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

2017-04-05 02:06张丽娟
职业·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学职校实训

张丽娟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职教兴起新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是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作为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笔者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职业素养的卫生人才,能否使培养方向更加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对卫技人员的职责、技能和素质要求?诸多问题迫使我们尝试和探索工学结合教育的新模式。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例如:配套机制不完善,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教育观念有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和职业理念缺陷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就影响的因素和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如下分析和建议。

一、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1.与教育模式相配套的机制不健全

工学结合未能得到顺利实施,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机制。它具体表现在国家政策扶持不突出,学校制度、医院的体制和对带教老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实习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病人以及家属不能积极配合)等。

2.教材设定和教学方法滞后

多年来,中职教材的教学大纲设置和教学标准适应全日制教学使用,并非与新型教学模式配套。同时,学校教师的教法比较陈旧,譬如笔者院校的教师们虽然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丰富,但因缺乏实习进修机会,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对专业知识新的发展动态知之甚少,导致不仅教学内容固定不变,教学方法还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因此学生学习的欲望得不到激发,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想让学生只通过参加几个月的顶岗实习来促成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训练任务,这个执行起来困难较大,质量难以保证。

3.学生教育管理措施不到位

职校实习生的管理始终是个难题。因为这个群体的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他们既受双重约束,但又不完全地受某一方的全方位管理。针对这个群体,以前的管理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

4.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思想素质缺陷的问题。笔者院校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对这方面的培养加大力度,但仍普遍存在问题。中职学生的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制能力较差,个人心理适应力差,缺乏责任心等等。

二、提高中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1.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在资金方面,政府财政需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为中等职业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同时在政策方面,要体现政策倾斜,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以激励机制培养教师,鼓励校企合作办学。由此,一个政府、企业、学校三体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形成。

2.实行教学改革,完善配套管理体制

(1)学制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执行的学制是全日制的。为了真正地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应把全日制改为半工半读制。全日制的学习要先完成全部理论课程的学习,再进行实习实训,最终完成学业。而半工半读制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训交替地分阶段进行。如在一个学年中前一个学期学习理论,后一个学期参加实训,第二学年再重复进行。这样的学制设计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交替进行,达到真正的工学结合。

(2)教学形式改革。把原先在校内进行的某些专业理论和技能课教学,放到实训单位中进行。单位中的带教老师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完成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的授课量。

(3)评价制度改革。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前两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先发放合格证书;第三年,实践技能和理论考试综合考核合格颁发毕业证书。综合考核不仅要有学校对其理论成绩和思想道德方面的评价,还要有实训单位对每一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定。

(4)教学基地改革。学校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补充,它既可以培养学生顶岗技能,又可以吸引企业。因此,校内实训基地要建设成为集教、学、做为一体的综合教室,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配套、数量充足的实训中心,使之成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满足了教学中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为企业训练、培训员工提供了场所,大大提高了中职校对企业的吸引力。校企合作、协同发展。这就满足了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并真正成为中职校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得以实施的支撑点。

(5)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而且更多的是“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需要真正具有两种能力、两种素养。这对当下的中职校和中职教师是个挑战。为此,中职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帮助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学习、发展,保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所拥有的教师不仅有“两手”且“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满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

3.与企业文化对接,加强职业意识的教育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要提醒学生,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地适应实习环境,树立较强的职业意思,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几种措施。

(1)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针对企业概况、企业文化、企业工作特点、注意事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请企业代表现身说法、交流经验等,让学生意识到实习单位管理与学校管理有本质的区别。

(2)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第一,明确角色身份。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对其进行专业特色和个人角色的宣讲,让学生统一身着职业装进行宣誓,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角色和努力方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学生明确身份,树立职业理想和信念。

第二,转变思想观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有挫折、有竞争、有压力,甚至有不公平的待遇和委屈。这些都需要学生要尽早地做好心理准备,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实习的意义。学生们顺利转变观念就可以带着勇气和决心,接受实训挑战,珍惜实训机会。通过实训强化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市场也有了一份理解和认识,对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客观准确地定位。

第三,培养自信意识。我们要根据学生各自的智力情况、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等,在教育过程中激发中职学生的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和动手能力强的“三强”优势,努力发现并肯定他们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第四,树立责任意识。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就要要求学生做到遵章守纪,逐步养成好习惯。学生参加專业实习时,就会自觉地用制度来约束自己,建立责任意识,认识并承担起自己所做的每项工作应担负的责任。

第五,强化协作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是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竞赛或者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实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协作任务的同时,意识到协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就会自觉地逐步树立协作意识。

总之,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笔者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并从更新观念、完善制度、强化师资、改进教学、加强学生引导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新型产物,更是一项有待开发和完善的系统工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会日趋完善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卫生学校)

猜你喜欢
工学职校实训
盐工学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的职校我的梦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工学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