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摘 要:文化馆担负着对各个层级的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队伍、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培训等文化资源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职能,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整合产生合力、升华品质、创造精品,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馆;整合;服务效能
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馆应该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满足人民基本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样的使命要求文化馆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 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1 现有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造成了相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低下
同一层级的不同管理部门各搞一套,自成一体,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级管理,封闭式运行,场馆的知晓度和使用率不高是重点问题。而且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自发展,各自为政,服务项目分散,服务范围有限。一些地方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尽管达到国家标准的不少,设备也比较完善,但缺少人气和吸引力,多数老百姓更喜欢涌向街头巷尾和公园。
1.2 分业管理的格局,使得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存在多头建设、资源分散、缺乏统筹等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了宣传文化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教育系统等部门拥有众多公共文化设施,却因不受宣传文化系统管辖,没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据统计,全国文化系统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共6377所,工会系统的工人文化宫、共青团系统的青少年宫、妇联系统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协系统的科技馆、中小学课外活动基地共有6681所,超过文化系统,而这些单位的文化设施利用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长时间闲置。
2 活动资源整合
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有的形式来自民间,有的形式取自舞台,有的则是配合某项社会活动的专家创意。这些活动以单一形式出现,经过整合形成集约化就有可能取得集团优势。
2.1 活动系列化
活动的组织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组织者高屋建瓴,把策划的文化活动与当地的文化特质结合起来,与文化事业的引领目标结合起来,与百姓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例如,沙河口区根据百姓需求和区街文化底蕴,以“幸福沙河口”为主题,分设社区文化、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三个系列,整合成“年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创意音乐节”三个系列活动载体,文化馆发挥了统筹协调功能,区、街道、社区形成合力。
2.2 活动层次化
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为主,以活动为载体,设计活动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考虑到辖区百姓的文化需求。活动设计层次化是满足百姓多样需求,实现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团队发展、催生文化精品、汇聚人心的有力手段。例如,群众活动分为广场舞、百团展演、百天百场巡演、年文化节四个层次递增的系列。广场舞活动凡是爱好者都可以学习、参加;基地百团大展演给所有文艺团队搭建平台;百团展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节目和优秀团队可以参加百天百场巡演;百天百场巡演中选拔出来的精英团队可以参加年文化节展示。自上而下然后又自下而上,使百姓成为主角、主导和主演。
2.3 活动品牌化
整合活动资源,打造品牌。第一,要凸显活动特色。特色是品牌的生命力,建设新品牌时,除了要确定宣传的主题外,还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把策划的文化活动与当地的文化特质结合起来,如各地的“风筝节”“渔火节”等。第二,要共建共享。比如采取市場化运作,运用宣传部搭台、企业赞助、文化部门协办、广大群众参与的形式,跳出以往单纯只搞广场演出的老路子,将书法绘画摄影展、优秀图书展、优秀电影展演等多种形式融于一体。第三,要夯实品牌建设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夯实基础。
3 服务资源整合
3.1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立足基层具体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集中配送、连锁服务、流动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的问题。创新免费服务方式,探索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配送机制,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级(区级)资源配送注重优品、精品,二级(街道)根据地域特点与区级形成差异化配送,三级(社区)充分利用本地文化人才资源,使配送向团队延伸。推出“点单、配送、评估”等互动功能,实现文化服务模式由传统模式向专业化、共享化转变。
3.2 推动文化跨区域联动
“区域文化联动”盘活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服务的外延和空间,加强了同质和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互动,促进区域内文化的共享、共建与共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活动的通知》倡导需求导向、项目带动。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和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精心策划活动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区域文化交流和融合。从联动方式上看,主要有纵向联动、横向联动和内部联动三种机制。
3.3 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
依托“三网融合”技术,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文化馆、网络剧场等新兴文化服务平台,努力构建数字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供给网络。解决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可以参照气象预报的形式,开通“文化预报”。面向基层,在每个月的月初对全区即将举办的各类文化赛事、文化展演、民俗节事、遗产保护等,通过门户网站、微信等相关平台规范文化服务信息发布,避免服务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需求反馈不回应、信息不实用等问题出现,提升文化馆服务的公信力。
4 人才资源整合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和第一财富。整合好人才资源,才能集聚雄厚的人才资本,才能增强人才资源的整体竞争力。
4.1 整合专业文化人才资源
专业文化人才是文化馆活动的主力,他们具有三个方面的引领作用:第一,艺术品位的引领;第二,组织形式的引领;第三,表演方式的引领。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群众文艺活动,形式往往粗糙,必须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达到“表演”的层级。专业人才的整合,就是为文化馆的各类人才搭建一个公共平台。整合其他部门人才,可以形成更高层级的人才整合平台。
4.2 整合学校文化人才资源
院校是人才引进的主渠道,通过遴选和考察,发现适合文化馆工作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群众文化事业的人才。通过发挥区域内大中小学校的文化人才作用,鼓励他们立足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引进人才不拘于形式,不一定以组织人事的渠道;在编制上扩充人才库,其实高校本身就是文化馆的人才库,尤其是人才的智库。
4.3 整合民间文化人才资源
整合民间文化人才需要破除体制障碍,在人事体制上进取和争取,大胆创新,提高优秀文化人才的待遇,解除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文化人才安心在自己的岗位和领域工作。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也需要创新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才的良好局面,让这些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受到充分的尊重,使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