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颖 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关于太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吕 颖 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分析了太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基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从公众参与、街区风貌、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方法,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历史遗产,建筑设计,城市,街区
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更多的留意到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可避免的面对着这些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旧城更新的问题。每座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都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城市精神与人类文明的象征。但是如今,大量富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拆除和破坏,传统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消失殆尽。人们逐渐意识到寻求自我历史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保护历史遗产的需求不断提上日程。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针对现有的历史遗产保护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态度。研究主要的保护方式,并且提出“生长的遗产”这一想法。城市发展与更新是未来的趋势,而历史发展中,也注定所有的遗产不会亘古不变,对于遗产的保护不应只是封存瞻仰,而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建立动态变化的遗产保护理念,为日后的保护留出空间,将保护、尊重、追随、对话融入其中。
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从小氤氲在历史文化古城的宣传里,我脑海中的太原一直是那个在我儿时庆祝建城2500周年的古城,历史书上很早就记载了山西无数的宝贵历史遗产: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普光寺、晋祠、鼓楼、钟楼、悬空寺、应县木塔,这大概是我对于历史建筑最初的一点点认知,也是在那时我开始了自己在这些历史遗迹中的旅行。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晋土地不只是人们口中豪放不羁的北方民族和忠信吃苦的晋商故土,也是历史上无数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山西的建筑不只是一份厚重和震撼,也有文学细腻动人的情愫。
然而,近些年历史遗产的保护却多少差强人意,当看到南京城墙的保护设计时,总会想到如今太原旧城的城墙早已不知如何,要么了无踪迹,要么荒草丛生,只有空余的街道名称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一座城池唤作太原古城。但是完全彻底修复甚至建设假古董、假城墙,搭建出旅游景区式的保护方式却也让人皱眉。遗产中的那种最震撼人心的缺损在大修大补之后变得毫无特色。
此外,对于老城的记忆也存在于城市的道路名字中。钟楼街就是以古建筑命名,校尉营则是驻扎兵营的地方,帽儿巷与古代手工作坊、集市贸易有关,这些都凸显了曾经辉煌过的历史文化。可曾经的历史街区逐渐消失,太原城的悠久历史已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连同儿时印象中城西的城墙一角也在大拆大建中消失。一个从春秋前就出现在历史上的古城,如今却难以找到历史的记忆,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当我们只有在书本文字中缅怀一段历史的时候,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无奈而痛心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19世纪末期开始陆续出现,《雅典宪章》中就专门论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历史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各类法规的大体思路都希望能够保护那些构成人类记忆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并使它们与城市持续发展相适应。无论是现在的旧城更新还是古村落保护,都是人们在不断发展中对于历史的一次回眸。历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些历史遗产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长的。我们不能把这些历史遗产作为一个用玻璃封存的展品,而应将它们当做是不断生长的古木,需要修复、需要支持但不需要封存。
《威尼斯宪章》中提到过修复原则,其中就有:“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认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真实性。”这对于现在很多盲目仿古的历史街区保护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每个时代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修复只会使得千篇一律,而这并非历史保护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在整殇时保持与原有部分的契合,但这种契合并非一味地模仿。所谓生长的遗产,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在本时代尊重历史,也要与历史发生对话,作为彼此对等的态度进行修建,放低姿态是建筑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我们不愿意对原有的场地和历史环境做过多的破坏和强行的插入,但与此同时,过度的低姿态又会忽略了我们现在的留给后人的历史记忆,因此,把握好对待历史的态度,不是盲目追随,是一个需要权衡的方面。对于历史的保护,纽约的高线公园算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将过去的高速路加以保留,引入公园的功能,既创造出可供现在人休闲的场所,也引发了市民对于纽约工业发展史的难忘回忆。城市不单单是用来发展的,也不单单是用来纪念的,人们活在历史中,在保有记忆的同时也创造着新的生活。
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公众的参与,如同现在也逐渐流行起来的建筑的公民参与设计一样,如果能在遗产村落进行民众参与设计,那么这种保护方式应该不再是服务于游客和领导的面子工程,而是切实能保护村落同时又能合理安排居住者的方案。
2)对于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而且要依据原有形式进行适当维修,使得室内能够按照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而不至成为一栋只能供人参观的驱壳。要有选择性地拆除,更多地融入公共空间、交通等设施,促进旧城区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
3)旧城中通常的问题大都源于街区的环境质量。一方面,历史街区保留了历史风貌,在形象上具有文物的属性。但城市并非文物,而是人们真实生活的空间,在旧城区,要保护历史街区,首要的是解决旧城区的基础设置以及环境问题。真正做到既为后人保留珍贵的历史回忆,又能造福于当地居民,使大家乐于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保护历史街区的活动当中,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且反映民生需求的保护。任何一种保护措施,离开了积极的群众基础,都是无法长久、无法实现的。
4)现在大多采用的以商业为主的街区其实很大程度上过于迅速商业化,让历史街区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业态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是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市场去调节,而并非依靠行政命令越俎代庖,使得全国各地频频出现了仿古商业一条街,历史街区也渐渐失去了文化氛围。但这不意味着放弃经济的价值。在没有公共资助的项目中,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而进行保护就成为其他保护动机。现在,也开始逐渐出现众筹式的历史街区保护形式,但是对于其管理与运作可能还需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发展。
5)在建筑设计中,我们通常在总平设计时提到对于肌理的保留,而这肌理,就是指城市、街区的房屋、街道形成的某种特色,是对描述对象的一种抽象。而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文化遗产,只保存肌理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保护更要设计到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街道、古树等,保护其真实的形式,以及这种特殊场景内的文化。
6)发掘历史街区建筑与空间的魅力。阿尔多·罗西曾指出“城市建筑依其形象而存在,是在时间、场景中与人们特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形态,之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建筑是城市生命的载体,但街区的整体风貌却不是由一两栋建筑来决定的。各个街区有其独特的氛围与场景文化,记载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保护的同时,关键是挖掘出独一无二的特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历史。
对于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应抱有尊重、保护、对话的态度。既要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人类文明遗存的保护,也要学会在新的时代融入新的思考,进行对话而不是盲目仿古丢弃自身的特点。
旧城改造与城市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是城市开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推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途径,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看中城市中文化遗产发展变化的属性,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才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又能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城市精神。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上海:同济大学,2007.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aiyuan
Lv Yingqi
(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School,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aiyuan,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block styl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ity update method, based on city context continuation, realized the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heritage, architectural design, city, block
1009-6825(2017)07-0018-02
2016-12-24
吕颖琦(1993- ),女,在读本科生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