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底层电影的叙述特色及表征

2017-04-06 17:57杨浩
声屏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底层

杨浩

摘要:主旋律电影除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外,还存在着以底层世界和底层人物为呈现对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底层人物的塑造来展现新时期主流道德价值观念。本文试着通过对主旋律底层电影的权威性、道德化以及诗性讲述来阐明主旋律底层是以何种方式感动和教化观众,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共同体的最终目的。

关键字:主旋律 底层 权威性 道德化

“主旋律”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87 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上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的讲话,强调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当时会上提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产品,要采取有效措施繁荣这两个大题材影片的作品”。①新世纪以来,它们大多以各种周年献礼、周年庆典活动为创作契机。如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点献礼影片,《农民工》(2008)片头赫然写着“谨以此片献给在改革开放30年中默默奉献的农民工兄弟姐妹”;《梦想就在身边》(2009)片头也标明“谨以此片献给全国农民工兄弟”;《所有梦想都开花》(2009)结尾写道“许多农民工在全国各地寻找梦想”;《嫁给大山的女人》(2009)根是根据“感动中国人物”改编而成;有关矿难救援的《幸存日》(2011)则被冠以“谨以此片向中国1000万煤矿工人致敬”。相比那些宏大革命历史题材和优秀党员模范题材,底层题材的真实存在性的叙事手法更加贴近平民化的生活,它所讲述的与主流意识倡导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观相贴合的底层经验和构建的底层形象更容易使观众获得当下生活情感的共鸣。比如,希望工程、贫富差距、工人下岗、反腐倡廉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透过一个民族底层的生活状况与民间理念可以窥视一个国家的发展脉络与走向。

现实性的权威讲述

主旋律底层叙事的基本目的是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爱国爱民的思想,展现新时代底层生活的美好,从而达到肯定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优越性的效果。主旋律电影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一个作用就是建立叙事的权威性与代表性,而这种权威性建立的基础就是故事风格的现实性与创作结构上的封闭性。它试图在电影中打造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最大程度上实现影像与现实的“同构”,达到银幕外的观众对电影中发生的一切产生不容置喙的效果。现实性强调的是电影同现实之间的相通性、相似性,大量对新世纪“真实”底层人物生活和经历所改编的事件成为主旋律底层叙事题材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嫁给大山的女人》中“最美乡村女教师”原型郜艳敏,《所有梦想都开花》以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胡小燕及朱雪芹等人为原型的创作故事,还是《幸存日》里真实发生于贵州的矿难事故等,这些故事或人物的原型大多是真实存在的。为了构建底层叙事的真实性与权威性,除了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与加工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叙述的角度和叙事的立场,采取“成功者回顾式自述”②的方式来讲述昔日的底层经历,是主旋律基调下底层叙事建构底层成功神话常见的策略。所谓“成功者回顾式自述”是指原先的底层人物实现阶层的跨越以成功者的眼光立场来讲述曾经那段历史,即以“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而当这种眼光与立场与现在成功者叙事有机统一,其内在张力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更加赢得观众尤其是底层群众的认许与共鸣。这样,叙事的现实性与权威性变得到了建立。

除此之外,主旋律电影权威叙事的形式特征还来自封闭式的剧作结构。“在封闭式结构中,叙述与事件同步,叙述结束,事件也相对结束,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成时”的故事文本。③如《幸存日》发生的矿难事故遵循的是事故发生、政府救援、救援受阻、营救成功的路线,《所有梦想都开花中》故事则是讲述女主角林芳努力工作、发生事故、单位辞退、重新应聘、重回岗位、实现梦想的过程。这些影片从开始问题的出现到最后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代表正义的人物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所有的情感都得到满足,不给观众留下疑问和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影片构成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主题思想。只有这样的设定才能说明现实秩序的合理性以及党和政府的英明决断和领导,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道德化的底层表述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注重以传统道德和人伦情感来承载对民众的教化使命,这诚然与中国文艺传统中的“文以载道”观念有关。著名导演侯曜对电影的见解是:“总而言之,影戏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的艺术品。”中国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也说过,“我之作剧,十九为社会教育耳。”由此可看出,在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中,十分注重电影的教化功能以及包含浓重的政治社会意识色彩。主旋律电影的主要目的就是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化并且启迪民众。主旋律底层叙事就是通过事件讲述和代表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人物来号召他人加入主流社会的美好浪潮中,从而使底层以及其他观众认同现有制度下的社会秩序和准则。

主旋律底层叙事除了将传统道德中的“仁义”“孝道”等纳入言说体系中,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纳入表述体系中。因此,人们可以在影片《幸存日》中看到挖了40年煤矿奉献牺牲的“老井王”,对陌生女大学生的无私资助的煤矿工人“小广西”,《嫁给大山的女人》中被拐卖到山区做起了扶贫教育的山菊,《所有梦想都开花》中对养女的悉心照料的农民工林芳,《背起爸爸上学》中秉承孝道的石娃,《天堂凹》中在深圳奋斗朴实却励志的“阿甘式”人物德宝等等。这些影片中塑造出一批努力、善良、吃苦耐劳、积极向上、自我奉献的人,虽说里面也有一些违法犯罪好走捷径等负面人物,但真、善、美的塑造始终是价值的主流,这些创作的人物体现出这个新时代的民间气质与民族传统优势,并且也富有情感意味。在一个价值观多元且混乱的年代,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弘扬有助于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影片中所打造的人格偶像也契合民间观念的普遍心理,召唤每个人心中的正能量。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城乡隔阂历史和现代化发展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原因,靠個体的道德观念来缓解和解决这种矛盾是一种假象性和理想化的,何况以道德为制高点,不仅容易削弱法律和权利的效益,也容易造成道德曲解正义的现象。因此,道德化的主旋律底层叙事依旧要遵循电影创作规律和手法,艺术感染力应该是衡量主旋律精品的重要标准之一。现在许多主旋律底层叙事依旧是道德概念先行,艺术表现在后,这种影片的表现力往往会大打折扣,人们依然需要明确主旋律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之成为高标准的思想艺术精品。

新主流下底层诗性讲述

随着新世纪社会经济体制和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变革,以及大众文化接受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往常被提起的艺术作品三性:教化性、认识性、娱乐性,在许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主旋律电影以强大的权威叙事和道德伦理的建构,在缺少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视野前瞻下导致某些作品有着浓烈的教化痕迹,因此,时代的发展促使主旋律电影发生变化与革新。2002年上影的“新主流电影工作室”的成立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他们所倡导的理念是大力发挥电影的想象力,拍摄出适合青年观众口味又可以是主旋律的影片……,不仅对影片的艺术质量负责,还要对影片的商业模式回报负责,并以实验的方式,补充社会道理、新观念。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把“新主流”纳入“主旋律”的框架之中,使得新主流电影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和导向作用,同时使其发展不脱离市场的商业性和艺术的审美性,反应出中国的特色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新世纪主管机构阐发的“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的认知,标示着国家倡导的主流电影的出现。这是已经在兼容自我阵线的同时,放下身段拓展自身队伍阵容,明显具有更为善意的对于商业化、艺术创作的同流并进的认可,和只是在观念上强调自身创作的性质,意识形态依旧在,只是卧榻之旁同时可以端坐。”④

新旧世纪之交霍建起导演的一部《那山那人那狗》一经问世,就在中国电影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并且在日本取得了3.5亿日元的票房,获得2001年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有学者评析这部影片“诗乐之唯美,平民之质朴”“温情题材与唯美表现,以及时时流露的具有散文或诗作意味的艺术情怀的电影”。⑤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较大成功的新主流电影的范式。

关乎主旋律底层叙事下的塑造的人物及要传递的价值,大多是艰苦奋斗、自我牺牲、仁义忠恕等等。如何把这些概括性理念性意识形态和传统道德润物细无声的植入到电影中去,《那山那人那狗》为我们建立起一副优秀的蓝本。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时名字叫《乡村邮递员》,讲述的是在偏远的湘西山区,父亲要退休了,接替他工作的儿子要第一次走父亲走了一生的路,父亲不放心要陪儿子走一遍。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邮路,在这条邮路上要完成工作的交接和人生的轮回。影片最大的风格是画面呈现的意境美和乡村的人性美,意境美中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感含蓄、表达委婉是中国美学的审美情态,而人性美则体现在父子之间的慈孝,以及和村民之间的仁义的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上。这两方面的情境书写为这部影片赋予了凝重深邃的文化象征意味。

《那山那人那狗》里所构建的民族电影文化品格给主旋律底层叙事不少的借鉴。一、主旋律电影不仅是权威性道德表述,还可以是隐性的诗意表达;二、主旋律底层叙事电影在注重此类电影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商业考量,弘扬真善美的新主流电影同样可以获得不俗的票房。总之,中国电影必须以中国美学的审美表现方式传承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与厚重,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示富有民族精神和气息的崭新形象。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世界电影这一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胡谱忠:《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片的互动渐变规则》,《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1)。

②林进桃:《 多元视域中的底层影像 ——1990年代以来中国“底层电影”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③任 艳:《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周 星:《中國电影的普适性创作支撑—新主流电影的认知思考》,《艺术百家》,2013(1)。

⑤赵 翌:《“柔光镜”里的温情人生———霍建起电影风格分析》, 《电影评介》,2006( 10)。

猜你喜欢
底层
Voci,Paola.China on Video:Small-Screen Realities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论底层群体作为读者阅读接受“缺席”的现象
高校生态建筑底层架空设计应用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基于东海底层鱼类长度谱的捕捞强度变动判别
在底层
人类学视野中的底层文学表述问题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