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

2017-04-06 07:08郭明珠陈志伟缪逸飞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震动断层脉冲

郭明珠,陈志伟,缪逸飞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

郭明珠,陈志伟,缪逸飞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介绍和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近断层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和展望。由于结构形式、受力荷载等不同,各类结构的地震响应也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工程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是显著增大的。现阶段,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及桥梁结构地震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多,对于地下工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应着重关注对此方面的研究。

近断层地震动;地震响应;建筑结构;建筑隔震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

0 引言

自21世纪初以来,相继发生了一些大地震,如: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2009年萨摩亚群岛发生8.0级强震,2010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km的马乌莱附近海域发生8.8级强烈地震,2010年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以及2014年中国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强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工程结构的破坏,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由近断层强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近断层地震动的数值模拟和地震震源过程的反演,可以得出近断层地震动具有集中性、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等区别于远场地震动的显著特征[1-10]。研究发现,这些近断层地震动显著的特性对工程结构的失效破坏以及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大。

作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进一步对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对层间隔震结构和基底隔震结构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总结。随后概括分析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和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最后,提出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

1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及建筑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

近年来在一些已知的强震中获得了许多近断层地面运动记录,如1992年Landers地震、1995年Kobe地震、1999年Chi-Chi地震、1999年Turkey地震和2010年Chile地震等。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建筑结构和建筑隔震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及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破坏的影响逐渐得到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但是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近断层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从很多震害现象中得出,相比于远场地震动,近断层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更为严重。对建筑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在含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

Mahlotra[11]、Roeder[12]、DiClel[13]、卢明奇[14]等研究了典型建筑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征;Hall[15]、Makris[16]、Alavi[17]、Mavroeidis[18]等研究了建筑工程结构对向前方向性脉冲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但是,他们既没有考虑近断层地震动的滑冲效应对结构造成的严重影响,也没有区分建筑工程结构对滑冲效应和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的两种不同速度脉冲运动会产生何种不同的响应。因此,杨迪雄[19],Kalkan[20]等将含破裂向前方向性的近断层地震动与含滑冲效应近断层地震动分别作用于地上框架结构,研究发现含向前方向性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会引起框架结构中、上部的层间变形增大,而含滑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会使框架结构的楼层剪力和底部的层间变形显著增大,其中在含滑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更加明显。李旭等[21]研究了在含滑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的地震响应,证实近断层地震动的滑冲效应对结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发现对于较长周期结构,滑冲效应会放大结构的变形响应;对于高强度、短周期结构,当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处于线性阶段时,结构的响应不会受到滑冲效应的影响,当进入明显的非线性阶段时,屈服强度降低的结构对滑冲效应的响应会变得显著。

1.2 有、无速度脉冲效应的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

韦韬等[22]研究发现,在弹性阶段时,在有速度脉冲和无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分别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的响应无明显差别。而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结构对有速度脉冲记录地震动的响应和无速度脉冲记录地震动的响应相比有明显的增大。在结构反应的各种参数中,在有、无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别作用下,结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区别不明显,在弹性阶段,层间位移、各层最大位移及各层剪力的区别非常明显。而进入弹塑性后,反应谱方法体现不出速度脉冲对结构产生的影响。江义等[23]通过含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脉冲近断层地震动研究发现,无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能够激发结构的高阶振型反应,而有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能够引起结构的基本振型反应。故可以发现,在弹性阶段,框架建筑结构在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会产生更大的各层剪力、各层最大位移及层间位移。

1.3 建筑群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

城市建筑群地震响应分析较单一建筑更为复杂、多变。为了分析城市建筑群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建立一个包含地球介质、发震断层和建筑结构群的计算模型显得尤为重要。Taborda等[24]从地球介质、发震断层和建筑群入手,研究了建筑群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地震响应,但未考虑如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等特殊的近断层地震动地面运动特征,这些近断层地面运动特征会造成城市建筑结构群严重的地震灾害和更为复杂的地震响应。因此,钟伟[25]提出了一种由粘弹性地球介质、发震断层和框架结构群组成的一体化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集成模拟方法,该方法可分析结构群中各结构的梁柱构件的弯矩、剪力和轴力等结构响应参数,还给出了在假想近断层地震期间,近断层框架结构群变形图和框架结构群中各结构的危险位置。近断层地面运动和近断层结构群的地震响应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如结构群中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物的地震响应有何不同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也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4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不但具有突出的减震效果,同时还具有灵活的结构设计,高性价比等优点的新型抗震手段,因此,国内外建筑工程中广泛地应用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随着对近断层地震动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当距离断层较近的地震发生时,在建筑结构中使用隔震结构会变成结构破坏的原因,这让学者们开始关注近断层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影响的研究。

1.4.1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

层间隔震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隔震结构形式,是把隔震层设置在结构基础之上的某一层柱顶,进而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控制。层间隔震结构可以根据结构的特点,灵活设置隔离层的位置,有明确的工程需求,但研究成果不够完善。由于层间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研究较少,所以研究层间隔震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动力响应是非常必要的[26-28]。

Makris和Chang[29]计算研究了在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记录下隔震结构的各种耗能效率,指出近断层地震动的长周期脉冲和高频成分给传统的隔震设计带来了考验。由于隔震体系会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这就产生了矛盾的问题:在保护结构免受高峰值和高频加速度破坏的同时,长周期的近断层地震动也会增大隔震结构的响应[30]。Anderson和Bertero[31]对非隔震建筑做了分析,认为结构强度依赖于脉冲持时与结构自振周期之比。Hall和Heaton[32]指出具有明显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会使建筑隔震结构产生较大的基底剪力、顶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而且建筑的隔震层位移增大的会更加明显,但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时,隔震层位移的变化接近[33]。谭平[34]、韩淼[35]等分析了参数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其中谭平[35]研究发现在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处设置参数合适的黏滞阻尼器,可有效地控制上部结构、隔震层与下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减小结构的基底剪力。韩淼[36]分析不同层的建筑隔震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发现随着隔震层位置升高,结构顶层最大加速度逐渐增大,隔震支座的最大位移逐渐减小,而且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下部位的减震效果比设置在结构中上部位的减震效果明显好。所以,在具有高速度长持时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具有长周期的层间隔震结构会产生更大的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顶层位移。此时,通过数值模拟或模型试验等方式研究参数合适的阻尼器,合理设置层间隔震结构的位置更为重要。

1.4.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

基础隔震结构通过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增大结构自振周期以避开地震动的特征周期,从而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作为一种有效的建筑结构防震减灾的技术措施,近些年该结构在国内外发展势头迅猛。随着近断层地震动研究的深入,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响应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Marano[37],杨迪雄[33],党育[38],叶昆[39],绳雯[41]等对比了基础隔震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地震响应的区别,认为由于近断层地震动具有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大幅值的峰值加速度以及永久性地面位移等特点,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较远场地震动作用下不利。其中叶昆[39]对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偏心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偏心的基础隔震结构的响应更为敏感,并且不同近断层脉冲地震动的脉冲周期会对偏心隔震结构的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贺秋梅[40]和绳雯[41]等通过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对有、无脉冲地震动的地震响应,发现脉冲型地震动使得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显著增加,底部位移反应明显大于上部结构,同时也会引起基础隔震结构更大的层间位移角,但是对各层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故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增大,且底部更明显。当存在隔震层偏心时,偏心基础隔震结构反应更敏感。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安全性受到了更大的考验。

在对隔震结构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的是近断层地震动的水平分量,而忽视了竖直分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中含有丰富的竖向分量,忽视或取值过小都会对建筑结构造成显著的影响。包华[42]分析了在近断层地震动水平分量和竖向地震分量共同作用下基础隔震支座的受力状态和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可能会改变隔震支座的受力状态,从而对支座产生较大影响,且明显大于非脉冲型地震波的影响。因此重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竖向分量的影响可能会有效保证隔震支座的安全。

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

桥梁结构作为交通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环节,保证其顺利畅通才能为震后灾区应急救灾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对于近断层区桥梁结构地震破坏机制进行研究,提高其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3-45]。

周前[46]、孔德成[47]等对大跨度刚构桥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近断层竖向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的地震响应更为显著,会对桥墩轴力和跨中竖向位移产生较大影响,而对桥梁的水平位移和内力影响较小。其中周前[46]发现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破坏特征突出,在相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引起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比一般远断层地震动引起的响应大。

鲍敏[48]、陈令坤[50]和孙兆敬[51]等研究发现近断层脉冲地震动水平分量引起的桥墩顶点位移、墩底剪力和弯矩、支座剪力的反应都大于远场地震动引起的反应,其中陈令坤[50]指出短周期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更为明显,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相较于远场区地震动会增加梁体竖向挠度,改变桥墩轴力。乔敏源[49]也认为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竖向响应明显大于远场地震动,而且无脉冲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桥梁竖向响应小于远场地震动。

Liao[52]、李英勇[53]、王勇[54]等对近断层地震动下连续梁桥进行了分析,Liao和李英勇都认为近断层地震动会显著增大连续梁桥的墩底剪力和桥梁位移,其中李英勇发现支座是桥梁比较薄弱的部位,但在支座破坏的同时,可以抵消掉一部分能量,从而降低桥墩塑性破坏的风险。王勇还分析了不同跨径连续梁桥在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作用下的响应,发现有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较无脉冲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对主梁的剪力、竖向弯矩和跨中竖向位移的影响大,普遍大于无脉冲竖向地震动对剪力、弯矩和跨中位移的影响。

邢帆[55]、段昕智[56]等研究了钢系杆拱桥梁对具有典型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邢帆发现由于近断层地震动中含有丰富的低频信息,会对钢管混凝土拱桥造成严重破坏,段昕智发现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大脉冲会对结构内力产生显著影响,滑冲效应会引起长振动周期结构产生较大位移。

段昕智[56]、颜晓伟[57]等研究了大跨斜拉桥结构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段昕智指出近断层地震动滑冲效应对长周期的大跨桥梁关键部位产生更大的内力和位移变化,而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大脉冲对结构位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会引起结构内力显著增大。颜晓伟对比研究了不同特征的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斜拉桥结构响应的影响,指出滑冲效应引起主塔弯矩、纵向位移及剪力值随塔高的变化值比无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前方效应及远场地震动都要大,相比较于下盘和中立区域,上盘区域地震动显然明显増大结构动力响应,尤其在结构位移方面。

段昕智[56]、丁幼亮[58]等研究了多塔悬索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丁幼亮发现桥塔和主梁的内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在近断层地震动和普通地震动作用下并无明显不同,主梁的地震响应与梁端约束有关,中塔和边塔的地震响应与主塔截面形式和主缆约束有关。段昕智发现对于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的输入,能引起塔顶纵向位移增大,塔柱的轴力显著增加。

王京哲[59]、李新乐[60]、Phan[61]等对桥墩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王京哲发现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会引起桥墩产生很大的墩底剪力和墩顶位移。李新乐认为随着桥墩的增高(自振周期的增大),具有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比不具有脉冲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会引起桥墩响应显著增大。Phan指出近断层地震动引起结构产生的永久位移比远场地震动要大得多。楚芹[62]、江辉[63]以铁路深水桥梁的等效单墩模型为对象,对其在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无水环境下相比,动水压力的存在使得桥墩结构的地震响应变化显著,并且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墩结构的动力响应明显大于远场地震动。

王芳[64]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系统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幅值长周期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会变得更加复杂,会产生明显的大位移需求,无砟轨道结构的响应与地震强度和列车速度呈正相关,同时,系统对地震动的响应比对列车速度的响应要更加明显。

通过对刚构桥、简支梁桥、连续梁桥、钢系杆拱桥、斜拉桥、悬索桥以及桥墩和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系统的研究发现,含有显著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引起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比远场地震动和无脉冲地震动引起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要大。但是由于近断层地震动中含有丰富的竖向地震动分量,其有可能接近、达到或超过水平地震动峰值,故竖向近断层地震动引起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也不可忽视。通过研究表明,水平方向的近断层地震动和竖直方向的近断层地震动引起桥梁结构不同位置的地震响应是不同的:水平方向的脉冲地震动作用主要引起桥墩顶点位移、墩底剪力和弯矩、支座剪力的反应增大,而竖直方向的脉冲地震动作用主要引起主梁的剪力、竖向弯矩和跨中竖向位移的反应增大。虽然对各类桥梁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探究各国专家已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但类似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系统的复杂结构系统的研究却不尽完善,这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3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通过对近年来地震引起地下结构破坏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在近断层地震动的作用下地下结构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日本阪神地震对山岭隧道产生了严重破坏,台湾集集地震中距离断层较近位置处的隧道严重受损,中国四川汶川地震、云南宁洱地震对距离震源区较近的隧道造成损坏。因此,国内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陈磊[65]、刘洋[67]、朱育才[68]、易谊[69]等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陈磊发现隧道外侧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比隧道内侧要大,近断层地震动比远场地震动引起的隧道的地震响应也要大。刘洋认为随着地震影响的增强,隧道衬砌各部位的响应值都逐步的增强,而且隧道的拱顶和边墙是隧道抗震比较薄弱部位。朱育才分析指出,随着隧道衬砌刚度增加,近断层地震动比远场地震动会引起隧道更大的应力、位移和加速度响应,随着隧道埋深增加,隧道位移响应峰值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易谊发现隧道结构响应加速度峰值大小总是拱顶最大,其次是拱腰,仰拱最小,且隧道各位置加速度峰值响应会随着埋深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由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在隧道结构应力、位移、加速度等方面近断层地震力作用下较远场地震动反应更大,且隧道的拱顶是抗震比较薄弱部位。随着隧道埋深增加,隧道位移峰值有减小趋势,而隧道加速度峰值在不断增大。

陶连金等[70]以单层三跨典型地铁车站为例,发现近断层地震动的滑冲效应会对地下结构的产生严重破坏,而破裂向前方向性次之,结构上部的加速度响应会在含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地震动的作用下被放大,而在滑冲效应地震动作用下被缩小。意味着近断层地震动同时含有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时,地铁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可能会由于两者抵消而不发生明显变化。

崔臻等[71]对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地下厂房洞围岩产生较大程度的地震变形,层间错动带发生较大的滑移,围岩应力扰动剧烈,塑性区大量增加,故地下厂房洞室群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有发生失稳的危险性。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特性更为复杂,因此,对于水工地下洞室群这样的大跨度、高边墙地下工程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响应的问题研究中考虑竖向地震动,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近断层地震动记录的增多,国内外学者在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有些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究阶段,仍需不断完善并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总结以下几点还需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1)对于建筑结构:与无脉冲近断层地震动和远场近断层地震动相比,在含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显著增大,而且长周期建筑结构对滑冲脉冲的响应更大。含滑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引起建筑结构底部层间变形和楼层剪力显著增大,并使建筑的上部加速度响应有所增加,这表明滑冲效应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比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大。尽管近年来发生过几次破坏性地震,但含有滑冲效应和破裂向前方向性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仍然较少,虽然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以后应随该类记录的增多,进一步深入探究含滑冲效应等特征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问题。

(2)对于建筑结构群:近断层地面运动和近断层结构群的地震响应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当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有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例如,具有典型特征的近断层地面运动(如上盘效应、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脉冲以及永久位移等)会导致近断层城市建筑结构群复杂的地震响应和严重的地震灾害,故应区分各种效应引起的不同速度脉冲运动将对结构群动力反应产生何种不同的不利影响;当发生实际的城市结构群震害时,结构通常存在弹塑性变形状态,土体也通常处于塑性变形状态,为了能够模拟强震时结构群的实际震害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能够模拟土体中塑性波和结构中弹塑性波传播的方法;研发高效的算法,减少结构群这类大尺度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时间;近断层地震动可能会引起的滑坡、滚石等可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灾害,将其考虑入结构群的地震响应问题是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3)对于建筑隔震结构:近断层地震动会使隔震结构产生较大的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顶层位移,而且由于隔震层的存在更会增大隔震层位移。随着隔震层位置升高,隔震支座最大位移减小,结构顶层最大加速度增大,所以合理设置层间隔震结构的位置更为重要。现阶段虽有对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的研究,但在建筑隔震技术的结构分析和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却不多。在对强烈地震统计中不难发现,近断层地震动的竖向分量可能会接近或者超过近断层地震动水平分量的峰值。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72]关于竖向地震动设计值按水平向三分之二取值的规定,可能会使建筑隔震结构发生破坏[73]。因此,隔震结构在脉冲型地震动竖向分量下的动力响应及隔震装置的实用化研发与优化等问题,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4)对于桥梁结构:近断层地震动会引起较大的桥墩顶点位移、墩底剪力和弯矩、支座剪力,近断层地震动的竖向分量还会对跨中竖向位移和桥墩轴力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加固桥墩、桥跨等关键部位,设置合适参数的隔震结构是有必要的。在分析复杂的桥梁系统(如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时,如果仅考虑桥梁而忽视系统内的其他成分,得到的结果会与实际相比有较大误差,故应在综合考虑桥梁系统内个各结构成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

(5)对于地下结构:近断层地震动会明显增大隧道衬砌结构的响应,而且衬砌刚度越大,其在应力、位移、加速度等方面的响应也更大(与远场地震动相比)。随着埋深的变化,隧道加速度响应峰值和位移响应峰值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相比于建筑结构及桥梁结构,对地下结构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对于地铁隧道,由于地震荷载的随机性和围岩-衬砌结构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哪种手段能够独立地对隧道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全面而真实的解释和模拟。只有将隧道震害调查、隧道及地下结构抗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以及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等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对其动力响应过程和规律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故应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数值模拟分析结论后续的理论计算结果、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

[1] Abraham son N A.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from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Proc of U.S.Japan Workshop on the Effects of Near-Field Earthquake Shaking[C].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00.

[2] Aagaard B T,John F Hall,Thomas H Heaton. Characterization of Near Source Ground Motions with Earthquake Simulations[J].Earthquake Spectra,2001,17(2):177-207.

[3] Aktug,Demir B C,Lenk O,et al.Deformation during the 12November 1999Du zce,Turkey earthquake from GPS and In SAR data[J].Bull Seism Soc Am,2002,92(5):161-171.

[4] Delouis,Giardini B D,Lundgren P,et al.Joint inversion of InSAR GPS teleseismic and strong-motion data fo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slip:application to the 1999 Izmit main shock[J].Bull Seism Soc Am,2002,92(12):278-299.

[5] Heaton T H.The 1971 San Fernando earthquake:a double event[J].Bull Seism Soc Am,1982,72:2037-2062.

[6] Olsen K B,Madariaga R,Archuleta R J.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1992 Landers earthquake[J].Science,1997,278(120):834-838.

[7] Sekiguchi H,Iwata T.Rupture process of the 1999 Kocaeli,Turkey,earthquakeestimatedfrom strongmotion wave forms[J].Bull Seism Soc Am,2002,92(2):300-311.

[8]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断层附近地面地震动空间分布[J].地震学报,2004,26(2):183-192.

[9]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等.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1):1-10.

[10] 王海云,谢礼立.近断层强地震动的特点[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2):2070-2072,2076.

[11] Malhotra Praveen K.Response of buildings to nearfield pulse-like ground montion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StructualDynamics,1999,28(11):1309-1326.

[12] Roeder C W,Macrae G A,Scott K.Seismic performance of older steel frame mill buildings[J]Jora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2,58:759-777.

[13] Dicledi M,Buddaram S.Effect of isolator an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ismicisolated bridg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6,35(2):233-250.

[14] 卢明奇,田玉基,杨庆山.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2):314-317.

[15] Hall J F,Heaton T H.Near-source Ground Motion and its Effects on Flexible Buildings[J].Earthquake Spectra,1995,11(4):569-605.

[16] Makris N,Chang S P.Effect of damping mechanisms on the response of seismically isolated structures[R].PacificEarthquakeEngineeringResearch Center,1998.

[17] Alavi B,Krawinkler H.Consideration of near-fault groundmotioneffectsinseismicdesign[C]Proceedingsof12WCEE.PaperNo.2665. Auckland,New Zealan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Rngineering,2000.

[18] Mavroeidis G P,Dong G,Papageorgiou A S.Nearfault ground motions,and the response of elastic and inelastic single-degree-of-freedom(SDOF)systems[J].EarthquakeEngineeringandStructural Dynamics,2004,33(9):1023-1049.

[19] 杨迪雄,赵岩.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隔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学报,2010,32(5):579-587.

[20] Kalkan E,Kunnath S K.Effects of fling step and forward directivity on seismic response of bui-ldings[J].Earthquake Spectra,2006,22(2):36-390.

[21] 李旭,Carlos E V,何敏娟.近断层地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14-21.

[22] 韦韬.近断层速度脉冲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

[23] 江义,杨迪雄,李刚.近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对高层钢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9):103-110.

[24] Taborda R.Three dimensional nonlinear soil and sitecity effectsinurbanregions[D].Pittsburgh: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10.

[25] 钟伟.近断层框架结构群地震响应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26] 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6):114-120.

[27] 李慧,包超,杜永峰.近场地震作用下不规则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3,35(1):51-55.

[28] 殷伟希,李云华.近场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9,43(10):16-18.

[29] Makris N,Chang S P.Effect of damping mechanisms on the response of seismically isolated str-uctures[R].PacificEarthquakeEngineeringResearch Center,1998.

[30] 罗伟.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1] Anderson JC,BerteroVV.Uncertaintiesin Establishing Design Earthquakes[J].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87,113(8):1709-1724.

[32] Hall J F,Heaton T H.Near-source Ground Motion and its Effects on Flexible Buildings[J].Earthquake Spectra,1995,11(4):569-605.

[33] 杨迪雄,赵岩,李刚.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长周期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2):133-140.

[34] 谭平,殷伟希,张颖.近场地震下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减震控制[J].振动与冲击,2011,30(11):281-286.

[35] 韩淼,张文会,朱爱东.近断层地震动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5,31(2):1-7.

[36] 韩淼,张文会,朱爱东,等.不同层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6,35(5):120-124.

[37] Marano G C,Greco R.Efficiency of Base Isolation System in Structural Seismic Protection and Energetic Assessment[J].EarthquakeEngineering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32(11):1505-1531.

[38] 党育,霍凯成.近断层地震各因素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4):72-77.

[39] 叶昆,李黎.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偏心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J].工程力学,2009,26(7):163-169.

[40] 贺秋梅.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结构反应及结构减隔震性能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

[41] 绳雯.近断层地震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2] 包华,洪俊青.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6):38-44.

[43] 李爱群,丁幼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4] 李英明,刘立平.工程结构的设计地震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5] 于淼,刘必灯,王伟.近断层桥梁直接震害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18(2):41-52.

[46] 周前.大跨度刚构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非线性反应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47] 孔德成.近断层地震动下百米高墩桥梁抗震性能[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48] 鲍敏.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反应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9] 乔敏源.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50] 陈令坤,张楠,蒋丽忠,等.高速铁路桥梁方向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反应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3,30(9):40-46.

[51] 孙兆敬.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简支梁桥反应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2] Liao W I,Loh C H,Wan S,et al.Dynamic responses of bridge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J].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2000,23(4):455-464.

[53] 李英勇,江辉,赵秋宇,等.近断层强震下高速公路RC连续梁桥的变形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8):81-101.

[54] 王勇.近断层竖向地震动的特征及对连续梁桥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55] 邢帆.钢管拱桥近断层地震响应及动力稳定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56] 段昕智,徐艳,李建中.近断层地震脉冲效应对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11,24(3):1-6,15.

[57] 颜晓伟.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跨斜拉桥的复杂地震响应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58] 丁幼亮,谢辉,耿方方,等.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多塔悬索桥的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15,32(7):38-46.

[59] 王京哲,朱晞.近场地震速度脉冲下的反应谱加速度敏感区[J].中国铁道科学,2003,24(6):27-30.

[60] 李新乐,朱晞.近断层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28(1):11-16.

[61] Phan V,Saiidi M S,Anderson J,et al.Near-fault ground motion effects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lumn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7,133(7):982-989.

[62] 楚芹.脉冲型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深水桥墩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63] 江辉,楚芹,崔禹婷.地震动脉冲参数对近断层区深水桥墩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铁道学报,2015,37(8):80-90.

[64] 王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梁动力响应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5] 陈磊,陈国兴.近断层强地震动下双层竖向重叠地铁隧道的地震反应[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28(4):399-408.

[66] 卢志杰.隧道受震反应分析之研究[D].韩国:中央大学,2009.

[67] 刘洋.近断层地铁隧道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68] 朱育才.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隧道抗减震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69] 易谊.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下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70] 陶连金,王文沛,张波,等.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典型地铁车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6):38-44.

[71] 崔臻,盛谦,冷先伦,等.近断层地震动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3,34(11):3213-3228.

[7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2014[S].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73] 卢明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弹性位移反应谱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40(2):8-12.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Structures Seismic Responses under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Guo Mingzhu,Chen Zhiwei,Miu Yif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both engineer structures and the structures,bridges,as well as underground structures under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mad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Besides,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es on the engineer structures seismic responses were also discussed.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s vary with the structure form and the stress load,but generally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to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is prominently increasing.At present,despite more researche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s and bridges under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less has been done on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Therefore,the latter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ocus in future researches.

near-fault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eismic response;structures;base-isolated structures;bridges;underground structures

P315.9;TU352

:A

:1673-8047(2017)02-0017-09

2017-01-12

郭明珠(1964—),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抗震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震动断层脉冲
脉冲离散Ginzburg-Landau方程组的统计解及其极限行为
震动减脂仪可以减肥?
上下解反向的脉冲微分包含解的存在性
水电工程场地地震动确定方法
振动搅拌 震动创新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人工合成最不利地震动
断层破碎带压裂注浆加固技术
关于锚注技术在煤巷掘进过断层的应用思考
一种具创意的脉冲能量火花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