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河北省唐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猪瘟诊断技术应用
李静/河北省唐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皮肤、粘膜和浆膜泛发性小出血点,脾脏梗死为特征。该病分布广泛,病死率较高,对养猪业的危害较重,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对该病制定了根除计划,据报道,有的国家已经成功地净化了猪瘟。目前,我国针对该病采取了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政策,但由于养殖者的条件不一,导致该病在有些地区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这样的地区或猪场早期进行诊断意义非常重大。本文就猪瘟初步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进行报道,供大家参考。
典型猪瘟,可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做出比较准确的初步判断,而对迟发性猪瘟和“温和性猪瘟”,在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上特征不稳定,在做出初步诊断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一)初步诊断
1.流行病学。猪是猪瘟病毒感染的惟一自然宿主,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易感。在常发地区,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在新流行地区或猪场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急性发病的猪群,经常现有几头猪突然发病而死亡,然后猪群陆续发病,部分病猪急性死亡。21天左右发病情况放缓,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少数慢性病例经1个月左右恢复或死亡,流行停止。经免疫的猪群发病特点和病理剖检变化不具有特征性变化。
2.临床表现。
急性型,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后白细胞数减少,眼炎,先便秘后腹泻,公猪包皮内积尿。初期步态不稳,后期发生肢体麻痹。皮肤初期发病时充血,随后出现淤血、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四肢内侧和外阴等部位比较常见。
慢性型。发病初期呈急性型症状,几周后,病情有显著变化,病情时轻时重,食欲、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不定,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随着病程延长,尤其是皮肤末梢可出现坏死。病猪可存活100d以上,一般不会完全康复,存活的猪称为僵猪。
迟发性,妊娠母猪感染后因感染的毒力和妊娠阶段的不同表现不一,有的出现流产、木乃伊胎、畸形胎、死产、产弱仔和震颤猪,有的产出外表健康的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可见出血,死亡率较高。产出没有明显症状的仔猪,一段时间后可出现结膜炎、下痢等症状,有的存活6个月以上,最后以死亡告终。
3.病理剖检。
急性型,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脏表面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尿道和膀胱粘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边缘呈出血性梗死。扁桃体出现坏死。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心脏出血。
慢性型。病理变化不明显,常在盲肠和结肠可见坏死和溃疡,如纽扣状溃疡。有的还表现为软肋串珠状肿大。
迟发性,死产和弱仔可出现无毛猪,积水和皮肤水肿。有的皮肤可见出血。
(二)实验室诊断
1.免疫荧光试验(FA)。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抗原,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尤其适用于疫情初起时查明病源。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其特点是特异性较高,可检测抗原和抗体,还可区分疫苗弱毒感染、野毒感染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但对手工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对结果的影响较大。
3.动物接种试验。主要是应用易感的幼龄猪和家兔交互免疫试验。家兔交互试验优点是能检出病料中可能存在的猪瘟病毒和兔化弱毒株,经济、实用,实验结果可靠。接种易感幼龄猪试验需要的时间较长,适用于其他诊断方法难于确诊的病例中使用。
4.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该方法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操作,整个实验过程需要1d时间,能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追踪猪瘟传播方面比血清学方法更有效、更优越。
实验室诊断猪瘟的方法还有免疫酶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技术等。
(三)小结
虽然能够进行猪瘟确诊的方法较多,但其优缺点也比较鲜明,对该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临床时,根据需要、条件选择恰当的诊断方法,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结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