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立浦
(福建省霞浦县林业局松城林业站,福建 宁德 355100)
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规划中的天然林保护
赖立浦
(福建省霞浦县林业局松城林业站,福建 宁德 355100)
通过对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规划定位,阐明核心区天然林保护的途径和目标:向低产杉木林索要天然林幼林,通过封育、林分修复、抚育间伐等手段提升天然林的品质,实现接近成、过熟林为主的天然阔叶林。并从生物多样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相协调等角度提供一些管理与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天然林;核心区;生物多样性
霞浦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7年[1],位于霞浦县东北部,距霞浦县城约40 km,地理坐标119°56′34″—120°08′17″ E、26°59′34″—27°05′40″ N之间,东西长22 km,南北宽12 km,总面积9 718.0 hm2。杨家溪自然保护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区内有植物217科722属1 406种;野生动物有73目271科949种。在2002年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时,根据其中功能特点不同,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种区划类型。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为3 572.0 hm2(其中非林用地90.0 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36.76%。本文将围绕核心区各区位的生境特点,对区位内的天然阔叶林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对策及建设构想。
1.1 核心区概念
核心区本指杨家溪保护区内受保护的特殊稀有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和生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地段,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地发展需求,在定义中补充上“以及对保护区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地段”。在核心区内,其全部土地(包括非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水系等自然环境及其资源都属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
1.2 核心区的区划设想
从上述定义出发,可在原有核心区区划基础上建立“大核心区”的广义概念,即除将原有核心区地段规划为“原始核心区”外,补充“准核心区”地段。从保护区的整体效益和长远规划出发,笔者建议将两块区域列为“准核心区”,共同构成霞浦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区域,在管理上采取与核心区“协同共管”的理念,这两块区域分别为——“水源涵养区”,位于霞浦县罗汉溪上游,玉山西北侧,桃尖东南延伸带与松港街道八斗坝村鹅阜山的交界地段,当地林木主要为七八十年代封育起来的天然阔叶林,主要树种为米槠、福建青岗等,区域面积757.9 hm2,是霞浦县罗汉溪上游自来水主要采集面;“过渡恢复区”,是位于霞浦县桃尖山峰西侧的大岗山联营林场内面积444.8 hm2的杉木低产林区。
1.3 核心区各区位特点
1.3.1 原始核心区 原始核心区主要区域组成为分布在马栏溪流域的水门乡的小竹湾、水井头、承天、八斗丘、桥头五个村的大部分小班以及牙城镇洋边村的部分小班,主要代表性群落为成、过熟天然阔叶林。这里山高坡陡、河流密布,区域内古树、珍稀树种众多,生态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福建特别是闽东山区地带性生态系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其所体现的杨家溪自然生境稀有性,成为众多珍禽异兽和珍稀濒危植物良好的栖息地和避难所。植物中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动物中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云豹、黑麂。
1.3.2 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区林木大都为八十年代封育的天然阔叶林,林木年生长变化量大。区域内,小溪山涧纵横,沼泽湿地交错,泉眼众多。由于区域整体坡向朝南,气候温暖湿润,常有山羊、野鹿在此饮水嬉戏。这些天然林间宝贵的淡水湿地被当作濒危野生动物最后的集结地[2]。与原始核心区相比,其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提升空间。
1.3.3 过渡恢复区 过渡恢复区,在地理位置上恰好衔接原始核心区和水源涵养区,其山体由基岩构成,地势平缓,母岩分化和成土过程极其缓慢,通常缺失母质,故而土壤较为浅薄。80年代前生长的天然阔叶林是历经千年沧桑才形成的,由于高强度的采伐演变成灌丛,有的甚至退化成荒山,1985年在此周边建立大岗山万亩联营林场,为追求规模化,在本不适应造林的该区域种上杉木纯林,由于没有遵循适地适树,沦为杉木低产林,现存阔叶树林主要为杉木主层林下的次层林,或为林地地被物的高灌群落。
2.1 原始核心区的区划困境
原始核心区所划分区域地处马栏溪流域南岸,即霞浦县境内,总面积2 369 hm2,占整个规划核心区面积的85.27%。但其北面受阻于马栏溪湍急的主干河流;东临杨家溪河畔悬崖峭壁;西面暴露在目海尖、流水岩的草甸层;东南方向触及水门乡人口活动密集区,动物的生存空间相对封闭,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只有西南方向通过过渡恢复区可达水源涵养区。
2.2 水源涵养区的区域优势
水源涵养区地处罗汉溪流域,拥有广袤的天然阔叶林,树木生长茂盛,发展潜力好,且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当地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水源涵养区内原本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相对丰富,如穿山甲、红隼、草鸮等都在此分布。若能沟通水源涵养区与原始核心区,将极大丰富核心区天然阔叶林区的生态多样性。
2.3 过渡恢复区的区域意义
过渡恢复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态脆弱性,在管理不到位就将重新沦为荒山,从而加剧区域内天然阔叶林资源的丧失。若能将其进行封育提升,形成一定规模的天然林群落,就能成为沟通原始核心区与水源涵养区的重要动物迁徙通道。过渡恢复区的过渡功能与其恢复目标相辅相成,可作为未来杨家溪天然林扩充的重要预留地。
3.1 原始核心区保护措施
由于原始核心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稀有性和独特性,在2015年8月霞浦县“生态红线”区划报告中[3],被列为杨家溪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管控级别一级。其生态功能为亚热带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重点保护目标为成、过熟天然常绿阔叶林。具体保护措施为:(1)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允许建设外,原则上不得开发;(2)区内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和采挖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3)区域内经千百年堆积腐烂形成的独特腐殖层是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及经过腐殖层吸附而流淌的水体属极软水,其生物疗效值得保护研究。
3.2 水源涵养区保护措施
水源涵养区天然林的保护程度与力度直接关乎霞浦县城关15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在对水源涵养区进行保护时应当重点保护其天然阔叶林植被以及湿地,湿地对于水体的过滤与清洁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其中亚热带陆海交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类型特点,可实施的具体保护措施为:(1)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2)严格控制占用征收有林地;(3)严格控制商品性采伐,区域内的商品林地要逐步退出,并划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围。
3.3 过渡恢复区保护措施
由于过渡恢复区的生态脆弱性,对区域内的杉木主层林下的天然阔叶次层林和处于杉木纯林下的地被物灌丛保护采取的措施是:(1)适时伐去上层低产的杉木主层林,促进天然阔叶树幼林快速生长;(2)对于处在灌木林群落状态的天然阔叶树幼苗采取对上层杉木林执行择伐或者小规模皆伐的方式,开辟阔叶树幼苗的生长空间;(3)对阔叶树灌木丛群落中的阳性地被物较多的地段,采取补植木荷、米槠等耐阴树种进行林分修复,从而促进天然阔叶林幼苗的自然更新。
[1] 霞浦县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霞浦,2002
[2]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 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霞浦县林业生态红线区划报告[R].霞浦,2015
1005-5215(2017)05-0086-02
2017-03-01
赖立浦(1966-),男,福建宁德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调查与规划设计工作.
S759.9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