,但无明显周期性,流行多系自然发生。四川省炭疽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总数的55.90%;6年中有5个市州报告炭疽,发病以甘孜、阿坝和凉山州为主,发病县为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的若尔盖、红原、阿坝、石渠和色达等县,以及半农半牧区的金阳、炉霍、普格与会理等县,以常年散发为主,具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四川省炭疽疫情的常年散发或局部暴发,畜疫之后出现人间炭疽疫情,流行因素可能是以往历史疫源地未净化,健康生畜仍在原地放牧、饮水,甘孜阿坝藏区的游牧生产方式,加剧了畜间新的流行;另外,健康牲畜与病畜混群放牧,共用草场,使用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冬饲料,亦是造成新的畜疫流行因素;与病死畜及其污染物、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或间接接触有关;地域辽阔,牲畜众多分散,监管力度不够、畜间炭疽菌苗接种率低、输入输出牲畜检疫不严、检疫手段落后有关;农牧民群众对病死畜的危害性缺乏认识,不愿舍弃而就地宰剖使炭疽病死畜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严重污染外环境,是造成新疫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群对炭疽杆菌的天然感受性是普遍的,不分男女、老幼、职业,发病与否与暴露机会、病原体的数量、毒力、机体的自身免疫力等密切相关。

3 防治

3.1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凡炭疽病例或疑似炭疽病理,禁止剖检,以防炭疽芽孢污染环境,而造成持久疫源地。如怀疑死亡动物感染急性、亚急性炭疽,可采集动物血液送检。病料采集应在治疗、消毒处理前,尽量无菌、多部位采集,注意个人和环境防护。疑为动物炭疽,生前可取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死后由耳或四肢末端采集血或左侧肋间做一垂直切口,取小块脾。

新鲜病料可直接触片镜检或分离培养,未污染的标本可直接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24h后长成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的大菌落。陈旧腐败病料、处理过的材料、环境(土壤)样品可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以解决样品污染问题,常用含有戊烷脒和多黏菌素的血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可抑制杂菌生长。炭疽杆菌于该培养基长出湿润、黏稠的灰黄色菌落,无溶血现象。

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Ascoli热忱点反应,原理是检测细菌的多糖抗原,常用于检测陈旧标本及污染的皮毛等。其他方法还包括琼脂扩散试验、不提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最急性和急性炭疽应与巴氏杆菌病(可检出两端浓染的巴氏杆菌,但Ascoli反应阴性)、恶性水肿相区别。

3.2 防控

(1)治疗。动物一般不宜进行药物治疗。炭疽常发地区和受威胁区,每年春季必须坚持预防接种。畜牧兽医相关工作及有关畜产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炭疽活疫苗的预防接种,一般使用炭疽活疫苗做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持半年至一年。要加强兽医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凡不明死因的动物尸体不得随意食用和利用,须经兽医人员检验后再做处理。

发生炭疽后,应迅速查清疫情并报告疫情;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对患病动物做无血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同群或病畜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动物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并隔离观察20天;对病死家畜的尸体严禁解剖,不宜深埋,必须带皮焚烧;对发病、死亡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污染的场所、用具等均可采用焚烧办法处理,不宜焚烧的物品可用漂白粉、火碱或升汞溶液消毒;污染的土壤应焚烧或用4%的甲醛溶液消毒;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动物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青霉素是治疗炭疽的首选药物,但对肠炭疽及肺炭疽效果不佳,有条件的可能抗血清。

(2)加强牧民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农牧民防治炭疽病的常识,将炭疽病的防治知识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牧民自我保健意识,达到防治炭疽病的目的。

对农牧民的炭疽病健康教育,可采取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口头交流、专题讲座、培训班、健康咨询、标语、小册子、布告、橱窗、传单、科普报刊、黑板报、墙报、专栏、宣传画、广播、电视、展览、视听材料、知识问答、知识竞赛、在社区或村庄里制作有关炭疽病知识墙体广告等,广泛宣传炭疽病的危害、传播途径、患病动物的处理、人民自身的健康保护等。

(3)加强技术培训。参照我国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模式,加强卫生与农牧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强动物炭疽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实行逐级分类的原则,即州对县、县对乡、乡对村逐级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炭疽病控制策略与措施、流行病学监测、诊断方法、专题调查和传染源的管理与控制等。通过培训使各级炭疽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和掌握动物炭疽防治工作的技术策略和技术规范,提高炭疽防治技术水平和参与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

(4)加大投入,政府保障。鉴于四川省炭疽疫情正处于活跃阶段,各级政府要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新牧区的角度出发,对炭疽防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炭疽疫情与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卫生、畜牧部门拨付一定经费,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清查疫区范围,通过培训、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免疫接种、部门之间主动协调沟通、环境污染及时处理等相关控制措施,相信四川省炭疽疫情控制工作会上一个新台阶。

[1] 宋江平,石维.动物炭疽病的流行与防控[J].养殖技术顾问,2014,(6):126.

猜你喜欢
炭疽炭疽病四川省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2005-2018年中卫市炭疽流行因素分析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