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访郑裕国院士
11月27日,《发酵科技通讯》常务副主编郑裕国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月28日,浙江日报一版(要闻)刊发了《我省2位科学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报道,并于当日报纸第9版(文化)刊发了郑裕国院士的专访文章。现将部分内容转载如下:
作为生物工程学专家,郑裕国在微生物发酵和生物催化领域取得系列独创性成果。2008年、2010年和2015年,他带领团队三度问鼎国家科技奖,其研发的糖尿病治疗重大药物——阿卡波糖片“卡博平”打破了之前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且售价较德国进口药“拜唐苹”低30%以上,它的出现也迫使“拜唐苹”药价下调。
据保守估计,自2005年上市以来,“卡博平”为国家节省了近30亿元医保支出,平摊到每位糖尿病患者身上,大约每人每年约少花近1 000元。
回顾“卡博平”的研发过程,郑裕国教授介绍:“微生物制药属于发酵工程的范畴,要进行微生物培养,原料、温度、工艺等都有讲究。首先,需要筛选特殊的高产菌株,再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诱变,才能使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然而,谁也不知道合适的菌种长什么样。郑裕国团队一边不断采样,一边摸索办法,终于琢磨出了一套高效的筛选模型——靠显色法让菌株自己“现出原形”。通过整整两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建立起有效的选育技术,找到了高产阿卡波糖生产专利菌株。
有了合适的菌株,还仅仅是个开始。在这之后,需要一整个星期的悉心培育。培育菌株比照顾婴儿更需用心,科研人员要跟着24小时连轴转——整整7天7夜,团队轮班驻守实验室,生怕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接下来的步骤便是提纯。团队成员王亚军教授说:“伴随着阿卡波糖的生物合成,发酵产物里还存在着8种结构与性质十分相似的杂质组分,我们需要想办法在发酵和提炼阶段提高有效组分比重。”经过一系列发酵调控和分离技术创新,郑裕国团队最终用了两步就提取出有效药物成分,比国际上先进的三步分离技术更简单易行。提取出有效成分后,还要将它做成片剂。阿卡波糖本身有很强的吸水性,容易受潮而影响药效;同时,阿卡波糖原粉流动性差,很难压制成口服片剂。郑裕国带领团队通过多项技术创新,终于使得阿卡波糖片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且制造工艺更经济、环保。
“只坐在实验室里是永远无法了解大众的真实需求。”郑裕国最看重实用性,他希望可以通过科研成果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惠及民生。另一方面,作为浙江省功勋教师,郑裕国觉得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更看重如何通过科研促进人才培养。”
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开发大品种农药生物制造绿色新工艺,传承沈寅初院士的生物农药事业,“这也是沈老师的梦想,我要努力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