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英民
春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许英民
禽大肠杆菌病是指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引起的禽类的急、慢性传染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CRD)、大肠杆菌肉芽肿、肿头综合症、禽蜂窝织炎、输卵管炎、腹膜炎、全眼球炎、滑膜炎、脐炎及卵黄囊感染等。是目前养禽业的头号细菌性疾传染病,对养禽业的危害极为严重。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中等大小,1~3μm×0.5~0.7μm,不形成芽孢,有鞭毛,有的菌株可形成荚膜。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凸起、不透明、光滑、湿润、乳白色、边缘整齐或不太整齐的中等偏大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有的产生红色菌落。在伊红美兰琼脂上产生紫黑色金属光泽的菌落。有的菌株在血液琼脂上表现有溶血性。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甘油、鼠李糖、山梨醇和阿拉伯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有部分菌株发酵蔗糖,产靛基质。不分解糊精、淀粉肌醇和尿素。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大肠杆菌具有中等抵抗力。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氯十分敏感,漂白粉是很好的消毒剂。大肠杆菌含有可传递的耐药性质粒,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秋冬季及初春最常发生。禽大肠杆菌病病型复杂,且由于菌株容易产生耐药性,常用的药物往往对其不敏感。被大肠杆菌污染的种蛋、孵化器、饲料、饮水、垫料、空气是重要传染源或传染媒介。禽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及腹膜炎可波及禽的卵巢和输卵管,从而引起卵污染,即垂直传染。而水平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大雏或成年禽的气囊炎或败血症多经过呼吸道感染。由于病禽粪便含有大量病菌,当其污染饲料、饮水后,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禽,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及败血症。另外,由于盲目用药和滥用药,造成病禽机体功能紊乱和菌群失调,而导致APEC大量繁殖而发病,即药源性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用带菌卵孵出的雏禽往往呈现隐性感染,在应激等条件下出现感染症状,并水平感染健康禽,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也可交配感染。目前兽医临床方面,大多数情况往往是APEC的继发性感染或与球虫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的混合感染。因此,需首要注意种蛋的问题,要选购优质雏,选择收脐良好的雏禽。孵化场和检疫单位应严把检疫关,严禁一切不合格种蛋的流通。
禽大肠杆菌病病型复杂,所表现出的症状与发病禽日龄、病程长短、有无混合感染都密切相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初禽只精神不佳,采食量下降,部分病禽羽毛蓬乱,拉白色稀粪,后期呼吸急促,两翅下垂,闭眼昏睡或离群静卧,重者迅速脱水死亡。雏禽感染后,多呈亚急性败血症症状,除上述症状还可见腹部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拉稀便,可在病后2~4日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甚至更高。成禽感染后,以亚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为主,可见腹部膨胀、眼球凹陷。有的只出现局部感染,如关节炎、眼炎,秋冬季时较多的伴有呼吸道症状。
患雏死后剖检往往可见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囊充血、出血,卵黄呈黄绿色粘稠状、干酪状或稀薄液状,脐部炎症。病死禽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呈铜绿色或土黄色,肝表面有纤维素膜覆盖,此膜易剥脱,肝呈紫褐色。心脏可见心包炎,心包膜水肿、增厚,并覆有渗出物,心包内充满纤维蛋白性黄色渗出液。气囊呈气囊炎病变,壁增厚、混浊,呼吸面常有干酪样渗出物附着。也有的可见输卵管炎,管腔内粘膜充血,附有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壁变薄,内含块状、干酪样坏死物。成年禽多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有散蛋黄液,病程较长的患禽腹腔内可见较多纤维素渗出物粘于肠管和肠系膜上,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
1.涂片镜检。无菌采取死禽的心血、肝、脾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大量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细菌培养。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上37℃培养24 h后,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将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其形态与自然病料中的细菌相同。
3.生化试验。将分离获得的菌落做生化试验,其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山梨醇、甘露糖、果糖、蔗糖,产酸产气;不分解淀粉、肌醇和尿素;M.R试验(+),V-P试验(-)。
4.致病力试验。用分离24 h培养物,经腹腔接种5日龄雏禽6只,每只注射0.2 ml;对照组6只每只接种生理盐水0.2 ml。结果试验组雏禽在72 h以后陆续死亡,剖检接种雏禽心内外膜出血,脾肿大,有出血点,肝肿大。从试验组雏禽肝脏、心血分离到的细菌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与病料中的一致,而对照组雏禽健活。
本病应与多种疫病进行鉴别诊断。大肠杆菌病与禽霍乱、支原体病和鸡副伤寒均能引起的心包炎和肝周炎变化。大肠杆菌与滑液囊支原体、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鸡关节炎病毒等,都能引起关节炎的发生。大肠杆菌与变形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链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都可引起雏鸡的卵黄囊感染。同时,大肠杆菌在多数情况下与其他疾病并发或继发,使症状和病变更加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多大肠杆菌病进行鉴别诊断。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出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
1.治疗方法。
(1) 一般的抗菌药物对禽大肠杆菌病均有疗效,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安普霉素、头孢噻呋、第3代氟喹诺酮类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在防治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禽,而后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采用每10%氟苯尼考50 g,拌在100 kg饲料中喂给,连用3~5 d。也可用头孢噻呋等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有一定预防效果。纵观近年来防治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是以清热解毒类复方为主。
(2)可用中药进行治疗。用加味三黄汤:由黄连30 g、黄芩30 g、大黄20 g、穿心莲30 g、苦参20 g、夏枯草20 g、龙胆20 g、连翘20 g、二花15 g、白头翁15 g、车前子15 g、甘草15 g组成,在抗菌药物无效时,将以上中药烘干粉碎,按1%比例混料饲喂,1次/d,连用3 d,治愈率可达95%左右。
2.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应从加强加强饲养管理入手,重点是搞好孵化卫生及环境卫生,加强种禽管理,注意淘汰患病种禽,对种蛋及孵化设备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从种蛋垂直传播本病。
(2)消除导致本病发生的各种诱因,降低禽舍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禽舍温度、湿度和通风。禽舍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清理,同时注意禽舍的消毒,以最大限制地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3)防止饲料、饮水和空气的污染,定期灭鼠、灭虫,及时隔离与淘汰病禽、弱禽,严格处理死禽。在育雏期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均有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
(4)本病可以选择敏感药物在发病日龄前1~2d进行预防性投药,可给予抗生素药物,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是由于大肠杆菌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多抗生素药物的选择值得注意的缓解。可选用中药进行预防。可用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双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鱼腥草、大蒜等中草药进行预防。
(5)免疫接种。近年来,一般多采用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蜂胶苗和油佐剂苗预防本病,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