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翔 访谈

2017-04-05 17:48
世界建筑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建构工业空间

何健翔 访谈

He Jianxiang Interview

1、您在中国建筑的黄金时期选择出国继续学习,西方学习的经历带给您什么样的新思考和突破?

的确,我离开中国那几年,从1998年至2003年,算得上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几年,当然对于建筑师和建筑学科而言,这个时期能否称为“黄金时期”值得商榷。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现代化”的结果,而我出国学习的地方恰恰就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始发地,在那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我一方面有机会深入理解西方建筑和城市历史,更透彻地理解“现代性”的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我可以身处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回看和反思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城市化进程。在欧洲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赋予我最具价值的不是任何实用的技术和知识,而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兴趣以及对现实和自我的批判精神。

2、您跟您的夫人蒋滢合伙创立了设计工作室——源计划,您赋予工作室怎样的设计初衷和设计理念?

“源计划”的名字源自工作室的英文命名——“O-office”,这名字我想至少隐含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跟我们从欧洲学习以及工作数年之后回国后所历经的文化冲击有关,我们发现在西方学习和工作中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几乎无法应用在中国的设计实践之中,我们必须重新面对知识的空白状态和从西方语境难以让人理解的社会现实。这要求我们从“零”开始,寻到某个已失去的源头重新开始。第二层意义在于我们的每一次新的实践,当面对新的设计与建造任务,我们试图抛开过往(包括自身)的所有成见,回归场地和事件本身,以创造全新的空间叙事。

3、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工作室是怎么开展一个项目的吗?

探究和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的生活状态是我们进行建筑和空间设计的原始动力,希望从中通过建筑学对空间和物料创造性组合搭接而达至对现有城市和生活的重新梳理编织,因而对社会经济现实的批判性观察和研究是这种设计方式的依据和着眼点。我们喜欢发现并抓住建筑场地的某些被现实掩藏的物态上或者精神上的自然特质而将其强化。这种探索和发现在每个项目的现场都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并由此导出不同设计方法和逻辑。我们乐于见到这种差异化和多样性,虽然这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4、您有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实践作品,您认为这些工业建筑在当代城市扮演怎样的角色,建筑师怎样使它们融入城市呢?

源计划的实践项目当中确实有相当数量的改造项目,尤其在过去5年。原因一方面出于我们对城市历史的兴趣以及与之对话的乐趣,另方面则是对变化当中的城市建筑及其中人的生活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与他们共同创造延续都市空间叙事的冲动。对源计划而言,很多参与的项目中这类空置或半空置状态的建筑空间包含着比在空白场地上凭空而造的房子蕴含着更多的故事和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会尝试以改造项目中新功能的介入作为契机,建立对原遗弃场址重新进行空间书写的现实态度和策略,继而为建筑层面空间叙事介入构筑基本的空间知识框架。因而我们并不急于把旧有工业建筑融入现实城市,反而更多的时候是让他们与周边的速生城市保持某种批判性距离,营造新的城市空间叙事,而让改造后的旧建筑成为代表未来城市文化取向的特殊时空地标,并在不远的将来引发周边城市带的文化转向。

5、您的工作室位置非常酷——在老厂房的麦仓顶层,是什么机缘巧合之下做成这件事的,在里面的工作体验如何?

对象麦仓这类行将消失的大尺度工业空间我们向来感兴趣,尤其在广州核心城区,这种建筑类型已非常稀缺。当发现有机会在荔湾老城区边上还有这么一幢接近与工业文物的建筑时,我们没有太多考虑就把它的顶层空间租了下来,作为源计划的工作室,在这里工作的空间体验非常独特:一个外表凌驾于周围的城市和景观而显得久远且不真实的空间,其内部却又装载了真实的劳作和生活。工作室面积约500平米,有厨房、有咖啡吧、空间内外栽满了花草树木。这是我们一直所梦想的状态:工作和生活完美结合,让创造和畅想成为团队的日常。

6、您认为我国旧工业建筑遗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与国外有什么区别?

工业建筑遗址的成因在世界范围内大同小异。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速率和规模,以及与城市的非工业片区的混杂。但仍有一点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目前大部分在中国城市中出现的工业化遗址或多或少都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因此它们在空间形态上与单纯的工业生产场所不同,这些场地中饱含了大量大生产时期的集体生活的情景和物态留存,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他们当成父辈集体时代的一部空间史书来解读。

7、旧工业建筑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感在您的作品中将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保留呢?

对于有明显时间印记的旧建筑,与其粗旷残旧的外表相反,“遗址”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感是脆弱的,需要被耐心体察和倾听。盲目的设计和改造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暴力,与拆除一样具有不可逆的破坏力。对设计而言,新的机能和系统必须被小心地植入原有的建构体系当中,与“遗址”空间衔接、对话,让新的城市标本记刻城市记忆的同时融入新参与者的思考和实践。建筑师在此的身份是一个对过去和未来事件的连接者和策划者。

8、对于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您通常选用何种现代材料将旧建筑与新的部分衔接呢?

建筑无论是新建还是在旧建筑当中介入,都应揭示场地、空间、建构和材料的内在关联和自明性,使它与周边的混沌状态加以分离。材料选取需要从深入了解材料物性开始。为了能够把每个材料的物性都透彻理解,我们对材料的选用非常节制,在一个项目中去关注单一有限的材料。当然在不同项目、不同语境中材料的选择也会有所区别。我们喜好纯净单一的基本建材,如钢、混凝土、玻璃、原木和原石等。材料的选择与空间和场所相关,对材料诗性和建构诗学的追寻会贯穿于我们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此实现我们以空间设计为未来城市文化设立锚固点的目的。

9、一般来说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通常是无趣且单一的,您将如何丰富其内部空间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任何空间都并抽象和脱离时间和生活而存在,尤其是旧的工业建筑。旧建筑空间内部充满着时间的话语和痕迹,对我而言绝非单一无趣,相反它比很多新建建筑显得更加丰富而充满时间的历练,尽管当中许多故事易被喧闹浮躁的都市幻象所遮蔽。

设计在此情景中所要处理的事情是如何通过新的空间建构让场地中的时间和空间重新得以呈现并开始流动,让参观者和使用者重新发现和获取场所中的话语和信息。旧有的建筑空间述说着过往的城市和历史,新介入的建构体则诗意的指向未来,两者结合构成了我们前面阐述过的代表某种文化转向的都市风景和空间标本。

10、能谈谈您对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吗?

这个问题很大,想谈几个我认为的关键点:城市更新首先需要更新的是我们的对城市历史观,如果管理者和公众继续忽视城市历史的延续,不对城市的脉络和历史进行梳理和保护所谓“城市更新”很容易又变成新一波的大拆大建;其次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或者发展问题,它更是个综合的文化议题,它涉及到每个城市的身份、公共认同以及未来竞争力的高低;第三个是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问题,我希望决策者在新一轮城市更新过程中能给参与建设的个体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度,因为我们城市未来的动人之处将会更多地体现在细微的个体创新。

猜你喜欢
建构工业空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空间是什么?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享空间
工业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