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特征、经验及发展思考
——基于6 个省级扶贫重点县的典型调查

2017-04-05 08:41段园园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福建省农户农民

段园园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350003)

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特征、经验及发展思考
——基于6 个省级扶贫重点县的典型调查

段园园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350003)

以福建省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访谈调研为基础,分析提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包括科技源、增长极、组织型等3 种主要组织特征, 归纳总结科技扶贫的科技创新、园区带动、产业发展、合作经营等4 种主要做法及其成效。并从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加快职业农民及带头人培养、选择优势产业与发展模式、加快品种技术推广、提高贫困户参与度、“互联网+”等6 个方面提出促进福建农业科技扶贫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扶贫;组织特征;成效;对策

农业科技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贫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贫困地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科技扶贫是指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产业拉动等方式,满足贫困农民对知识、科学技术的需求,贫困农民则运用市场机制和自我意愿来选择发展途径,既体现社会公平也实现对贫困农民的尊重[2]。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发展,2016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研究,课题组以6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为重点访谈调研对象,结合福建省科技扶贫现状,归纳总结了农业科技扶贫的扶贫特征、成效和问题、对策和建议。

1 调研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漳州市的云霄县、诏安县、平和县,以及内陆山区宁德市的屏南县,龙岩市的长汀县、武平县等6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要调研对象开展调查。

1.2 调研方法

以访谈调查为主要调研方法。以省级贫困村及参与扶贫的典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各县政府扶贫年度工作总结中分析典型线索,确定较具代表性、贫困农户参与度较高、科技扶贫作用较为明显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分析。

1.3 访谈对象

包括县乡扶贫办公室、村委会、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计走访了10个贫困村(其中3个全省扶贫小康典型村)、5个农业公司、7个专业合作社及1个合作联社、2个家庭农场。在调研过程中,与各县农业局、村委主要领导、贫困户代表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座谈,广泛考察。

2 福建农业科技扶贫的组织特征

从调研看,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组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科技源”扶贫

即依托省、市各级农业科研院校的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的源头供给作用,通过项目带动、人才支撑等措施引导科技人员开展品种、技术、信息、人才等的全方位帮扶,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高基层农村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村基层劳动力素质,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应用,协助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把输血式扶贫变为内生造血。如福建省农科院近两年来,开展现场技术培训146场,参训人员13 550人次,在屏南、政和、云霄等挂钩帮扶县共推广新产品、新技术211个(项),提升农户种养技术,种养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其中,仅在屏南县小梨阳村,就先后邀请果树、蔬菜、食用菌、植保、土肥、农经等专家100多人次,开展科技培训、病虫害诊断、果树修剪、经营管理等多项技术推广及培训,使农村劳力普遍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在政和县引进推广红阳、黄金果等猕猴桃品种15个,并筛选出适应政和县生态型种植的金艳、金桃、华特、翠玉、米良1号猕猴桃新品种4个;指导云霄县马铺乡龙镜村开发种植金竹柏46.67 hm2,指导企业开展金竹柏纯露、精油提取工艺研究,建成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金竹柏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2.2 以产业发展为引领的“增长极”扶贫

主要针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以科研院校为代表的“院”与以地方政府为载体的“市”的“院市”战略合作,针对区域性农业生产需求和产业布局特点,引进“院(校)”智库,共同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和创新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设计产业链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提高区域“空间生产率”,以“增长极”的循环累积效应提升贫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生产要素流入的“洼地”。如福建省农科院与漳州市政府合作编制《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与宁德市政府合作编制《宁德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扶贫规划》等,并先后与诏安、平和、华安、宁化、周宁、屏南等多个扶贫县开展科技扶贫战略协作,编制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规划与农村扶贫、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发展地方生态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协同扶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福建农林大学与长汀、光泽、政和、连城等16个福建省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签订校县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景观提升规划等,大大提升了旅游品质。

2.3 以干部驻村蹲点为重点的“组织型”扶贫

主要是依托福建省委组织部及农办等党政机关,每年从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干部,包括各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多形式、多途径的“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村书记等,开展为期一两年的驻村蹲点工作,对内增强当地居民对专家的认同感,对外则积极帮助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建设。如2015年,福建省印发《关于选派干部驻村蹲点的通知》[3],省市县三级机关事业单位每年按照符合条件干部总数4%的比例,把综合素质好、工作得力、重点培养使用的优秀干部派下去,2年累计选派8000多名干部驻村蹲点,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派驻屏南县开源村的第一书记,提出“5+6”对接扶贫方式,通过福建省检察院、宁德市直机关、村党支部、村合作社、村企业等5类主体牵头对接6种精准扶贫户,一户一策,采取“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引导村民参与高优农业标准化生产,全村共有200多名农民参与高山、大全、田觅、御皇等当地农业龙头公司生产,户均年增收上万元。武平县农业局由25位中高级农艺师组成农业专家帮扶团,重点挂钩全县58个贫困村,实施农业科技精准帮扶,实施“双百”培训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长汀县3000多名干部挂钩计划脱贫的6000多贫困人口,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366家、家庭农场196家,实施“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2307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每户平均增收3000~5000元。

3 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根据调查,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在理念、业态和模式上均取得较好的成效,主要做法与经验可以归纳如下。

3.1 科技创新,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针对福建省贫困地区大部分处于生态脆弱的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福建省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屏南县针对山区特色茶产业发展,依托省茶叶科研所提出的采用生态栽培模式、提升产品品质、产品清洁加工、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等发展策略,推动了全县茶产业的发展;云霄县下河乡针对杨桃品种不断退化、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通过引种筛选、高接换种等技术创新对传统品种进行了4次更新,以香蜜杨桃为主的杨桃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种植;诏安县通过引入现代科技,生产反季节鹅苗,改变种鹅的生长繁殖周期,以均衡生产突破季节性局限,用技术弥补市场空白,破解原料供应难题,为鹅肉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打下了基础,重塑鹅肉消费习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屏南县自1999年开始,从北方引进20多个食用菌新品种,经筛选试验,精选出了适合高山栽培的滑菇,使该县成为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滑菇生产基地县。

3.2 园区集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通过“科技园区”形式,发挥园区统筹科技资源的载体优势和集聚效应,使分散的农户实现信息、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的集聚,发挥扶贫的作用。如:云霄县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枇杷产业观光园、杨桃产业观光园等“三园”建设为载体,重点支持枇杷、青枣、杨桃、淮山、蔬菜、巴非蛤、泥蚶等1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460多户贫困农户受益增收;诏安县太平镇新联村依托闽台高优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推广种植红肉火龙果、凤梨释迦、莲雾等台湾名优水果53.33 hm2以上,为农民增收80万元以上;屏南县岭下乡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引进无土栽培红掌花,建成智能育苗大棚、现代智能温室,采用立体无土水肥一体化设施种植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等,以示范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3 统一经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主要是通过合作经营、统一管理模式,推进土地规模化利用、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产业发展,并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云霄县绿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7个蔬菜基地、带动农户800多户,公司以各个合作社负责人为联系纽带,通过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2个市级贫困村发展蔬菜产业;屏南县天孚菌业公司,带动100多户农户参加食用菌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对农户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公司负责菌袋消毒、种菌供应,农户负责菌袋栽培管理,产品销售再交由公司负责,有效克服了原来农户分散经营时食用菌生产品质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问题,同时与“乡下厨房”合作开发即食食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收益,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的富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生产中开展技术培训,统一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产销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经营规模逐渐扩大,有杨桃果园面积近100 hm2,年总产量达到6750 t,产品还获得无公害认证,已注册“云下”商标和“下河杨桃”地理标志,并带动全乡种植杨桃433.33 hm2以上,年产值7000多万元,户均收入5万多元,截至2016年底已有1200多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成为漳州市推动农业科技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之一。

3.4 合作经营,拓展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4]。从实践看,主要是构建各具特色、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农民的科技、产业拉动,并为参与农户提供金融、生产、营销等共同服务,推动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合作利益链接机制。如:武平县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通过领办、创办和联办合作经济组织(60多个),带动农户2.15万人,新增就业7100多人,帮助合作社社员增收1.2亿元;武平县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还采取“1+X”党组织设置形式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助创业“五个一”活动,探索社村共建模式,实现村社双赢;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小岭村试点土地整村流转模式,由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入股、管理方以管理技术入股、投资方出资入股的方式成立股份合作社;诏安县思辰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苗供应、养殖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有效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武平县安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优势,带动武平、连城、长汀及江西会昌等基地农户与职工近2000人(其中贫困户230多个)发展生产、就业增收。

3.5 返乡创业,造就职业农民带头人

主要是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五新”推广、提升素质工程,引导、支持有一定知识和经营能力的离农就业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培养职业农民“带头人”,拉动当地农民的整体种养水平,带动普通农户脱贫致富。如:诏安县思辰家庭农场创建人,2008年底从广州返乡创业,学习到反季节养鹅技术后,通过向养殖户提供优质鹅苗,以及提供配比饲料、禽病诊断、棚舍搭建等服务,并开展反季节养鹅技术培训,扶持带动周边贫困户开展反季节养鹅,目前有40多户养殖户购进反季节鹅苗进行商品鹅的养殖,直接挂钩带动华安、南靖、平和等地贫困农户15户;武平县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通过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养蜂技术,成为武平县养蜂产业的带头人,几年来,免费举办45次养蜂技术培训班和科普讲座,参加培训和讲座的人员1200多人次,免费发放养蜂技术资料2500多份,培养了12个养蜂专业大户和145个养蜂示范户(其中残疾人125户),辐射800多户山区贫困农民和残疾人加入养蜂行业,2015年为蜂农增收1200多万元;长汀县紫玉淮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引进台湾生态农业管理技术及淮山厢式种植模式,实现土地流转综合开发应用,目前已引导10户贫困户开展淮山高效种植,预计每667 m2产值超过1.5万元。

4 结论与建议

从调研看,福建省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且大多数贫困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资金不足、劳动力素质低、土地流转困难、领军人才缺乏等问题[6],特色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现有的农业扶贫措施缺乏对精准扶贫需求多样化、综合化的认识和支持。为此,结合调研提出对科技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加强精准扶贫的规划设计

要通过精准扶贫规划的顶层设计,针对贫困市(县)域、乡镇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布局特点,制定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策略[7],形成良好的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大力推广新业态、新科技、新模式[8],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方向,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提质增效,形成扶贫新动能。要依托农业科研单位,深入实际,开展进村入户调研,形成“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上下结合”的规划理念,探寻贫困的主因和脱贫难点,充分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地理交通、生态环境、市场发展、农民素质等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技脱贫规划或特色产业规划,并列出具体技术项目实施方案,为精准产业扶贫与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4.2 “一村一品”,选择优势特色产业

实践表明,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发展方向,是福建省贫困地区实现产业扶贫脱贫的重要科技方向。农业科技扶贫要选择该地区最具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程度较高的产业,集中科技力量连片开发,形成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和较大的商品量。重视农村带头人、职业农民对乡土特色产业、文化、产品的特有认知优势,自下而上,结合科技规划与科技推广方案,在具体产业选择过程中,积极汲取发展“一村一品”的经验,选择农民参与程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引进农业“五新”,加强创新推广,引导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新型业态,创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

4.3 关键在人,培养职业农民及带头人

调查表明,贫困农户难以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缺少现代化条件下应有的素质与能力,其脱贫的关键在于接受教育与帮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9],科技扶贫的主要切入点应该是对“贫”根的分析与治理,解决“治本”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加强对带头人的培养,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智力造血”功能。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科技人才和带头人,特别要重视对返乡创业青年的培训、教育、技术帮扶以及政策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授人以渔”和“扶智”的方式[2],使贫困人口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发挥“能人经济”作用,通过“能人”的带动与示范,提升生产技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4.4 政府主导,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实践证明,传统特色农业通过科技注入和技术创新,完全可以摆脱现有困境实现升级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实施科技扶贫是当前的国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政府要在科技扶贫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以“政府扶贫”为基础,主动谋划设立科技项目, 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集成推广[8],加快农业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开展对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问题、特色农产品及其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为当地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提供支撑;要积极配合科技扶贫产业的发展要求,推进“互联网+” 式精准扶贫,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入村入户”,加强农产品市场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与政府之间信息快速对接的问题,并通过“电商”“网商”等多种途径,多方牵线搭桥,切实解决产品销售不畅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1]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06):4-8.

[2]李潇静.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J].北京农业,2016(03):189-191.

[3]闽组轩.福建:第一书记选派不凑数[EB/OL].(2016-10-12)http://www.zuzhirenshi.com/dianzibao/2015-06-03/5/35072363-99d7-4990-8c3c-c658bf9f08c8.htm.

[4]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04):23-29.

[5]童春风,刘德泉.发挥供销社作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 福建武平县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精准扶贫[J].中国合作经济,2016(08):53-56.

[6]陈海,陈志强,刘建成.科技扶贫的点面效应 福建科技厅科技扶贫工作纪实[J].中国农村科技, 2013(02):62-65.

[7]柏连阳.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模式与探讨——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5(12):86-88.

[8]李德新,纪素兰.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

[9]胡蝶.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6(21):84-86.

Characteristics,experienceanddevelopmentthinkingofpovertyalleviationbyusing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Fujian——Atypicalinvestigationon6keycountiesofpovertyalleviationinFujianProvince

DUAN Yuan-yuan
(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ScientificInformationof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jianProvince350003)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6 key count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ujian,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at 3 major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e., technical source, growth pole and tissue type were includ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ujian, summarized 4 main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i.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rk driv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ve management in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ujian were put forward from 6 aspects of making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speeding up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leaders, selecting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developing models, speeding up the technological popularization of varieties,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poor households and ‘Internet plus’, and so on.

Poverty alleviation by us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iveness; countermeasures

2017-08-11

段园园,女,1980年生,研究实习员。

福建省委重点调研课题子专题(B2016-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fjfp1709);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STIT2017-2-7)。

10.13651/j.cnki.fjnykj.2017.08.019

(责任编辑:黄金泽)

猜你喜欢
福建省农户农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