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行动研究

2017-04-06 19:40黄俊李超
中国市场 2016年50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黄俊 李超

[摘要]大学生网络行动正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传统、结构和走向,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进入了“风险管理”阶段。大学生网络行动不同于普通公民的网络行动,是大学生凭借各大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动员,并实现人员网上或网下集结,为达某一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集体行动。大学生网络行动分为话语网络行动和线下网络行动。大学生网络行动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网络动员结构发挥作用,实现信息动员并获得集体认同;其次是组织关系建构并发生循环反应;最后是意见领袖的协调与串联,推动网络行动的实际展开。明晰了大学生网络行动的分类与路径,能更好地助力学生管理工作并规避风险。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行动;大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34

1大学生网络行动的分类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对于人的管理实质就是对于信息的管理,对信息的掌控能力与对人的管理能力正相关。当管理者对信息具有控制权甚至垄断权的时候也就是其管理最为顺畅的时候,而当信息呈现“溢出”效应,即管理者对信息失去主导权与控制权的时候,也就是管理最为困难甚至失控的时候。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了信息重组、加工、再生产及扩散的权力,相应地便拥有话语权。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信息权力的流变史。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流通与传播具有了平权特质,实现了信息的泛民化,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流通能力。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的集散平台及媒介,为大学生言论及行为实践的网络化提供了路径可能,具有互动性与聚合性的特征,在大学生公共议题的形成中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沟通方式。网络新媒体提供的技术平台可能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表达诉求、追求正义、实践善行、进行抗争的武器。可以说,新媒体正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传统、结构和走向。大学生网络行动是指大学生凭借网络平台(如贴吧、微信群、微博、QQ群等)进行信息动员,并实现人员网上或网下集结,为达某一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集体行动。大学生网络行动作为一个分支,既具有普通公民所进行的网络行动的共同点,又具有这一群体所特有的症候特征。大学生网络行动包括两种形式:话语网络行动和线下网络行动。线下网络行动是指为达某一具体目的,通过网络动员并线下集结而展开的行为实践,如拯救动物、旅游探险、群体集会等。话语网络行动主要是指针对具体对象为目标以观念说服或思想压制为目的的集束式話语释放。

2大学生网络行动的过程

大学生网络行动从信息的动员到行动的展开,有一个时长2天到7天的运作期。这期间会显露出一条清晰的行动路径,即网络动员并获得集体认同,组织建构并发生循环反应,意见领袖线上线下协调行动。把握了这条路径,也就能为大学生网络行动的规范及管理提供干预先机。

第一,网络动员结构发挥作用,实现信息动员并获得集体认同,这是大学生网络行动的起点。任何群体性行动都要经过动员才能达到规模运作效应,而动员结构对于动员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动员结构是指推动个体或组织参与集体行动的载体。动员结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扩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前网络社会,促使公众参与集体行动的传统动员结构主要是社会连带、社会网络及社会运动组织,这是因为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流动性较低,动员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血缘、地缘、族群、机构组织基础上的,依附于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地缘关系、族群关系及组织关系的动员结构对于沟通信息、强化认同、开展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动员结构共同的特征就在于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具有圈子化特征。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网络的兴起促进了个人及组织表达诉求、进行抗争和参与行动,因而被视为一种新的动员结构。网络动员结构相比传统动员结构,体现出动员用时短、动员范围广、动员力强、动员成本低等特征,具有强大的激发力量。通过跟帖、点赞、评论、转发,信息被不断强化,外围信息不断被黏附在核心信息周围,形成传播能量的雪球效应。登哈特认为,通过组成团体,一些具有共同想法的个体在政策中所占有的声音要大于他们作为个体在政策制定中所能够具有的声音。网络动员的力量就在于这种强大的扩音效果。由于网络信息煽情意味浓厚,具有诱导性与鼓动性,因此极易实现情绪传染,形成群体感染效应。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动员结构实质是一种召唤结构,这种召唤结构具体体现为一种情感的呼应与情绪的集聚。在召唤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网络决定了参与者及行动事件的最终走向。

大学生网络行动的信息动员,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以某一平台为基点,进行信息发布与传播,实现信息的内部扩散及成员鼓动;其次是信息的迁移,通过群组成员的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扩散,实现圈子内的嵌套与圈子外的勾连。也就是说,第一层次是属于网络虚拟组织的内部信息扩散,这个层次主要是因为弱连带关系在发挥作用。而第二层次则是现实人际关系的鼓动与说服,也即体现为强连带关系的作用。

在动员阶段,信息以其情感号召力引发情绪的集聚,在情感趋同后最终获得集体认同,这种集体认同勾连着心理认知并获得推广。大学生网络动员的本质是社会心理与大学生的情感共振。这种共振能够实现精神理念的归一并将原子式的个体聚集起来,实现个体的组织化与集群化,对精神异质性个体进行重塑,强化集群身份认同。在每一个活跃但面目阙如的账号背后,个体以“复写”的形式被裹挟进群体之中,人力资源被整合出聚沙成塔的效应,形成一个思维理念、价值信仰、行动步调高度统一的场域。该场域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封闭性。所谓整合性是指在大学生网络行动整个过程中,指导思想、运动目标、行动过程高度一致。所谓封闭性,是指场域内部对于异质观念和异质行动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第二,组织关系建构并发生循环反应。集体行动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组织关系的建构能力是集体行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前提。大学生网络行动的展开同样离不开组织关系的建构。大学生网络行动的组织关系建构以虚拟与现实的交叉运作为主要特征,网络行动从行动发起、人员招募、信息扩散、行动展开都是虚拟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与行动特征不同于传统的组织,而表现为一种“网格化”“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谓的“网格化”即是按照不同的分工,将网络行动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单元网格,通过对单元网格的统一调度与指挥,建立起相对独立又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网格化管理在操纵网络行动方面具有较强的制度优势,通过权力的下沉,使得组织与个体之间实现连接优化。而“扁平化”的组织特征则是因为网络行动往往具有庞大的群体数量,因此分权管理势在必行。并且为适应网络行动的快速反应这一要求,“扁平化”的组织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网络行动的管理效能。组织机构建立起来以后,还需要循环反应来推动网络行动的展开与深入。针对集群行动,布鲁默提出了“循环反应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循环反应包括三个阶段,即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三个阶段。

第三,意见领袖协调机制下线上线下的串联与行动,推动网络行动的实际展开。“意见领袖”是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传播学术语,用来指凭借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作为“信息富民”,在传播行为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意见领袖一般被追随者认定为价值理想的化身,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意见领袖往往依托自己的人格魅力对信息进行加工与阐释,扩散与传播,对所属群体进行支配与引导,对行动进行协调或干扰,从舆论及行动态势上引导着信息及族群。大学生网络行动中的意见领袖不一定都是大学生,但其对大学生网络行动的展开及行动走向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结论

大学生网络行动是大学生世界观、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是以行动的方式对观念的激烈表达与回应。它是一把双刃剑,从行动的酝酿到行动的展开及至结果的呈现,都呈现出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的二重性特征,“迎合了广大青年生理与心理的冲动式存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教育者与管理者应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将管理工作节奏提前,以预判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先红,张凌草根组织的虚拟动员结构:“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新浪微博个案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4):142-156

[2] 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1

[3] 张文泉,李泓泽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5-9

[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5

[5] 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张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6] 李华俊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2

[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54

[8] 黄俊,董小玉论自媒体空间的四种青少年亚文化[J].今传媒,2015(2):49-51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