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杰
摘要:美国著名的钢琴家西尔维娅是一位音乐创作天才,她对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都有过经典的再创作,本文较详细分析了西尔维娅所改编的三个时期音乐家的作品,对比总结了西尔维娅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魅力。
关键词:西尔维娅 创作特点 钢琴作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90-02
一、创意作家——西尔维娅
提到西尔维娅,那应该是2013年夏的一天,我在翻阅一个朋友的钢琴书堆,在一本西方的双钢琴书中,发现了贝多芬、莫扎特、舒曼、巴赫等一些著名钢琴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增加了第二钢琴内容,可以用双钢琴来演奏。这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迫切的想用这种新颖的方式演奏这些作品,想全面地重新认识这些古老的作品,更产生了要了解这位改编者的浓厚兴趣。
西尔维娅(Sylvia Rabinof.1913年10月10日—2001年1月20日)是一位美国近现代杰出的钢琴家、教育家、作曲家。她出生在纽约的塞尔维亚史密斯,从小在一个音乐技术学校上课,相继跟随Paderewski,Simon Barere和Rudolf Serkin三位老师学习钢琴。1938年,25岁的西尔维娅在纽约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一周后她认识了小提琴家本诺(Benno Rabinof),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一起演奏的日子。首先他们演奏了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的十首奏鸣曲,同时两人也坠入爱河,并于1943年举办了婚礼。之后两人开始在全世界巡回演出,他们不断举办钢琴与小提琴的协奏音乐会、钢琴独奏音乐会以及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直到1975年本诺去世。他们一起的音乐生涯,都投入在演出、教学和创作之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演奏风格,并录制出版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成为当时在欧洲、亚洲、非洲备受欢迎的艺术家。
1978年西尔维娅又和律师查尔斯结婚。查尔斯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1989他们定居在弗洛尼达。1992年查尔斯去世,西尔维娅继续用前任老公的名字Rabinof,仍然弹琴和教书,直到2001年,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西尔维娅应该被称为音乐天才。她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音乐作品,其中被人称道的要算是她能将经典的古典作品加以再创作,如贝多芬的奏鸣曲、莫扎特的奏鸣曲、德彪西的《月光》、巴赫的《创意曲》、舒曼的《快乐的农夫》、舒伯特的《兰德勒舞曲》、亨利珀塞尔《恰空舞曲》等等,都渗入过她二度创作的精彩。她在创作中,都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不增加或简化原作,将独奏的钢琴作品增加第二钢琴部分,赋予独奏作品新的生命力。她也时常在音乐会中与人合作这些作品,让古典作品给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西尔维娅巧妙而严谨的再创作
西尔维娅所触碰的这些经典作品,是否遵循了原作风格特点,是否能展现她对原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她的创作手法又有哪些特点,我想根据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具体的探讨西尔维娅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
1.巴洛克时期巴赫作品的改编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古钢琴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西方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西尔维娅对巴赫的很多作品都有过第二钢琴的再创作。如《二部创意曲NO.8》《G大调小步舞曲》《D大调风笛舞曲》《巴赫琉特琴组曲NO.3》。在此我选择了小朋友喜爱的《D大调风笛舞曲》。这首作品2/4拍,大调色彩,曲调清晰,节奏欢快;曲式规整,是典型的A—B—A单三部曲式结构。 A段的原作共8个小节,由两个几乎完全重复的乐句组成。而西尔维娅将这个段落再重复了一次,将其变为16小节。这忽然的增加,如果单独看第一钢琴内容会感觉音乐没有变化和发展,而如果再仔细看第二钢琴部分,我们会发现音乐有了巧妙的发展和变化。首先音乐形象保持跳跃活泼,不失原作的风格特点。而每一次的重复,她都写了不同形象的内容,展现出音乐的诙谐性,并使音乐有推动力去发展。在创作手法上,每次的不同就在于,她可以将单音变为双音;将单手音阶变为双手音阶;将同向的音阶变为反向的音阶;将一个节拍点的跳动,变为连续两个节拍点的跳动,这些内容立刻让框架式的主旋律,忽然焕发了生机,使其有血有肉,有了更丰富的音乐语汇。
B段共12個小节,首先音乐从D大调转入了a小调,和声结构也十分简单,只是由a主和弦(4个小节),发展到e 属和弦(7个小节),最后1个小节回到a主和弦。旋律的动律采用了摇摆的重复,密集的经过,变化音的推动等手法,使旋律保持活跃的流动性。西尔维娅准确地把握这个基调,并且在左手的低声部与原作的高声部采用了倒影的手法,并在节奏上也使用补充式节奏,使音乐更饱满。西尔维娅又将右手的旋律换为双音的旋律进行,并采用变音做旋律的经过,重复时又选择另外的音区来演奏,使旋律达到多方面的变化,更好地丰富了音乐内容。
再现部分的A段,回到D大调,原作是完全再现,音乐没有变化。而西尔维娅却做了变化的再现,手法上只用了八度的断奏,流动的音阶,其手法干净,节奏明快,符合整体音乐形象。
最后还需提到西尔维娅将该作品增加了8个小节的前奏,11个小节的尾声。其音乐元素都来自于原作内容,前奏像吹出的号角声,从低音区4个小节,转入高音区4个小节,感觉由远及近,自然引出第一钢琴的内容。尾声由高音区走到了低音区,音乐逐渐变弱,感觉走远直到音乐消失。前后的这种创作起到了一种合理的呼应,使作品严谨,有始有终。
2.维也纳古典乐派贝多芬作品的改编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贝多芬创作的《献给爱丽丝》(FUR ELISE)应该算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未婚,在他四十岁左右,教了一个名为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好感。于是贝多芬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并在乐谱上题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后由出版商改为《献给爱丽丝》。
《献给爱丽丝》3/4拍,曲调深情优美,清晰的描绘着贝多芬所爱慕的少女形象。该曲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由(A+B+A1+C+A2)五个部分组成,主部(A)先后出现了三次。主部与主部之间先后有两个插部(B、C)插入。对于西尔维娅在这个作品中的再创作,主要应提到那经典的主旋律,这个旋律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16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完全重复的十六次,在西尔维娅的心里仿佛聆听到了不一样的思绪,她应该是真正读懂了贝多芬内心,她用第二钢琴,以不一样的16次呼应了这个主题。其中她用简单的单旋律表现了少女美丽的形象;用动与静的对比描述欲言又止的羞涩;用双声部的手法表达两个人情感的交流;用短促的大跳表现内心的复杂,用三个声部同时密集的涌动表达内心激情的释放等等。西尔维娅对于这相同的主题,没有采用简单的复制,而是用了一系列的、有条理的音乐形象来突出人物内心的变化,这证明了西尔维娅深厚的音乐功底,体现了她严谨的创作思路。
在作品的B段,第一插部转入新的调性上(F大调),与柔和的a小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乐步入明亮欢快的气氛之中,仿佛使人置身于蓝天绿荫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西尔维娅在该段用了四个小节,三次模进,准确呼应了这种明亮欢快的气氛。在B段的第八个小节作品转入C大调,奏出了歌唱性的华彩乐句。这时西尔维娅没有喧宾夺主,只是选择了对应的和弦,用稳定的节奏,衬托着第一钢琴,使主旋律尽情展现,这种手法应该体现了西尔维娅在创作中睿智的一面。
作品的C段,第二插部,音乐形象忽然转变得十分严肃、坚定。仿佛是贝多芬在对这位纯真的少女诉说他的人生,正式的向少女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这个段落共十六个小节,西爾维娅没有设计华丽的演奏方式,只选用了分解和弦的音型节奏,并且将音区整体下移,旋律范围完全控制在中央C的位置上下,这样的选择应该给人以一种男人厚重的感觉,一种忠诚的形象。
这个作品的改编,应该是西尔维娅完全读懂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完全明白贝多芬所想表达的情感思绪,更是因为她具备的天才创作能力,才能做到对作品如此契合的表达。
3.印象乐派代表德彪西作品的改编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法国人,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20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月光》是德彪西的《贝尔加摩舞曲》的第三首,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充满了画意诗情。作品结构采用a+b+a+尾声,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
西尔维娅在这个作品的改编中,如果只从作品结构来看,同样做到了对第一钢琴内容的补充与呼应,同样是严谨的再创作。而西尔维娅在这个作品中能透露出最大的亮点在于,她的创作并没有拘泥于西方传统的大-小调音乐,而是真正理解了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使这首《月光》的第二钢琴内容,贴切了印象派音乐的朦胧色彩,展示出块状的和声结构,自然的采用了具有印象派音乐特点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和弦外音等。和声进行也准确的使用了变化音、附加音,做到了弱化和声的功能性,强化和声的色彩性,旋律线条朦胧而飘逸、神秘而梦幻,严格做到了《月光》这个作品的音乐氛围之中。
三、西尔维娅的创作特点
在前面的作品详解中,我们选择了巴赫、贝多芬、德彪西三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巨匠,他们代表着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西尔维娅对这些作品的再创作,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体现了她在音乐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她的创作特点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是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真正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因为她的创作不仅限于个别音乐家的风格,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派音乐涉及的还十分广泛,如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艺术家,她都有过经典的再创作。其次,她的创作手法丰富,她对各时期音乐家的钢琴作品了解透彻,不会仅限于一些单调的创作技法,她能够根据作品本来的风格特点,做契合作品风格的创作。最后,她不会因为自己技法高超,而有意炫耀,她会自如的把握自己的创作尺度,会对原作做到有效的呼应,所有的内容都会为作品服务,具有清晰的创作思路。所以,西尔维娅是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她那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还有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铸就了她辉煌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者,(美)克劳德·帕利斯卡者.西方音乐史(第六版)[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9).
[2]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3] 高捷.论双钢琴演奏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13(7).
[4]晁元清.谈巴赫对巴洛克时期键盘乐的贡献[J].青海师专学报,2002(3).
[5]李梅琳.浅谈如何掌握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创作和演奏方法[J].外国文艺,2014(2).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