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用转移,让航天技术再次开花结果
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对于军工企业而言,可以有效地扩大市场,发挥优势向新能源、民用航天等领域拓展,培养企业自我造血能力。
航天技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航天技术的民用化转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放眼国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美国国内民营企业转移航天技术,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欧洲航天局依托各成员国航天局,建立了覆盖欧洲的技术转移体系,建立了12个孵化中心,帮助企业获取技术转移项目,并开发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而我国航天技术日益飞速发展,也为航天技术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必将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2016年1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指出,未来五年,要拓展空间应用深度和广度,加强航天技术二次开发,推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辐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认识到航天系统凝聚了重大资源投入,完成历次航天型号任务的同时,将航天技术投入市场,应用于民用领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航天技术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得到大力推进,产业链得到延伸,航天技术应用领域收入规模日益增大。航天技术民用转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在现有的发展环境下,要想加快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发展,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运营架构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开发战略性市场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突破市场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举措。航天系统涌现出一大批依托航天技术优势,致力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企业,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期介绍了航天企业在航天技术转移应用领域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天净1号”空气净化器、红宫灯、智能车库等形象鲜活的应用实例为读者展示了航天技术转移应用的美好前景。
wxyy@spacemagazine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