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翠
課堂教学设计离不开问题,而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角度等决定着课堂活动的走向与质量,事关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历史课堂提问也是如此。
周新亮先生在《构建课堂“有效提问”》一文中提出:“所谓的有效提问,就是根据教材实际,采用符合科学规律、教学原则、美学要求,做到有效设计、清楚表达、适当时机、巧妙语言、由表及里,有效关注问题的作用。”可见,提问并不是简单地问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问题背后的原理,指向历史学科学习的本质。为此,笔者提出了历史课堂提问的三个“讲究”:
一、课堂提问讲究学科性
历史是一门基于历史事件、现象,引导学生研究事理,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历史认知和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因此,历史课堂提问必须建立在学科的学习要求和规律之上。
1.体现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是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人类社会运行的必然性,一切历史现象必然不会超越这种规律,不会成为异类而虚幻的存在。教师从历史规律的高度上设计问题,就能把握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如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个问题,如果教师从历史规律层面提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从而让学生总结历史规律。如果教师从爆发的原因这个角度设计问题,教学效果则要逊色很多。
2.体现历史思维
历史问题必须体现出历史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点解读历史事件,运用历史事件印证历史规律,或者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当今的现实问题。如从历史视野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失败”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从历代的变革现象中认知改革的本质与成败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改革开放政策。
3.体现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讲究的是历史依据,从历史依据中寻找历史规律,从历史规律中演绎历史现象,从繁多的历史观点中寻找合理的历史认知,从繁多的历史史料中梳理、抽象出历史发现。如在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这一问题时,只靠教师的政治说教是无法令学生信服的,教师必须从大量的历史史料中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才会对此深信不疑。
二、课堂提问讲究统领性
历史知识繁多,但是我们总能找到连接它们本质的点和线,找到贯通它们的枢纽。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同类现象进行归纳和概括,或者针对不同类现象的比较,忌讳碎问碎答、浅层发问。
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帮助学生发现统领性知识点、历史观和历史规律,起到穿针引线、提纲挈领的线索和统领作用。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带动学生研究历史现象, 促进课堂探究活动的深度展开,具有指向历史本质的探究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应答,或者随便从教材中直接寻找现成的答案。
如在教学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笔者设计的问题是:“①现代中国教育有哪些发展?②与西方相比,现代中国的教育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哪些不足?”
问题①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统领性,但这是浅层问题,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寻找到答案。对于这一类问题,笔者只要引导学生编制“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概况思维导图”即可全面梳理;问题②的设计与问题①有本质区别,意在引导学生在横向比较中形成独有的历史价值观,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历史内容。
三、课堂提问讲究共鸣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提问的方式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代性和挑战性。
具体而言,趣味是学习最美丽的牵引,教师不能冷冰冰地完成教学预设,而应该营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去影响学生;问题的时代性能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研究与当今社会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的挑战性要求学生必须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论证才能解决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历史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研究、回答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