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脱贫困》看习近平的政治智慧

2017-04-06 17:03杜敦科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习近平

杜敦科

摘 要:《摆脱贫困》一书凝结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从政时期的执政方法和理念。书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把控大局、高瞻远瞩的思维方法,心怀百姓、情系民生的底层情结和无私奉献、永不止息的工作热情。这些从政智慧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摆脱贫困》;政治智慧

中图分类号:B2;F3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20-02

《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地委书记任上的重要从政思想。习近平同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立足于脱贫致富,加强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渗透着鲜明的政治智慧。

一、穷且益坚的勇者担当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做地委书记时,宁德地区是当时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全区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但面对摆脱贫困的艰难形势,习近平以穷且益坚的昂扬斗志,立志打一场脱贫致富的硬仗。他说:“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1]7-8脱贫致富需要打持久战,时间长了,容易使人心理上失去信心。因此,他鼓励闽东的人民群众在讲贫困的同时,也要讲闽东的光彩,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光彩,是激励闽东人民奋发有为,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精神动力。

闽东地区贫困面较广,脱贫致富需要特殊定力。首先,要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只要善于放飞梦想,并能比别人先行一步,就一定能在某些方面实现反超。习近平同志说:“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1]2其次,要树立“滴水穿石”的意识。滴水穿石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好高骛远的空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脱贫致富要甘于寂寞、甘为人梯,戒绝追求政绩思想,坚守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最后,要立足现实、量力而行的意识。针对干部、群众中急于通过上大项目脱贫的心情,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明显,上大项目不合实际。闽东底子薄、基础弱,几十万的项目也要慎重,上则务求成功。但无论上什么项目,都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怀有一夜致富的想法。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脱贫致富要把握机遇,善作善成,稳中求胜。

二、问题导向的党建原则

习近平同志说:“一个人不怕被别人打倒,最怕自己被自己打倒,一个组织也一样。”[1]162针对农村党组织软弱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他提出,农村的党支部必须指导思想明确,真心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使党支部成为凝聚人心的“磁场”;党组织队伍必须纯洁,要领导别人必须自身清正,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要提高党员素质,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新本领、新理念,“搞商品生产,办集体企业,带头脱贫致富,都要求党员要有本事……容不得半点的走江湖。”[1]164

在廉政建设方面,针对有些人“改革开放必然带来腐败现象”的言論,习近平同志给予驳斥,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为此,习近平同志在1988年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1989年又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决定重点肃清三个方面的腐败问题,即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把严查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1990年,习近平同志再次就闽东地区的廉政建设提出了抓好三件事的要求,一是继续查处大案要案,二是“抓住重点,常抓不懈”,三是建立廉政责任制[1]27-30。

在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些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滋生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习气,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从中警醒地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疾苦。

在思想建设方面,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反复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原著,以确保党领导的正确性,提高党的先进性。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一刻都不能防松,因为这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1]211。

习近平同志说:“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1]161他的党建活动是着重围绕打赢脱贫攻坚历史任务而展开的,以党的建设有效引领脱贫致富实践,化解脱贫致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问题倒逼,抓重点突破,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活力、激发党组织的战斗力意义重大。

三、以人为本的群众意识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可以有许多种,但根本一条就是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时期,创新群众路线方法,为党员干部立好规矩,使群众工作更加扎实推进,见到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造福于民最重要的就是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实事。因此,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在信访方面,他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1]6。在基层调研方面,习近平率先垂范,上任不到3个月就走访遍了9个县。他强调:“下基层要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窝蜂似地涌到工作基础好的‘热门地方去凑热闹,而要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2]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习近平同志要求改变工作方法,深入群众,“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1]165

群众工作无小事。只要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再小的事也应该做,也值得做。习近平同志说,扶持经济发展,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也是好事、实事,“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得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实事、好事。”[1]63-64所以说,为人民服务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

四、全局把控的改革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1]215为发展经济,习近平把握宏观局势,大处着眼,总体布局。在产业结构上,他指出,闽东的发展主要靠农业,动力在工业。发展农业不是固守传统农业发展思路,而要发展大农业。大农业就是念好“山海经”,发展独具特色的农、林、牧、副、渔、茶、果等农业新格局。发展大农业,一是挖掘优势资源,实现脱贫致富新突破;二是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与特色加工业有序对接,形成产业链。工业的发展要与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综合平衡能力相适应,而且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效益好……市场有销路的非本地资源的加工业也要考虑发展。当然,没有好效益的,一个项目也不能上。”[1]7

在开放格局方面,习近平同志鼓励贫困地区增强“软环境”建设力度,以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水平,实现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利用。“软环境”,即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外商。只有拿出实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服务才能招来“金凤凰”。工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超越本地资源的供给能力,所以,要在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利用好外来资源。闽东地区霞浦和宁德是国家列入的沿海开放县,在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工业较发达,经济效益好。但是,习近平同志要求未列入沿海开放县的地区也要考虑对外开放的问题,可以走“内涵式开发区”的路子,也可以将对外贸易和对台贸易结合起来,拓宽对台贸易和引进台资渠道,还可以通过自身特色资源吸引外资等。

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扩大对外开放格局,招商引资,就必须首先解决公路等级不高、电力供应不足、码头建设滞后、通讯条件差等问题。人力资源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疏导,既要考虑举办大农业对劳动力的利用能力,也要考虑农民进城后的城市吸纳能力及农民的适应能力。对于城市流入劳动力,要加强针对性培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也要增加智力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设计上坚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既突出区域特点,扬长避短,又注重宏观规划,内外联动,使闽东地区在脱贫道路上找准突破口,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五、永不停息的工作热情

习近平同志在延安插队时期就形成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3]在宁德工作时,他深入穷乡僻壤、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话家常、谋发展。他曾说:“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1]14

为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满腔热忱,持之以恒。他说,为群众做事,做一件容易,做一天容易,但要坚持到底很难。在闽东的经济建设上,同样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1]34

习近平总书记笃学不倦,即使行政事务再繁多,他也要挤出时间,以雷锋的“钉子”精神,争分夺秒地学习。他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学好马列主义理论,还要学习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以适应领导工作需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的处事哲学是“行动至上”。他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1]77他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还告诫年轻干部不要眼高手低,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会有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杨芳,徐伟峰.从习近平福建17载往事学如何践行群众路线[J].村委主任,2014,(24):14-15.

[3]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9):109-112.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