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结合故障树评价理论,得出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所得结论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技能的实施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故障树评价理论;课程模块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衔接,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地衔接与实施系统化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方面,其中学习课程是该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优选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地方区域特色,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资助。而当前中高职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中职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升华,纯粹的学历教育模式,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培养目标、考试制度衔接方面呈现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厌学、学习效果差、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中职教育是为建设市场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技术工人,偏重于专业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为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应有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别。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已成为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重要突破口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当前,由于中高职院校合作不够,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例如在“3+2”培养模式中,中高职教育在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等专业知识方面与原来重复,严重影响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为职业终端,中职学校在建筑工艺、材料、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3+2”的培养模式难免不了重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社会服务。高职课程着重专业技能顶岗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三维思维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与会审能力,能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織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合理构建是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与专业职业能力。本文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在中职教育中首先应设置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即必修基础课程和必修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以满足继续深造等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即扩展课程。踏入高职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有必修的提升基础课程,如建筑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技术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核心专业课程和扩展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而后者是为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升学开设的,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经济、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这样不仅避免了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学习,还能使所学课程更加巩固。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目标和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施经验,来设计和布置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全方位、多模块、重技能、按岗位”的指导思想,将所修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再将各个模块按职业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块课程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方向和专技岗位,以培养掌握现代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一定的服务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在所修课程方面实现有机交叉和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及有力衔接。
2.课程体系评价的凸显要素
用故障树法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要素的研究文献不多见。鉴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抽象连贯的教学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因素组成(即文中的主干课程),符合故障树法应用的条件,笔者就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的故障树法计算流程如下:
(1)收集资料,熟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结构及组成,详细了解课程构架元素组成,绘出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图;
(2)课程调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确定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
(3)认真分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
(4)确定故障树的顶上事件,以课程体系评价中的凸显要素为顶上事件,对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和非重复性课程组成的元素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组成部分;
(5)确定目标值,求解课程要元素发生的概率(频率),作为授课课程的目标值;
(6)根据课程组成元素的逻辑关系,绘制故障分析树;
(7)通过逻辑计算,确定各课程组成要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和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
(8)统计确定课程组成凸显要素的发生概率,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
图2中,BC为基础课程,PBC为专业基础课程,PC为专业课程,HSC为普高基础课,HVC为高职基础课,BAC为基本基础课,EAC为扩展基础课,TC为理论基础课,AC为应用基础课,BAC为基本应用基础课,EAC为扩展应用基础课,TPBC为理论性专业基础课,PPBC为实践性专业基础课,TPC为理论性专业课,PPC为实践性专业课,BBC为基本理论专业课,EBC为扩展性理论专业课,BPBC为基本实践性专业基础课,EPBC为应用实践性专业基础课,ATPC为提升性的理论专业课,UATPC为非提升性的理论专业课,xi(i=1,2,3……,N)为故障树分析方法中的基本事件,N为总的课程数量。
根据故障树中各事件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到:
该最小割集合反映了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中各组成事件的发生概率,即重要程度,其中BAC、PPBC、TPBC、BPBC、UATPC和EPBC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评价的主体,这与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相吻合,该评价方法对主干课程和凸显课程提供指导。
四、結语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课程衔接框架的构建体现了课程的比例关系与搭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主线,体现了课程体系构建的职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关键所在。通过故障树评价理论,提出了课程体系的凸显要素,并实现了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2]吴承霞,白丽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中高职衔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
[3]颜彩飞,舒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18).
[4]文雷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5]陈宝智.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 2013032)。
作者简介:刘翔(1974— ),男,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职土建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