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雪
随着中国影视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影视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紧迫。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院校不断扩招,每年的艺考都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以北影为例,今年报考人数3.81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5.5%,再创历史新高。“艺考热”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受到全社会关注。即便如此,影视人才缺口问题依然存在,影视公司抱怨优秀的导演、演员高薪难觅,导演则吐槽基础工种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艺考热”下的人才荒,症结何在?
人才难觅,还是机制不顺?
有人把人才荒的原因归结为“这几届考生不行”,批评考生盲目追逐明星梦;有人认为是学校的教学体制存在问题;也有人指责影视公司过于急功近利,未予以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面对各种纷繁芜杂的声音,第六代新锐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影视导演专业教研室主任杨超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向《综艺报》表示,不要简单给影视人才问题贴标签。“首先我们承认确实是人才匮乏,但是具体原因要理性分析,不应简单化。”他认为,中国影视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本身的机制,从人才的选拔、培养,一直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机制性问题。从选拔环节来看,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给艺考选拔提供优良的材质。究其原因,在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几乎没有美学教育的范畴”。
杨超和他的同行们每年招生,都会感慨考生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很多考生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仅仅是因为艺术专业文化课门槛低,将艺考当做大学敲门砖,这类考生占据艺考生的大多数;对于艺术的准备都是从考前培训班里短期突击得来,真正的美学培养教育基本不存在。“这样的艺考,其实探测出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在这方面的整体缺失。”
至于艺考培训班,被杨超称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存在”。培训班对艺术院校专业考试的押宝式研究非常专业,因此杨超等考官在招生时也在不断调整考试方法,不愿录取短训班考生。
“我們现在招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寻找真爱。”杨超表示,自己和负责招考的其他同事,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都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影视领域的审美和爱好是否持久并一以贯之,这种爱好是否已经注入血液成为考生的生活方式。
在培养环节,业界普遍观点是影视院校不断扩招,一方面导致人才数量供大于求,大量毕业生不得不转行,真正从事影视的只是少数;另一方面,教学质量没有跟上,能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记者查阅历年招生数据发现,虽然近年来艺考“高温不退”,但北影、中戏、上戏等国内一流影视院校招生人数基本稳定。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过去5年间每年本科招生人数一直在450-500人左右,扩招的主要是地方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影视专业。影视工业网拍片学院院长华成向《综艺报》表示,“传统影视知名院校,如北影、北广(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等,能够培养的人才实在有限,于是从2004年前后开始,大批综合类院校纷纷开设影视专业,一度有点失控了,”各种问题自然也浮出水面。
“主要问题在于学校自身,教学条件没有跟上扩张脚步。”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党总支书记雷卫军向《综艺报》表示,全国有几百家高校都看中了影视专业有生源,但是开办影视专业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需要各种设备的投入,很多院校并不具备相应条件,特别是学生在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尤其突出。杨超则认为,人才过剩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完全归咎于毕业生素质。中国影视行业还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并非总是好的上、差的下,甚至还存在‘逆淘汰的情况。每个导演都觉得选演员很困难,是因为中国的演员不行吗?我觉得很难这样下判断。”杨超表示,这些年被关注、有“网络流量”的演员,或者说片方愿意邀请的演员特别少,一般来说都片酬很高还很难约到档期。很多演技很好的演员却没有流量,缺少关注度。
“每年有20多个导演从我们学校毕业,在我看来有很多导演是非常棒的,但5年前毕业的最好的导演到现在也还没有拍成长片。他们要靠接大量的活儿获得工作,如果一定要拍自己的作品,就得放弃很多工作机会,生活就会受影响。”杨超认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影视业缺乏人才,优秀的演员、导演、录音师等也并非没有,“观众绝对需要他们,可中间的通道没有建立起来。”
影视人才需要阶梯式培养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曾痛陈中国电影基础工种人才匮乏。他直言一个剧组仅有10%的人是科班出身,剩下的90%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除了主创都是民工”,更呼吁建立电影行业的“蓝翔技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一石激起千层浪,冯小刚的话引起业内导演和制片人的热烈呼应。不过,冯小刚不是第一个提出问题的人。华成告诉记者,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司徒兆敦在多年前就曾谈及,从电影行业来看,中国不缺艺术家,中国最缺的恰恰是能在每一个领域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的人。“简单讲就是,一部电影要想成为一件既有艺术水准又能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整个工作环境里的每个人都要达到精良水准。”
然而,相较于当前各艺术院校的导演、表演、制作、媒介管理以及制片人管理等标配专业,化妆、服装、道具、照明、制景等基础人才的科班教育几为断层。正如华成所说,影视院校培养的是导演、演员、编剧等高端人才,难以覆盖低端蓝领工人。
制片人韩小凌曾向《综艺报》表示,基础技术工种实际上并不需要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门槛高,很多时间都花在理论学习上,而这些技术工种并不需要掌握很多系统知识,只需术业有专攻就可以上岗,培训周期可以短很多,也不必以拿到学位证书为目的。
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首先要承认电影工业体系人才是呈阶梯状存在的,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教育训练。反观现实,如今的技术工人几乎都是“农民工”出身,靠老乡朋友介绍入行,自学成才。“比如所谓的‘横漂都是在剧组里面打下手,一年半载后,看得多了再逐渐上手。对于导演来说,凑合着能用,但层次还是不够,用得不那么顺手。”雷卫军表示。
对于这些像野草一样顽强生存、粗放成长的影视“农民工”,杨超认为,“相对于行业给予他们的回馈,这些蓝领工人已经做得很好了。”杨超表示,从导演的角度看,熟练的蓝领工人比主创更难招,但这不是蓝领工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中国剧组里,蓝领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没有保障,每天工资不过一两百块,剧组的任何资源首先要照顾主创,很少顾及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导演们有什么资格说技术工人?”
在杨超看来,蓝领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是影视行业整体运行机制问题的一部分。
蓝领技术工人从来都与院校教育无缘,要解决技术工种的问题,必须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影视领域的“蓝翔技校”确实亟需。雷卫军透露,据他所知,目前已经有三四位影视行业相关从业者准备开办影视界的“蓝翔技校”。
影视工业网拍片学院是一家针对影视后期制作的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去年5月学员人数有887人,到今年3月已经增加到近1800人。华成告诉记者,他认为这样的增速并不算快,“就市场的需求来看,未来还会有更大增长空间。”华成介绍,拍片学院2.0版本网站将于今年4月上线,呈现形式将更加灵活,让学员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增长一门技艺。“我认为市场会越来越不在意你是院校科班出身还是校外培训出身,最后比的是实际效果如何。”华成对于职业教育的未来非常有信心。
艺术教育“辩证法”
关于中国影视院校的批评很多都集中在高校教学与实践脱节方面。杨超对此并不认同,他表示要辩证看待大学教育的作用。
“那些认为大学教的东西没用的想法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会认为大學应该是个职业培训所,大学学到的所有东西出去就能变现,换来工作、换来钱。”杨超认为,大学其实是个学术共同体,是“隐修会”,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把人与复杂的社会以及金钱物质隔离开来,让学生能有时间发育自己的心灵与人格,成为更加饱满扎实的人,所以大学被称为“象牙塔”,“它是学生真正成熟步入社会之前的试炼所。”
首都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凌燕也持同样看法。她表示,学校扩招和人才匮乏的原因在于行业急功近利,很多影视公司和团队往往不愿意慢慢培养人才。“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和蓝翔技校,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刚入行时肯定没有优势,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应该是个长期过程。”
在重视综合素质和通识教育的同时,影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就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浙江传媒学院于2015年底与华策影视合作成立华策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于2016年11月宣布与阿里巴巴影业、复星集团合作探索影视艺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15年就开始相关筹备工作的华策电影学院,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华策电影学院的前身是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雷卫军告诉《综艺报》,2015年,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人社厅、物价局、地税局6个厅局将其作为高校混合所有制的试点改革。华策电影学院采取学校、华策集团、浙江省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桐乡市政府四方合作共建的方式,当地政府出资3.8亿元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浙江传媒学院与华策集团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浙江传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化管理华策电影学院的日常事务。
为了支持华策电影学院的发展,浙江省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华策电影学院仍然属于公办,在继续予以财政拨款的同时,允许放开学费标准,真正按照成本收取学费。雷卫军表示,据测算,按照新的模式,华策电影学院的学费将是普通电影学院的3倍左右,有了更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
华策电影学院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实践、应用性,学生用2年时间完成课堂学习,另外2年时间在课堂外完成实践项目。考虑到高校老师相比于行业一线人员在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电影市场的敏感度方面还存在差距,华策电影学院还准备成立教师工作室,将实践能力比较强、市场资源比较多的业内人士以工作室形式请进来。
雷卫军向记者表示,向应用型转变成败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是否能符合市场的需要。为此华策电影学院积极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一是华策的项目资源将全部向学院开放,包括华策每年准备拍摄的十几部电影和2000多集电视剧,华策还承诺每年拿出200万元供学生创作实践性小作品,每3年按市场化方式拍一部大片,绝大部分主创人员由华策电影学院的师生组成。二是学院正在考虑成立经济人公司。剧组来学校选人时,学校会要求剧组将项目带过来一起运作,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三是引导学校教师将校外接到的项目带到学校来做,学校为项目提供场地和设备,也将项目计入教师工作量,但是要求让一定数量的本校学生参与。
据透露,华策电影学院新校区将于2018年年底正式启用,2018年将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和新的学费标准招生,计划每年招收250人,4年在校生人数满员达到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