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四维一体”路径选择

2017-04-05 16:10刘文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维一体民众社交

刘文富

(上海开放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四维一体”路径选择

刘文富

(上海开放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在Web 2.0时代,公共治理面临着网络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此背景下公共治理的特征和路径进行深度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具有即时性的治理时域、可扩展性的治理空域、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互动性的治理方式、共享性的治理功能、泛在化的治理环境等主要特征,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路径选择。加强公共治理社会动员、强化公共治理威信服人、严格公共治理准则约束、优化公共治理报偿激励,可以形成由“社会动员、威信服人、准则约束、报偿激励”组成的四维一体的公共治理路径。“社会动员”是通过社交媒体等多种沟通方式影响和改变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和号召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治理。“威信服人”是运用公信力来确立权威,顺应多元化的趋势,平衡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准则约束”是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技术标准等众多具体形式,通过各种治理准则来引导和形成治理秩序。“报偿激励”是指采用报偿手段激发社会组织和民众为实现公共治理最优化的目标而采取积极自觉的行动,是实现社会公共治理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

Web 2.0 网络社会 公共治理 网络政治 路径选择

随着网络进入Web 2.0时代,网络社会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相对于早期网络偏重于单向发布和传播,Web 2.0则更偏重于网络社会的双向沟通和共同创造,它在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同时,也使得公共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界需要审慎剖析Web 2.0时代的网络变化,从内涵、特征、结构等方面来评估Web 2.0时代所呈现的现实含义,进而提供中国公共治理科学化的治理路径与政策建议。

公共治理是通过政府部门、公共组织和社会大众共同行使公共权力,最终达到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治理方式。该方式已经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学界一直在探讨。“权力有四种不同的作用渠道:威力、准则、游说和报偿。威力是强迫人们做他们本来不会做的事情,准则是运用道德义务的力量,游说是运用说服的力量,报偿是运用诱惑的力量。”①莫伊塞斯·纳伊姆著,王吉美等译:《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85页。本文参照这一理论,提出由“社会动员、威信服人、准则约束、报偿激励”组成的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理念,并尝试探讨公共治理“四维一体”的实现路径。

一、 Web 2.0时代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和路径建构

Web 2.0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2004年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是由美国人提姆·奥瑞里(Tim O’Reilly)提出的,这引起了计算机行业的一场网络革命。②艾米著,赵俐等译:《Web 2.0 策略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页。在那次会议之后,“Web 2.0”一词得到了广泛接受,“由Web 2.0技术推动的最新范式变移,代表了一种有潜力的变化,从一个静止的网络呈现到发布政府信息提供服务,运用合作式的网络技术,促进了公民与政府雇员合作与共建、建立密切联系,激励政府更加透明。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崭新的通信方式”。*Ed Downey, Matt Jones.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and Web 2.0 Technologies: Future Trends in Social Media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2) 1.

Web 2.0代表以网络智能化与社会化为核心的互联网发展理念。Web 2.0的理论基础是六度分隔理论和长尾理论等。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数不会超过6个,即最多通过6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割”的说法由此而来。*邓肯·瓦茨著,陈禹等译:《六度分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邓肯·瓦茨(Duncan J. Watts)教授领导的“电子邮件试验”证明了这一规律。这一理论成为Web 2.0的社会性特征的最佳解释。

2006年,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出版了畅销书《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石晓燕译:《长尾理论》,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年。该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是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若用分布曲线来描绘,人们只关注曲线的“头部”即“主体”,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了。而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快速地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产品和市场。

有关Web 2.0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很快传递到我国并引起广泛关注。中国互联网协会对2005年至2006年中国Web 2.0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研究后指出:“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转变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群体智慧的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 《2005~2006中国Web 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年。2014年9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宣布,我国互联网已经步入了Web 2.0时代。本文试图以一种比较新的研究视角,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Web 2.0定义为:Web 2.0是以六度分隔、长尾分布等理论为基础,以社交媒体应用为主的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阶段的理念。Web 2.0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使互联网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从网络社会的受众转变成网络社会的主体,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参与、互动、共享的互联网新景象。

将Web 2.0概念应用于公共治理研究是近年来的一种学术倾向。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是《公共服务、治理与Web 2.0技术: 社交媒体的未来趋势》,*Ed Downey, Matt Jones.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and Web 2.0 Technologies: Future Trends in Social Media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2) 1.国内学者的研究有《Web 2.0时代的参与式治理:争议与反思》、《论“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转型》等。*钟伟军等:《Web 2.0时代的参与式治理:争议与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5期;王国华等:《论“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转型》,《人民论坛 · 学术前沿》2015年第10期。网络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紧密的无缝对接,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这从方方面面对公共治理带来深刻影响。

(一) Web 2.0时代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积极发展的渠道,也拓宽了人们的政治生活空间。在Web 2.0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自身的特点也在变化。社交媒体传播的草根性、即时性、裂变性,使信息能够随时随地地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播,并且使公共治理形成了新的时域、空域、主体、方式和功能。Web 2.0时代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是即时性的治理时域。在Web 2.0时代,由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消除了时空距离,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实时网上通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本质就在于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即时性的特征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时回应民众的建议、意见等。特别是在应急管理时,必须采取即时性的处理方式,任何拖延、推诿都将给政府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可扩展性的治理空域。在Web 2.0时代,由于数字化信息可以很便捷地复制和传播,社交媒体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且社交媒体可以无限扩展和传播各种信息,因而利用其进行社会动员才会如此便捷。Web 2.0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社会和媒介网络的结合将会创造出一个非常坚固的、新型的社会公共基础。”*简·梵·迪克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页。这一特点要求公共治理应扩展其空域,从传统的物理世界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都必须给予关注和应对,而且应形成一种网上网下的互动关系。

三是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是Web 2.0时代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内容产生形态和社会关系形态,是相对于Web 1.0时代“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关系。多元化有去中心化、分散化的意思。Web 2.0时代的网络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专门人员发布而产生,而是由所有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互联网上的政治传播变得‘更加去中心化和多元化,这表现在事由、规模和影响上’。”*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7、40~41页。Web 2.0时代公共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共组织、民众等多元成分。

四是互动性的治理方式。和Web 1.0 相比,Web 2.0 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制造者,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Web 2.0 时代,社交媒体极大地增强了媒体对人际间互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各种社交媒体的运用,能够为公共治理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另一方面,这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压力。*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的关键变革》,《新闻战线》2012年第2期。

五是共享性的治理功能。Web 2.0时代的共享性,是指网络信息可以被广泛传递和共同享有。具体地说, 信息的共享性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同一信息可以为许多人所共享;二是同一信息可以为不同时期的人所共享。在Web 2.0时代,共享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共享更是社会和经济重组的核心……共享是划时代变化的标志。它具有重要的裂变性。共享对那些把权力用于控制信息和受众的机构构成了威胁。”*杰夫·贾维斯著,南溪译:《公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正能量》,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11~13页。共享运用到公共治理中,特别要注意运用好公共资源、公共渠道和公共平台等。

六是泛在化的治理环境。泛在化(Ubiquitous),是指在网络化时代个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和社交网络获取信息、采取行动。在Web 2.0时代,信息、传播和行为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了。人们既将社交媒体和网络作为巨大的数据信息来源,从中获取信息,又通过网络与那些面临相同境遇的人取得联系,由此形成触及网上网下、城市乡村的泛在治理环境。

(二) Web 2.0时代公共治理路径选择的理论阐述

关于公共治理的研究必须意识到,网络、互动和参与正越来越成为当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要研究“不同的行动主体、新的社团、利益集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⑤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7、40~41页。曾担任《外交政策》主编和世界银行执行董事的委内瑞拉学者纳伊姆认为:“权力有四种不同的作用渠道:威力、准则、游说和报偿。威力是强迫人们做他们本来不会做的事情,准则是运用道德义务的力量,游说是运用说服的力量,报偿是运用诱惑的力量。”*莫伊塞斯·纳伊姆著,王吉美等译:《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第85页。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巴西前总统卡多佐对此都表示赞同。“威力、准则、游说和报偿”,这四点无疑是关于公共治理的很好的理论预设。

近年来治理理论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诸如参与式治理、合同式治理、协同式治理等更为具体的理论视角,本文借用纳伊姆的理论,提出由“社会动员、威信服人、准则约束、报偿激励”组成的四维一体的公共治理路径。

“社会动员”是指政府等公共治理主体通过社交媒体等多种沟通方式影响和改变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和号召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治理,以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这也是参与式治理的深化和发展。

“威信服人”是指运用公信力来树立威信,推进公共治理现代化。在新的治理模式中,政府必须既发挥政府负责的原则,又能顺应多元化的趋势,平衡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既要考虑到传统社会的治理,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的治理以及网上网下互动的特殊情况,这也是协同式治理的发展和提升。

“准则约束”是指公共治理主体为实现公共治理秩序而颁布的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规范和原则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技术标准等众多内容,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治理准则来制约和引导治理秩序,形成良好的治理结果。准则约束可分为限制性行为准则、提倡性行为准则两种方式,这也是合同式治理的深化和发展。

“报偿激励”是指采用报偿手段激发社会组织和民众为实现公共治理最优化的目标而采取积极自觉的行动,是用报偿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来激发、驱动和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的治理实施过程中,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社会动员是基础,威信服人是根本,准则约束是要求,报偿激励是保障。在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动员、强化威信服人、严格准则约束、优化报偿激励,以实现公共治理的良好目标。

二、 公共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Web 2.0时代的治理应该包括管理进程中的全部组织机构与关系,其主要问题是政府的核心部门如何与社会互动。因此,公共治理路径的四个主要维度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一) 公共治理的社会动员方式需要改变

社会动员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组织成员的组织参与以及公众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等方面。由于现代通信技术在复制各种信息方面的便利且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推广,成为各种政治动员、舆论发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从而对政府一体化动员方式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各种社交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别人的消息进行转发,从而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是无限扩展,难以控制。“人们对权威的怀疑和不信任,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在人们眼中都不再理所应当。”*莫伊塞斯·纳伊姆著,王吉美等译:《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第83页。

在Web 2.0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社交媒体的大量运用,网络社会变得更加开放、透明,个性化传播也越来越多,“个性化政治可以标志着政治家们竞选和管理方式的范式改变”,*肖恩·杜布拉瓦茨著,姜昊骞等译:《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243页。原来单向的政治传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数字化数据给社会动员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是同时也导致广泛的政治协调变得更加困难。新的信息技术形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产生,公共治理也就不能沿用原有的社会动员方式。

在Web 2.0时代,公众沟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信息由中央核心流向边陲地带的单向“沟通模式”已被彻底地瓦解。社交媒体对公共治理之网民社会参与机制的构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形成了一种“草根式”的联结,允许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享受与其他层次群体同等的意见表达权。网络是无边界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朋友,瞬间可以即时跨越时空来交流。 “一旦人们建立起了深入的了解和信任,他们可以融合面对面与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沟通。普遍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经验让远距离的沟通变得轻松和舒适。”*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著,杨柏溆等译:《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2页。在Web 2.0时代,民众利用网络沟通争取各种权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如果基层政府与民众沟通不及时、不彻底、不真实,就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二) 公共治理的威信服人程度需要提升

威信服人是政府建立公信力,使得公共治理和谐推进的一种方式。在Web 2.0时代,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公信力受到很大的挑战。作为社会多元主体的公共组织和社会大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的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交媒体活动很积极,作用有所显现。公共治理中的政府定位也急需随之改变。政府治理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调能力都受到挑战,政府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制度也急需变革。

在Web 2.0时代,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转型社会的政治参与方式,为各种社会力量提供了新的参与渠道和博弈空间。但是,网络技术在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时候,也产生了网络谣言、网络信息引起社会不稳等负面情况。基层政府往往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网民对政府的声音会产生不信任,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因此,基层政府面临着较大的信任问题。

同时,公共组织也没有确立较高的公信力。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体制功能尚未明确和得到重视。譬如,企业单位如何加强社会责任,事业单位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基层社会的职能,社区组织如何明确自身在公共治理中的定位、职责和功能,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如何明确在公共治理中的定位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关注。

(三) 公共治理的准则约束需要完善

公共治理准则是实现公共治理秩序的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规范和原则要求。“与以往仅有平民(citizens)所构成的单元性人类社会不同的是,当代人类社会乃是由‘电脑网络所构架’的,是由平民与网民(netizens)所构成的双元性社会。”*刘文富著:《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7页。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但是公共治理的制度却比较滞后,仍然是传统社会的治理制度,面向网络的制度建设尤显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准则约束尚不完备。Web 2.0时代不仅原来的网络空间、网络社区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时空领域进一步扩大,交流空间进一步广泛,而且网络社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相关制度的缺失、滞后和不规范是许多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接续之间出现一些断裂、真空地带。”*魏礼群:《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8期。政府治理网络社会的方式与方法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推出新的准则,来约束政府的公共治理。

二是各类公共组织的准则约束尚需加强。互联网的自组织特性已经得到了证实,*Lamey A V. Granic I,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Changing Modes of Thought,”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18.1 (2000): 93-107.而Web 2.0模式具有更明显的自组织特征。*王京山著:《自组织的网络传播》,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这就需要明确网络社会的社团、社区组织以及公民参与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制度或者条例来规范各类社会活动,避免出现盲目参与、无序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的情况,避免引发群体事件,否则,将对社会的安定产生负面影响,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在Web 2.0时代,一些信息强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廉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大肆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主权、文化主权、经济主权和网络主权等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秩序有较大的冲击。

三是民众参与治理的准则约束尚不健全。现实社会结构和虚拟社会结构之间的偏差度,是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原因之一。*胡建国:《关注虚拟空间分层,加强网络社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5日。Web 2.0时代的人际交往虚拟化、社会组织虚拟化、扁平化等,使得公民参与和政府治理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在Web 2.0时代,互联网成为传递原生态民意的重要渠道,重大公共决策如何在形成过程中吸取民意?网络参与公共治理拓宽了公共行政活动的空间,带来了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民众参与公共治理应该受到哪些准则约束?这些问题都应该受到重视。

(四) 公共治理的报偿激励机制需要优化

报偿激励是指采用报偿手段激发社会组织和民众为实现公共治理最优化的目标而采取积极自觉的行动。

公共治理机制功能的产生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采用一定的流程或方式、运用某项政策、法规或纪律等规范,产生特定的治理效能。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信息传播和社会组织建构的新变化对公共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Web 2.0时代,公共治理机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何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公共治理的政府调控机制、公共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参与激励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关注。

各类公共组织需要不断充实知识,通过网络发挥正能量;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不道听途说,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规范使用社交媒体,支持社会公益行为,抵制虚假错误信息,构建积极参与、共同创造文明和谐的公共治理环境。

Web 2.0时代,民众在公共治理中参与的作用、方式、内容、渠道等都面临挑战。例如,民众除了献计献策之外,能否建立公共治理的“众创模式”?能否通过一些实用性、应用型的移动终端软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治理?如何拓展民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渠道等,都是需要关注的。

三、 Web 2.0时代公共治理的路径选择

良好的公共治理是由“社会动员、威信服人、准则约束、报偿激励”组成的四维一体的路径所实现的。

(一) 加强公共治理的社会动员

在Web 2.0时代,社会动员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Web 2.0时代的社会动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是Web 2.0时代的重要特点。为此,必须努力提供“个性化”的社会动员,必须注重从民众需求出发,并通过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服端等社交媒体,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动员渠道,让政府部门迅速提供高效的智慧服务。特别是社区服务、教育、卫生和环境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部门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民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专门服务。

Web 2.0时代,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众日常生活、生产、交通、消费等活动的数据,以及在网络上发表评价、意见等的信息化“痕迹”进行分析,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经过科学智慧分析,提供公众所想、所急、所求、所需的社会动员服务。

超时空性是Web 2.0时代的社会动员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特色。互动的即时性和共时性,能够同时传送所有口头和非口头信息,提高互动的质量。*简·梵·迪克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第8页。Web 2.0时代的到来,由于社交媒体的应用,互联网消除了时空距离,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实时网上通讯。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就是要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为此,必须努力开展“超时空性”社会动员。

(二) 强化公共治理的威信服人

1. 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众威信度

增强政府信息发布的影响力是提升公众威信度的重要方面。必须从增加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升基层政府的亲民性、加强基层政府的权威性、增强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见性方面下功夫,从而全面提升基层政府的权威性,确保社会的平安有序。“Web 2.0肯定有其潜能来改变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和沟通方式,这些技术将导向开放政府并促进公共参与合作”。*Piaggesi, Sund, & Castelnovo, Global Strategy and Practice of E-governance: Exampl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ershey, PA: IGI Global, 2011): 254.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是公共治理的关键路径之一,因为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由基层政府出面解决的。基层政府在平时要发出有权威的声音,确保话语权的确立,关键的时刻就能发挥权威作用,提升基层政府的信誉度。“政府如何使用社交媒体,与公民建立关系,来完成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共组织必须认识到Web 2.0技术出现的重要性,这些合作技术具有潜力来改变与政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Matt Jones Downey (ed.),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and Web 2.0 Technologies: Future Trends in Social Media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2) 1.增强基层政府的软实力也是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做出有担当的行为,来提升基层政府的亲和力、吸引力、号召力等软实力,以完善的服务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 奈所描绘的那样,“软实力是……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以及那些在他人眼里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约瑟夫·奈著,马娟娟译:《软实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9页。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培养民众爱好的能力。基层政府不能光是发号施令,而是要吸引并带动民众来共同实现治理目标。

2. 提升社会组织的吸引力

社会组织的兴起,“为国家权力的分散与社会力量的积聚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力量均衡的发展”。*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吸引力实际上一种认同感,是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映。认同是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一个组织或者团体对自己很有感染力,或者对该团体的原则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该团体的影响。这种认同,是社会组织获得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应树立社会组织的正面形象。Web 2.0时代,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吸引民众成为自己的粉丝,提升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来树立形象,增强社会组织的吸引力,共同参与公共治理。

3. 不断增强民众的参与度

不断明确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作用非常重要。公民在共同体中享有并行使政治参与权,行使共治权利,对新时代的公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治理结构上,重要的是将所有利害相关的社会公民都包括在内,形成公共问题共同治理的共同体”,*黄显中等:《公共治理的基本结构:模型的建构与应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形成政府与社会公民的良性互动关系。Web 2.0时代,民众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建立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与民众的广泛信任关系,建立与社会组织的信任关系,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民众个人之间的良性治理结构。Web 2.0时代,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参与公共治理的能力。“当网络在信息和传播技术中形成核心后,新技术的发展会使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受到威胁、‘社会平等’受到威胁,因为信息社会中,特定类型的人比其他人更能够参与其中。”*简·梵·迪克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第3、19页。

(三) 完善公共治理的准则约束

1. 健全公共治理的准则体系

公共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准则至关重要。首先应该加强公共治理领域的制度供给,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公共治理制度体系。除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综合管理和社会安全管理等的制度完善之外,在公共治理创新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公共治理公开制度、社会协商制度和责任制度的建构,注意实用性的工作规范建设,应该出台“加强政府部门运用社交网络意见”,对政务类的社交媒体账户的建立和管理做出可操作性的规定,为政务社交媒体风险化解提供指导方法。其次要注意公共治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重视命令式、运动式、动员式的公共治理制度向法治型、互动式、规范化的公共治理制度的转变,努力提高公共治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治理服务的内容、方式、渠道、程序等都应该有制度化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应该明确第三方监管和评估的规定和操作办法。

2. 推进社会组织的规制建设

社会组织实施分类治理是实施公共治理准则约束的重要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分为网上社会组织和网下社会组织两种类型。根据其宗旨和服务目标的性质,将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划分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等不同的类型。根据各种社会组织的类型和特点,既要注意实施基本管理一致,又要加强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差异化管理,以更好满足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组织管理的协调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的基础具有科学性、理性和自反性。”③简·梵·迪克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第3、19页。“即使是在最民主、最自由的社会,社会分歧(无论是按种族、社交或其他种类)仍然存在。在诸如社交媒体的数字传播网络和互联网强大的数字分发能力的帮助下,只要有正确的激励,这些分歧就能引发愤怒。”*肖恩·杜布拉瓦茨著,姜昊骞等译:《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第241页。应建立以民政部门为主体、“网信办”等其他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责任体系,避免责任不清、管理分散。应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本着激发组织活力的原则,积极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的制度改革,建立开放的注册制度、严格的过程监管、适时的退出机制,统筹推进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以破解社会组织管理之中存在的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管理责任不清晰等方面的难题。

3. 优化民众参与的守则制定

加强政府保障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提升个人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是拓展公共治理参与渠道、维护政治参与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伍俊斌:《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2期。社交媒体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社交媒体日益普及并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要从制度上保障公民应用社交媒体来参与公共治理,并在公共治理中有效运用。应加强民众政治参与的法规建设,从制度上规范普通民众参与政府治理的有关行为。Web 2.0时代,应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根据公共治理的需要,不断健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律法规体系,为公民参与公共治理提供有序、健康的制度环境。“伊斯兰国”利用社交媒体等武器给西方各国带来了更加紧迫的危险,“他们让成千上万的推广人在‘推特网’和其他开放的社交媒体上联络和筛选潜在的追随者”,他们“主导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交媒体运动,会巧妙地使用网上留言来激发追随者在美国各地进行恐怖袭击”。*Eric Schmitt, “ISIS or Al Qaeda? American Officials Split Over Top Terror Threat”, New York Times, August 5, 2015:A1.一个完备的公共治理体系,需要乡规民约、个人参与网上网下的行为准则和个人守则,以提升民众个人参与公共治理的法规心理认同,提高民众对公共治理活动的行动意愿。应不断完善各种规范与约定,并尽量取得民众的广泛认可。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预见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社交媒体时代谣言传播速度特别快,甚至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难控制,例如伦敦就发生过利用社交媒体聚会并产生打砸抢事件。*李芮:《伦敦骚乱,一场死亡引发的诸多意外》,《南都周刊》2011年第32期。

(四) 优化公共治理的报偿激励

1. 优化政府部门的公共治理激励机制

政府部门的公共治理应该在电子政务基础上上升到智慧治理阶段,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民众的智慧,强调协调、合作与共同治理。可以引导民众参与城市和社区公共治理的智慧建设,鼓励民众开发实用的手机应用软件,成为基层政府公共治理的有效辅助手段。因此,智慧化治理,更是一种公共组织和社会大众参与公共治理。在Web 2.0时代,“政府的角色转变为提供可信赖的数据,并规制其如何处理这些数据,以便个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和时效性的处理”。*Gianluca Misuraca, “EGovernance 2.0: Implication of Social Computing on Public Services,” eds. Downey, Matt Jones,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and Web 2.0 Technologies: Future Trends in Social Media.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2) 103.用法律手段推进大数据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透明化治理理念也是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互联网恰好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监督手段,来促成法制的柔性落实。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还可以优化政府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权力审批、执行制度,来完善公共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民主、和谐、高效的公共治理。

2. 优化社会组织的参与激励机制

促进社会组织多元、理性的交往与融合,有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跨系统的合作与交互在各类Web 2.0应用中也十分普遍,不同系统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使用打破了系统之间的隔离。”*张树人等著:《Web 2.0 与信息系统复杂性变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6页。“互联网和其他传播推动要素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多元社群,在这种政治模式中,人们设想个体将具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责任,并且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政治系统中的民意代表。”*文森特·莫斯可著,黄典林译:《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和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公共治理职能通过多种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以此来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尤其是在社会服务领域和福利领域,可由贴近居民、自发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来承担,以此提高办事效率,利于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灵活的社会组织也是Web 2.0时代的特色之一,可以通过“互联网+”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以事件为基础的组织、集团的界限有时很模糊,而且动员发生于常规成员名册之外。”*布鲁斯·宾格著,刘钢等译:《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0页。社会组织在公共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争取民众的信任,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公共治理增加正能量,在应对灾害、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可发挥更大的活力。

3. 强化普通民众的参与激励机制

在Web 2.0时代,公民参与型社会逐步形成,必须积极构建市民与网民的参与机制。“社交媒体渠道能够为政治参与选择形式提供创新性的方式。”*Mariah Kranner, “Social Media and Voter Participation,” ed. Matt Jones Downey,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and Web 2.0 Technologies: Future Trends in Social Media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2) 24.政府部门应把市民视为制定公共治理方案的参与者,当作解决公共治理问题的合作者,为民众提供广泛的参与治理渠道,从而推动公众参与由象征性阶段参与迈向实质性参与阶段,使得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增强,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化,参与的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Web 2.0时代,民众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必须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也要求广大民众和公共治理的参与者都要有“公民意识”和主动精神,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几乎所有成功的Web 2.0应用都会吸引大量的陌生人进行无中央控制的社会协作,协作的结果既可以改善信息世界的秩序,也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四、 结 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拓宽了我们的政治生活空间。本文探讨了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公共治理由“社会动员、威信服人、准则约束、报偿激励”四维一体组成的理念。这四方面必须一体化考虑并在实际中推进。Web 2.0时代,公共治理面临着社交媒体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对此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的特征和路径进行深度探索,无疑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和社会推广意义。Web 2.0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中国的网络社会中,其社会影响也日益明显。由Web 2.0所引发、引导的一场重大转变已经开始了。只有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公共治理。

[责任编辑 刘 慧]

The Route Choice of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Public Governance in Web 2.0 Era

LIU Wen-fu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ShanghaiOpe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b 2.0 Er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features of Public Governance: domain of real-time governance, extensible governance space, diversified governance bod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mode, shared governance function, wide governance environment, etc. There must be a new path opt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mobilization, to improve trust authority, to strict the rule of public constraints, to optimize incentive compensation, so as to form a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public governance path, consisting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uthority in harmony, rules and disciplines, and incentive reward.” Social mobilization is that the government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members, calling for social memb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vernance through social media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Authority in harmony is used to establish authority, following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in balance of all the governance body of power relations. Rules and disciplines restrict and guide the management order through a variety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use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des of conduct,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many other specific forms. Incentive reward refers to the means of stimulating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optimizing public governance.

public governance; Web 2.0; cyber society; cyber politics; route choice

刘文富,法学博士,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Web 2.0时代的网络政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项目批准号:12BZZ055) 的资助。

猜你喜欢
四维一体民众社交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四维一体”
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
“四维一体”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维一体”实验实训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