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2017-04-06 09:33姜明刘廷斌
中外医疗 2017年4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

姜明+刘廷斌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核磁共振检查对诊断椎管肿瘤的临床价值的评价。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椎管肿瘤患者共50例,并且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 结果 在选择的50例患有椎管瘤患者中,有转移瘤、星形细胞瘤、脊膜瘤和神经鞘瘤各8例,神经纤维瘤和脂肪瘤分别为5例、5例,室管膜瘤有6例,血管母细胞肿瘤为2例。 结论 核磁共振属于无创检查,在软组织对比度以及空间分辨力方面具有其优越性,在诊断椎管肿瘤方面能够准确定位肿瘤位置、性质,并以此诊断肿瘤的类别,在当今医疗中,核磁共振检查已成为诊断椎管肿瘤最常用、最佳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核磁共振;椎管肿瘤;髓内肿瘤;星形细胞瘤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a)-018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valuation of clinical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tumors in vertebral canal. Methods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umors in vertebral canal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 result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ere retrospectively researched. Results In the selected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umors in vertebral canal, metastatic tumor was in 8 cases, astrocytoma was in 8 cases, spinal meningioma was in 8 cases and schwannoglioma was in 8 cases, and molluscum simplex was in 5 cases and lipomyoma was in 5 cases, ependymocytoma was in 6 cases and vascular?maternal cell?tumor was in 2 cases. 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s a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it has its advantages in the soft tissue contrast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nd it can accurately orientate the location and nature of tumors in diagnosis of tumors in vertebral canal thus diagnos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in the current medicin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the most common and best examination method in diagnosis of tumors in vertebral canal.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Tumors in vertebral canal;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Astroma

椎管腫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早期不易发现或易被误诊,而CT、X线等检查对椎管肿瘤的诊断的检出率不高,效果不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研究发展,核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中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核磁共振是一种无创性的的影像学检查,患者只需平躺在圆桶形磁体中,不用做特殊准备即可进行检查[1-2]。其成像原理是:依据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依照物质释放的能量不同,其内部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存在不同的衰减,外加的电磁波,把人暴露于磁场中,其机体内水分子的质子受磁场影响而排成一行,收到无限电波的干扰后,这些原本排成一行的水分子会立刻打乱成一团。在这些质子重新排列的过程中,电脑系统会采集其的信号,并将它们加工成影像[3-4]。因此,可以得知构成该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与种类,以此重建该物体的内部结构的图像。根据组织间与组织与病变间的弛豫时间的不同,在成像上表现不同的灰度信号。其中,在图像上,水分含量多的组织显得更加白亮,而类似骨骼这种富含水分子少的结构则是看着相对较暗。MR核磁共振在软组织方面的分辨力比较高,患者不需要做其他的特殊的准备就能够进行检查。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病变肿块的周围结构特点及与邻近结构的比邻关系等都能通过结合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而显示出来[5]。这就使得对椎管肿瘤检查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该文是对2014年2月—2015年12月来该院50例椎管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对诊断椎管肿瘤的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来该院就诊的50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这次研究的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在16~75岁,平均身高为(170.5±6.9)cm,平均体重为(52.4±6.5)kg。所有患者都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的过程,且全部自愿参与此次研究。50例患者均没有精神性疾病,没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性疾病。在50例患者中,首先出现肢体麻木症状的有30例,首次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有17例,根痛18例,首先出现呼吸困难者有3例,肌肉萎缩者7例,强迫头位有2例。见表1。

1.2 方法

该院使用SIEMENS Essenza1.5T磁共振设备,对选取的50例椎管肿瘤患者行断层T1WI、T2WI 及STIR或T2WI/SPIR扫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观察影像中,肿瘤发生的位置、密度、形态结构及信号特征等。注意:患者在进行检查时,禁止携带任何金属或含金属成分的物品进入检查室内[6]。

2 结果

50例患有椎管瘤患者中,有转移瘤、星形细胞瘤、脊膜瘤和神经鞘瘤各8例,神经纤维瘤和脂肪瘤分别为5例、5例,室管膜瘤有6例,血管母细胞肿瘤为2例。见表2。

按照椎管肿瘤部位进行分类,具体情况见表3。

MR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成像方面,可以确定肿瘤的发生部位,一般髓内肿瘤在发生部位上边界欠清楚,在肿块上下方常常出现两个空洞,两个空洞的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大多数肿瘤内部没有囊变信号;髓外硬膜下椎管肿瘤所在的部位,可见蛛网膜下腔增宽加深,对侧腔变狭窄。其中,脊膜瘤一般没有囊性改变,有脊膜尾征征象出现。

3 讨论

椎管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常见病,根据核磁共振MRI的扫描提示,可以观察出肿瘤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及信号的改变等,依此对椎管肿瘤作出相应的诊断。髓内肿瘤主要以星形细胞瘤形式出现,在核磁共振MR影像中,可以看到脊髓的明显增粗,边缘欠清。原因是星形细胞瘤的病变起自星形细胞,特点是浸润性生长和与周围组织粘连。相关研究表示,星形细胞瘤的斑片状分布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且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的境界不明显,这可以看作是诊断该类型肿瘤的重要诊断的标准[7]。该次实验中,在选择的50例患有椎管瘤患者中,有转移瘤、星形细胞瘤、脊膜瘤和神经鞘瘤各8例,神经纤维瘤和脂肪瘤分别为5、5例,室管膜瘤有6例,血管母细胞肿瘤为2例。聂建东[8]等研究表示MR对椎管肿瘤的检出率较CT等其他检查要高,根据肿瘤的形态、边界等特点可以更加准确的辨认。其中室管膜瘤在核磁共振MR扫描之后,影像中可以看出肿瘤存在结块的征象,边界清晰,与星形细胞瘤的肿块边界不清形成对比,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很好的分辩、区分两者。在50例椎管肿瘤中的2例血管母细胞肿瘤在其肿块的后方能够清楚的显示出血管流空影,是其显著的特征征象。

髓外硬膜下肿瘤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且发病率高。根据其在T1WI和T2WI影像上的信号的特点,能够看出增强的信号强度比增强扫描的强度要高4倍,以此可以对神经鞘瘤作出相应的诊断。也可以这样认为,有一部分的神经鞘瘤的核磁的信号不具有突出的特异性,因此要建议临床进一步做增强扫描来更好的观察并明确诊断。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黏蛋白神经鞘瘤的T1WI和T2WI的信号与脑脊液的T1WI和T2WI的信号几近相同。与神经鞘瘤相似的有神经纤维瘤,有些时候在肿瘤内有着十分显著的星形低信号。神经鞘瘤在一般情况下是单发,而神经纤维瘤则是多发的情况居多,通过该次研究的50个案例中也能观察出这一特点。脊膜瘤的T1WI的信号近似于神经源性瘤,而在T2WI上则是普遍呈等或高信号,也可能出现低信号,且其具有明显的钙化。大多数的脊膜瘤有脊膜尾征的征象,这一特点有利于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区分。

对于髓外硬膜外的肿瘤的转移瘤的诊断,相比于其他椎管瘤来说比较容易,例如:患者临床上尝试剧烈的疼痛的症状,影像示椎体破坏,肿块出现在硬膜外,多发病灶呈跳跃性的分布。转移瘤的核磁共振信号特点為:T1WI低信号,T2WI多以稍高混杂信号为主[9]。另外,依据肿瘤囊变区的特点可以与囊性骨巨细胞瘤鉴别。囊性骨巨细胞瘤常可以出现亮斑的征象。脂肪瘤的MR核磁共振信号的特点为:T1WI与T2WI的信号均为高信号,而T2WI信号要稍低于T1WI信号,压脂序列呈现均匀性的低信号的特征。有关文献表明:肿块处于椎管内硬膜外或椎旁,多呈广泛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同时伴有椎体破坏时,就对脊柱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具有很大的把握。

MR核磁共振是一种无创性的的影像学检查,其成像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照物质所释放的能力,在物质的内部对不同结构坏境中存在不同的衰减的特点,伴随外加梯度磁场的电磁波,可以获知构成该种物体的原子核的所在位置及其种类,并依此绘制出物体内部结构的图像。患者平躺于一圆柱形磁体内,整个检查部位暴露在强大的磁场中。而人一经暴露于强大磁场中时,机体内的水分子的质子受磁场影响而排成一行,收到无限电波的攻击后,这些原本排成一行的水分子会立刻打乱成一团。在这些质子重新排列的过程中,电脑系统会采集其的信号,并将它们加工成影像[10]。根据组织间与组织与病变间的含水成分的不同、弛豫时间的不一样,在成像上表现不同的灰度信号。其中,在图像上,水分含量多的组织显得更加白亮,而类似骨骼这种富含水分子少的结构则是看着相对较暗。MR核磁共振在软组织方面的分辨力比较高,患者不需要做其他的特殊的准备就能够进行检查。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病变肿块的周围结构特点及与邻近结构的比邻关系等都能通过结合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而显示出来。该研究可以根据这些结构特点等作出相应较为明确的定性诊断。而MRI增强检查是通过给予对比剂,人为改变组织与病变间T1WI或T2WI图像的信号强度的对比,以利于病变的检出和诊断。

综上所述,在当今医疗环境下,辅助诊断椎管肿瘤的检查中,核磁共振MRI已经成为了临床应用最广泛、最佳的一种检查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航, 王晖, 王全,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7(2):173-174.

[2] 姚进经. 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 当代医学, 2016, 22(19):41-42.

[3] 巩远方.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56-157.

[4] 杨晓.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5):107.

[5] 于清太, 李玉梅, 谷瓅,等.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2(4):14-15.

[6] 韩仁会. 磁共振对40例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5):9.

[7] 杨仁平.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20):4219.

[8] 聂建东. 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6(1):297.

[9] 任龙,廖歆,刘宁川.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当代医学, 2015, 21(16):38-39.

[10] 王进, 杨彤涛, 钱济先,等. 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效果[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 24(6):964-967.

(收稿日期:2016-11-09)

[作者简介] 姜明(1982.2-),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CT和磁共振诊断。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
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双通道平行采集1H/19F二维相干核磁共振波谱新方法
泡沫分离法提取并富集底泥中的有机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