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研究及教育对策探索

2017-04-06 05:11金君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8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压力高中生

金君萍

摘要:文章探讨农村高中生生活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特点。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青少年应对方式评定问卷》,随机抽取363名农村高中生为被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高中生最大压力为学业压力;男女生在总体压力感及人际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以积极应对为主,消极应对为辅;3个年级在问题解决、求助和忍耐上存在显著差异,问题解决、忍耐随年级升高呈增长趋势,而求助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性别因素在发泄和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 压力 应对方式

G635.5;G444

一、引言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下,因认识到处境困难而表现的身心反应(张春兴,1994)。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处于磨练中,在面对各种压力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映,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应对方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基本观点是:有些应对方式保护个体不受压力生活事件的伤害,而另一些应对方式使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探讨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特点很有必要。

但总的来说,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对高中生这个群体的研究还较少,关注农村高中生的那就更是少之又少。而高中阶段是个体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需要更多关注与引导。因而,全面探讨高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应对方式的指导工作。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3个年级学生共363名。高一学生128人(男生60人,女生68人),高二学生125人(男生62人,女生63人),高三学生110人(男生57人,女生53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选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该量表共27道题目。量表分为6个分量表: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

此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重测信度为0.69;内部一致性Crombachα系数为0.85。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已用于多项研究。

2.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应对方式评定问卷》,该问卷共30道题目,测量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6种应对方式的水平。其中问题解决和求助是积极应对方式,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是消极应对方式。

此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重测信度为0.76;内部一致性Crombachα系数为0.77。因此可以下结论,《青少年应对方式评定问卷》有效。

三、研究程序

由主试在本校各年级进行集体施测。学生在指导者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测试时间为40分钟。将收集的数据输入、整理。用SPSS11.0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分析。

整个研究过程如下:

(1)随机选择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要求尽可能使问卷完整;为了保证问卷真实性,对是否填被试的姓名不作规定。

(2)整理数据,并用SPSS11.0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分析。

(3)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

四、研究结果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压力现状

1.农村高中生总体压力状况

由表1可见,农村高中生所面临的最大压力源是学习压力,其次是人际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

2.不同性别心理压力比较

由表3可知,人际压力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得分低于女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更大。

(二)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现状

1.农村高中生应对方式总体状况

由表4可知,高中生应对方式得分最高的是问题解决,其次是求助、退避、发泄、忍耐,得分最低的是幻想。

2.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5可知,问题解决、求助和忍耐在各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3种应对方式的得分可见,问题解决、忍耐随年级升高而增长,求助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3.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6可知,男女在发泄和幻想这两种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从表中得分可见,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而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幻想。

4.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班级差异比较

由表7可知,不同类型班级在问题解决、退避和发泄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从表中得分可见,普通班比美术班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美术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更多采用退避和发泄应对。

五、讨论与分析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1.学业压力是农村高中生的最大压力源

由表1可见,学业压力占据榜首,并且较其他5项而言,分值高。这提示高考新政实施至今,学习压力依然困扰学生。

首先,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仍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学校教学基本是围绕分数而行动,学生接受的讯息也是分数重于一切,因而学业上竞争更大,压力更大。同时,农村教师不乏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学生对沉闷的教学手段不感兴趣,着急想学好,可是又无能为力,此种煎熬情绪也会加剧学业压力。

其次,从家庭而言,本校学生家长文化层次偏低,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压力的调整和宣泄。同时,家长多是辛苦务农,家庭条件困难,把家庭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考上好大学。因而在日常言談中经常表达对子女的高期望,学生越是理解家长的苦心,心理压力就越大。

再次,从学生而言,学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学生多不注意自己在某门科目上的得分,短期是否有进步,知识掌握如何。而只重视自己在班级、年级的排名。“以分为重”的单一评价标准,势必加剧压力。同时,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本校为例,上午7:30-11:50(260分),下午1:40-5:20(220分),晚自修6:00-9:00(160分)。一天640学习时间,学生每每心理来访时都感叹作业做不完,学习太辛苦。

2.农村女生承受的总压力高于男生,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

由表2可见,男女生的压力总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男女生性格差异导致女生耐挫、承压能力比男生低,压力感受更敏感,承受的压力自然比男生高。其次,本校学生多是周边农村学子,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女生在家或社会获得的关注并不高。因而比起男生,女生更期望讨人喜欢,期望自己比同性优秀、期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更佳。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自然承受的总压力更大。

从表3可见,男女生在人际压力上差异显著。这可能与高中生处在后青春期有关。这个阶段的不少女生认为男生更强(特别是在物化生学科学习上),所以倾向于与男生交往、交流。可是农村高中氛围较为保守,男女过多交往很容易被老师、同学认为是早恋。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多的女生在与男生正常交往中往往束手束脚,小心谨慎,因而承受压力更大。同时,在人际相处中,女生较男生斤斤计较、敏感、多疑,容易因小事与他人发生争吵和猜疑,造成人际紧张。特别是同性相处中更易出现挑剔、妒忌、敏感等偏执心理。这种极端心理给女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二)农村高中生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1.应对方式总体情况分析

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应对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趋势是“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对方式的使用在增加。本研究调查结果也显示(由表4可见),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使用最多的是问题解决,其次是求助、退避、发泄、忍耐,得分最低的是幻想。说明高中生多数能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高中生认知成熟度提高,面对困境时能够理智地分析、解决问题,并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

2.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由表5可见,问题解决、求助和忍耐在各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得分可知,问题解决、忍耐随年级升高而增长,求助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在问题解决上,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陌生环境,对一切不适应,但随着年级升高,知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逐渐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高年级的学生能够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能够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

在忍耐应对上,高年级明显比高一学生采用的多,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心理压力感增强,而他们还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应对机制,只能采取忍耐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所遭遇的困境,暂时缓解心理困扰。忍耐与求助密切相关,当求助逐渐下降时,学生面对压力就会更多忍耐。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年级差异对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的训练。

但是本研究调查显示,求助应对随着年级升高而呈下降趋势,表现为高三比高一更少运用。这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值得注意。这可能与本校处于农村,相对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理念保守,因而外部应对资源有限:比如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人倾诉,探讨解决之道。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可能是学生不善于利用外部社会支持资源,比如,本校设有轮班制的心理辅导体制、杭州地区也设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热线,学生都可寻求帮助,但学生并不一定愿意去尝试。

3.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由表6可见,男女性别在发泄和幻想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更多采用发泄,男生更多采用幻想。这与黄希庭在《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中的结论一致。究其原因,与传统教育有一定关系。男生由于社会因素以及自身角色定位,认为自己应该具有勇敢、独立、强势等性格。因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多选择自己解决,但高中生能力有限,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可能就会选择一些消极应对来求得内心平衡,比如幻想。幻想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达到放松。而且幻想内容通常指向好的方面,给个体提供学习生活动力,帮助个体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女生受传统意识影响,遇到压力事件更倾向发泄,或者哭、或者写日记、或者找好友倾诉,往往也能收获情绪的释放。因此,进行应对策略指导时,教师要注意男女生的差异,有针对性改变其消极应对,加强积极应对。

4.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班级差异

由表7可知,普通班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而美术班倾向于采用幻想、发泄消极应对。这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相关。美术生更擅长想象,思维活跃,更多使用幻想、发泄。而普通生更多利用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这基本上符合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

六、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高中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学业压力,其次是人际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压力总分、人际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在压力总分和人际关系上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2.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为积极应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趋于成熟,年级、性别、班级类型都对高中生应对方式有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

七、教育建议

(一)构建安全、稳定校园环境

1.横向关注每个学生,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本研究发现学生面临最大压力是学习压力,但学生是形形色色的,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他们还会面临异性交往、同伴交往、健康适应等多方面压力。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就特别重要。针对农村高中生特点,重点解决住校生的孤寂思家、特困生的物质压力、智优生的脆弱自负、后进生的自卑厌学等问题。抓住教育学生的关键期,找准切入点,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等媒介,采用面谈,书面交流、电话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当学生面临着情感问题时,学校要采取的态度不是“堵”,而是“疏”。让学生碰到此类问题,能够有机会获得社会支持,找到地方傾诉,找到老师商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有机会有条件的运用积极应对方式。

2.纵向关注每个年级,循序开展应对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团辅、主题活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压力。比如高一新生入学的学业、人际适应问题;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科带来的心理冲突;高三面临高考压力带来的考试焦虑。通过心育指导学生认识压力的普遍性,舒缓焦躁情绪。基于女生总的压力感比男生强,应重点对女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专题教育。

(二)营造宽松、和谐家庭氛围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了解现在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不少家长往往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忽视和低估了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反而责怪孩子处理压力能力不够,导致学生不敢、不愿与家长互动,自然也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因此家长要做孩子坚实后盾,营造宽松、和谐家庭氛围。针对性的引导孩子缓解压力、积极应对。

(三)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

1.学习压力专项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集中于学习,过度的压力有消极作用。许多研究显示,认知评估与自主神经系统唤起的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学习压力做主观积极评估,可以降低人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年级段、全校的学习类讲座、班会课,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为学生开展学科类专题辅导,请各学科专家指导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班主任也要根本班实际经常开展学习类班会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进行高效学习。

2.积极应对专题教育

学校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班级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完成高中阶段心理、生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学校要合理利用教育契机,创造机会不断增加学生抗压能力,在各种压力尤其是巨大升学压力下,学会调整心态,对抗压力。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处理矛盾、问题的技巧,增加其自信心,在困难挫折面前能积极应对,顺利度过高中阶段,完成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

参考文献:

[1]肖计划. 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3):100-102

[2]黄希庭,余华.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0,23(1):1-5

[3]刘贤臣. 青少年生活事件压力量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06-107

[4]陈红.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D].陕西:西南师范大学,2000 [5]曾小瑛. 中学生在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应付方式特点[D].廣州:华南师范大学2001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压力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