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阳理论的和解剂定义新内涵*

2017-04-05 04:38胡渊龙罗伟康
陕西中医 2017年3期
关键词:甘味泻心汤调和

胡渊龙,罗伟康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00)

基于阴阳理论的和解剂定义新内涵*

胡渊龙,罗伟康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00)

目的:以阴阳理论为依据,探讨和解剂的新概念。方法:从《伤寒论》的经典和解剂所治病证的特征和方剂配伍特征出发,总结特征之间的共性,提出和解剂定义的内涵。结果:和解剂以寒热并用和辛苦甘合用为配伍原则,具有燮理阴阳作用,所治病证为阴阳不交泰。

和解剂是指以和解法为主导治法而创立的方剂,并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和解”一词始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言“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但现代和解剂概念混淆,各医家及各版本教材意见不统一。第九版《方剂学》[1]教材直接用外延代替内涵的办法进行定义,并未体现出和法真正的内涵精髓。《黄帝内经》是和法的理论渊源,而张仲景奠定了和法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2]。本研究从对仲景和解方的解析出发,提出和解剂定义的新内涵。

1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和解概念内涵的认识

1.1 解半表半里之邪 “解半表半里之邪”即所谓的“和解少阳”,此为和解剂最经典的认识,也称为狭义和解剂概念。此观点首次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提出,“伤寒……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而刘完素在《伤寒标本心法》中延续了成无己 “解半表半里之邪”即为 “和解”的观点,“表里俱见之证或半在表,或半在里之证者,谓前表里二证……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当和解”。此后,历代医家多将此观点奉为圭臬。

1.2 分理阴阳,调和营卫 此观点见于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观点为成无己观点的拓展,认为和解剂有和解半表半里、升降阴阳、太少两解、调和气血、调和六气等作用,可用于腹痛、胸痹、失眠、疟疾、痢疾、痛泻、霍乱、中毒等病证的治疗[3]。

1.3 调平元气 此观点见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此观点的内涵在于方剂应体现“和为之制,和其不和”的特点,认为和解之象“犹土兼四气”,和解的目的为“调平元气,不失中和”。此种观点虽论理精妙,但并不能将和解剂的概念与其他方剂的概念做很好的区分。

1.4 双方并治,缓祛余邪 此观点见于戴麟郊所著《广温疫论》,何廉臣在《重定广温热论》对其总结发挥,言“和法者,双方并治,分解其兼症夹症之复方,及调理复症遗症之小方缓方也”。此观点将“表里双解、温凉并用、苦辛分消、补消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等方”皆归入和解方的范畴中。此观点的内涵一方面在于方剂配伍体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法,如寒热并用、表里双解等;另一方面,将缓治法也归入和解之类,如在邪气大势已去,余邪留恋之时,将汤剂改为丸剂,以图缓消遗邪。

1.5 调理气机,相反相成 此观点见于邓贵成先生[4],其认为和解剂具有关注气机升降,用药相反相成以达到调和的特点。刘俊杰[5]等亦同意此观点,并认为和解剂所治病证应为“不和病证”或“少阳证”。但所提出的观点并未指出和解剂所治疾病的本质。

2 仲景方经典和解剂的特征

2.1 病证特征 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三类方剂属于广义和解剂概念的外延范畴,现代中医学界对此并无争议。而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为小柴胡汤,调和肝脾剂的代表方为四逆散,调和寒热剂的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犯胃;四逆散证为肝气郁滞,木来克土;半夏泻心汤证为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不通。三方证病位并非单涉及一脏一腑,病性也非单寒单热,单虚单实。病症的病势与病性有关[6],病性并非涉及一方面,病势自然并非一势。小柴胡汤证中邪欲入里并于三阴,而正欲祛邪出于表;四逆散证肝气横脾,气机不利,阴阳不相续接;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而脾的功能又受到肝主疏泄的调节[7]。可见和解剂所治病证主要病症与脾胃和肝胆有关。

2.2 方剂四气配伍特征 三方配伍均寒热并用。其组方清热与温散同用,既保留寒热药物的特性,又寒热互制,互相制约单用寒热药物的弊端[8],体现了四气配伍的“和”。如载北山在《广瘟疫论》提到的“寒热并用之谓和”,蒲辅周先生也曾提到:“寒热并用……皆谓和解”。

2.3 方剂五味配伍特征 三首代表方的共同特征为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共同配伍。辛味药的代表为半夏、生姜、干姜;苦味药的代表为黄连、黄芩;甘味药的代表为人参、大枣、甘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的观点,以此来划分五味阴阳,描述五味的作用趋势。和解剂每一首方皆配伍辛苦甘味药,辛为阳,苦为阴。属阳的辛味药药势向上向外,故称“发散”,属阴的苦味药药势向下,故称“涌泻”,两者相合,这可调理气机,令清浊各归其道,使降者降,升者升。具体其作用有二,一是可以用来治疗寒热错杂证,二是具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9],后世称为“辛开苦降法”,又称“辛苦通降法”。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为此法的代表方,黄芩与黄连是典型“苦降”药的选择,在辛味药的选择上较广泛,代表药有半夏、生姜、干姜。

对于甘味药的配伍,最常用的为人参、大枣、甘草三药。甘草,甘平,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功效;大枣,《本经》言其“甘平”,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人参,《本经》言其“甘微寒”,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甘草与大枣的配伍不只是在和解剂中配伍常见,也是《伤寒论》中各方常见的药对之一。以小柴胡汤为例,少阳病在半表半里证属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盛则热,邪盛则寒,寒热交替出现。此时甘草与大枣配伍,二药均为甘、平之味。甘味则能和能缓能补,平性则和合调平,两者相伍,最得中和之性,可调脾胃、益中气、和营卫、变阴阳、缓诸药[10]。而人参与大枣配伍,既有增强扶正祛邪作用,又有生津之意[11]。辛苦甘三味配伍,一者可体现辛开苦降以调理气机升降的特点,二者可体现甘味斡旋中焦以治中央的特点。

3 特征共性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辨证论治谨守古训“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中论述疾病的经文大多涉及阴阳的角度。如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全论大法》中引《内经》“调治之方,必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论仲景治法本在阴阳。故探究仲景和法之真髓必当从阴阳入手。

从三方证的病机病势来看,皆体现阴阳不相交泰之象。对于正常人体,气机应“泰”象,即坤上乾下,天地交泰之象,此时的气机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和解剂所治病证皆应“否”象,天地不相交泰。少阳枢机不利,则表里之气不能交泰;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不交泰,则“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而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则直接以“痞”命名,吴昆在《医方考》中明确指出“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

从三方配伍来看,辛味药与温热药性应火象,属阳;苦味药与寒凉药性应水象,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寒凉并用与辛苦同用则可燮理阴阳。对于补益,《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观点。而对于和解,温热散寒,寒凉清热,则寒热得解;辛以升清,苦以降浊。而甘味药应土象,辅助辛苦以斡旋中焦,如此阴阳互根互用,妙用无穷。

4 结 论

综上所述,方剂创立的目的为病证的治疗,而中医理论的根本在于阴阳,求于阴阳亦是中医学的重要方法论。所以,方剂定义的提出应遵循方证相应的原则,而方与证的分析应以阴阳为本。由此,和解剂定义的新内涵的表述为以寒热并用和辛苦甘合用为配伍原则,具有燮理阴阳作用,治疗阴阳不交泰病证的方剂。

[1] 李 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0.

[2] 张立平.中医“和法”的概念与范畴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8-29.

[3] 李笑宇,王志红.汪昂《医方集解》“和法”思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2,32(4):325-327.

[4] 来要良,和媛媛,李淑兰.邓贵成谈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6,9(2):211-213.

[5] 刘俊杰,肖长江,李姿蓉.运用辩证法解析争议中的“和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449-451.

[6] 邢玉瑞.中医辨证思维之病势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5):1-2.

[7] 陈 星,刘清娥.论中医脾的形质与功能[J].陕西中医,2015,36(1):73-74.

[8] 周永学,任小宁.寒热并用在《伤寒杂病论》组方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9] 马玉芳,龙一梅.辛开苦降法探析[J].浙江中医,2006,41(2):67.

[10] 曹祥法,刘松林,李德顺.《伤寒论》中甘草大枣生姜合用方剂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296.

[11] 贲继武,刘宝恒.大枣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3,9(4):45.

(收稿:2016-11-1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441038)

阴阳 和解剂 含义

R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3.049

猜你喜欢
甘味泻心汤调和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五味调和醋当先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Orlicz空间中A-调和方程很弱解的LΦ估计
“甘味”农产品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调和映照的双Lipschitz性质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