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富
摘 要:本文以曾熙书法艺术思想为线索来展开论述,对他起伏的生平经历、艰辛的办学历程和严谨的治学思想进行了逐一剖析。笔者经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认为,曾熙作为一位衡阳籍人士,应该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以此可作为衡阳对外宣传的一张很好的名片。
关键词:曾熙;书法;思想;文化品牌
曾熙(1861 ~ 1930),湖南衡阳人,谱名昭衔,后更名熙,字子缉,号嗣元,又号俟园,晚号农髯,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且在当时享有“海上四妖”(其中包括吴昌硕、李梅庵、黄宾虹)的称号。曾熙大部分的书论、绘画、学说、著作等有的流失于民间,有的毁于硝烟战火的混乱年代,再加上没有后世进行过系统的史料收集记载和研究,导致其影响力远不及“海上四妖”其他几位。本文根据一些史料来简述曾熙的生平(尤其是晚年)经历和他在书论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曾熙的人格魅力、书论思想及教育办学经历为线索来展开论述,通过挖掘一名享誉画坛的衡阳籍人士来弘扬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衡阳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形成一个饱满的对外宣传形象,从而打造衡阳的历史文化品牌。
1.书品、人品与审美情趣
一代章草大家沈曾植曾这样评价过曾熙的书法:“俟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皆能冥悟其所以分合之故,如乾嘉诸经师说经,本自艰苦中来,而左右逢源,绝不见援据贯穿之迹,故能自成一家。昔人以‘洞达二字评中郎书,若俟园之神变化,斯可语于洞达矣。”当时的书坛,一直以为曾熙可堪比当年的蔡中郎蔡邕,认为曾熙传承了蔡邕的绝学,而又下习钟王,然后尽其变化之能事。曾熙也破自负,私下心许之。可见,曾熙的书法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总体看来也是比较公允和恰当的。
在曾熙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书法既有北魏雄健遒丽不见火气者,又有汉魏六朝格调古雅者和南帖之流美而绝浮滑甜媚者,因为这种冲和雍容、高古静穆的书品,正契合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谈及曾熙的书品,就不得不提及他和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师承关系,从书法的格调与情趣上来看,何绍基对曾熙的影响较深。他酷爱何氏书迹,但凡所见,爱不释手,必会收藏。所以曾熙的隶书、行书在笔法上均受何氏影响。
虽说后世缺乏对曾熙的书法作品及书论的收集归纳、总结研究,但从如今仅存的作品及资料不难发现,其书法作品温润平正,取法高古,绝无故为险怪之笔。尤其是他擅长的北碑,雍容冲和,总体上透露出一种雅逸恬静的审美气息。曾熙晚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声名鹊起的大家,如张大千、张善孖、李仲乾、王祉伟、马企周、马宗霍、江一平、姜丹书等。他对艺术毫无门户之见,各路慕名而来的学生请教他时,他都会耐心热情地为他们传道解惑。在求学的思想和态度上,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以开放兼容和虚心求教的态度做学问。
2 曾熙在衡阳的办学情况及对衡阳教育思想影响
在腐朽落寞的清王朝时期,曾熙不但为革命奔走,而且大力宣扬“教育救国”“人才强国”理念,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就是因为大量的愚昧思想的存在,科学落后,缺乏普及大众教育,主张从教育入手,改变愚昧无知的现状。
曾熙到处讲学,尤其在他晚年,曾为衡阳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熙任职于湖南教育界时,由于他当时的学问和声望颇高,1901 年受聘于衡阳石鼓书院,在湖南教育界渐有名气。1904 年,湖南巡抚陆元鼎奏派在籍陆军部主事的曾熙为南路优级师范学堂者任监督。1905 年,任衡清师范学堂监督(今日衡阳师范学院),并创办了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1907 年,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1909 年任省咨议局副议长,同时任省教育会长。1917 年,曾熙与黄嘉禾、陈墨西、谢彬等衡阳名人扩建衡阳图书馆,使之成为湖南第二大图书馆,在曾熙等人的极力推动和努力下,衡阳图书馆成为研究船山学术的中心。他治学严谨,著作很多,有《春秋大事表》两卷、《左氏问难》十卷、《历代帝王年表》两卷,此外还有《诗集》《和陶诗》《书画录》各若干卷可惜这些都在战争年代遗失和销毁。1925 ~ 1927年曾熙还任衡阳船山文科大学校长。他采取不拘一格的教育方针,成绩优秀者破格录取并可以越级就读。在学制方面,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如创办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时他就参照日本的新学制开办了一些旧式教育中没有的学科,包括史地、博物、理化等科系,而且还聘请日本人教授专科。在规范学校管理方面,曾熙通过研究和分析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为南路师范学堂制订了一套学校管理的方法,对编制、校产、经济、教具、成绩考核和校规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湖南南路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岳云中学,衡阳城西西湖馆开设的师范速成科就是后来道南中学的前身。在对待教育对象方面,他思想开明、与时俱进,平等对待女孩子。以上这些不仅促进了衡阳后来的学术思潮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后来厘定学制和学校管理都有著深远的影响。
曾熙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学以致用、求真务实。他常常对学生讲:“学问之道以自得为真,宜作切实功夫,不可光影玩弄。”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最好能通过自学加之深刻体会,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算真正做学问;要求真务实,就要心沉静气,耐得住寂寞,下苦功夫,不能粗制滥造,浮光掠影,否则就没实效。
曾熙作为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他重视专门的学科教育,着重培养一技之长的实用性人才。后来在好友李清瑞的影响下,尤其体现在艺术方面,他特别注重书法和美术的专科教育。曾熙晚年在衡阳创办的衡阳书画社,主张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一时间门人甚多,有些学员后来还小有成就,如马宗霍、朱大可、马企周等。在学习方面提倡经世致用,他要求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这些都对后来的衡阳书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曾熙的书学思想还是教育理念都走在了时代前列,他为衡阳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艺人才,教育工作成绩斐然,理应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位,应作为衡阳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如今,我们更要加大力度收集和挖掘这方面的史实资料,以此来作为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形象。时至今日,他的书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还是不断地启迪我们后来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历经2000年的尘与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衡阳独特的城市个性与内涵。尤其在城市化建设大潮中,在“千城一面”越来越普遍的今天,这份“衡阳味道”就显得更加珍贵。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1):4-5.
[2] 唐去非,匡玲.曾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J].理论观察,2014(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