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4-05 17:14戴超鲁抗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电子信息

戴超 鲁抗

摘要:本文以重慶市为对象,研究承接电子信息转移优势要素,总结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承接产业改进建议,最终形成产品化咨询成果,为各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随着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的热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复合增长率达17.8%,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5726.56亿元,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以笔记本电脑、智能终端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4075.56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产值达1651亿元。

(一)笔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自2008年惠普落户重庆,重庆笔电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迅速壮大,到“十二五”末已形成5家品牌企业、6家代工企业、86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5+6+860”的垂直产业体系。进入“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注重笔电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着眼轻薄、灵巧、触屏等个性化产品,加快笔电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以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二)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态势凸显

重庆市紧抓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智能终端产业转移。2010年1月,科技部正式确认南岸区为“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拉开了重庆手机快速发展的序幕,目前手机整机、配套企业达百家以上,产量从2011年的592.48万台增加到2015年的1.65亿台,五年的时间增长近25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10%,“重庆造”手机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更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初显

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包括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平台运营服务、软件开发等多领域,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近300家,规模以上物联网企业达70余家。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业产值占比达80%,系统集成占比15%,软件开发和平台运营占比约为5%,形成了以南岸区“物联网示范基地”为核心区,两江新区为物联网软件开发拓展区,高新区为物联网产品市场拓展区,经开区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拓展区的“1个核心区,3个拓展区”的产业布局。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高点起步多点发力

重庆市积极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开通国家骨干直联点,互联网网间互通能力达1030G,出口带宽达3600G,连接城市达17个,同时引入联通、浪潮、腾讯、斐讯等国内外骨干企业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步形成10万台服务器集聚规模。在产业集聚方面,形成了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重庆仙桃(国际)数据谷和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集聚发展态势。在示范应用方面,通过购买云服务的模式向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集中,加快全市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打造信息惠民应用平台、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等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二、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转移优势要素分析

(一)交通区位便利

重庆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腹地,建成寸滩港和果园港、团结村铁路中心站、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三个国家级交通枢纽,并配备寸滩保税区、两路空港保税区和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园区等三大保税区,成立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形成了水铁空“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平台,公路、铁路、水路等丰富的交通运输方式,为承运大规模电子信息产品提供了交通条件,适合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同时建成的“渝新欧”铁路,线路横贯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亚欧六国,途经二十余个国际大都市,为重庆电子信息产品远销亚欧市场建立了快捷便利的运输通道。

(二)政策环境优越

重庆市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信息产业列为全市先导产业,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相继出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发布了功能规划、产业和财政政策、考核评价等70多项配套措施,使不同区域“各优其优”。

(三)生产要素成本低

重庆市积极推进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添新动力。2015年,全市综合地价约为东部地区综合地价(8165元/平方米)的50%;住宅均价4165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工业用地价格574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2。据统计,重庆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为东部地区的60%,比东部沿海地区低30-40%;企业生产和生活成本约为东部的60-70%,在重庆投资的净资产平均回报率高达12%。

(四)科研创新步伐快

重庆市集聚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科研创新基础显著增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集团第24、26、44研究所等为代表的51家市属以上独立科研院所,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解放军通信学院等为代表的63所普通高等学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高科技人才、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咨询和指导。

重庆市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全国,2015年GDP增速为10.9%,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405亿元,实现利润1394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3倍和1.7倍。作为重庆重点培育的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产值占比高达80%。全市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模式

(一)以政策为牵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重庆自起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来,依托投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发挥间接调控,保障了全市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在市场准入、税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人才培育、支持技术研发和攻关、房屋出租、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撬动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园区实体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制定政策并投入启动资金后,由政府为主导成立股份制公司进行融资,投资建设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着眼未来,重庆应将产业政策引导方向从扶持规模发展调整为合理引导竞争与促进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杠杆推进信息化应用示范,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内需。

(二)以创新为突破,建设产业生态体系

重庆在打造笔电产业时,注重内陆加工贸易组织模式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梯度推移式集聚模式的束缚,通过打造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整机组装、物流销售、贸易结算“五位一体”的内陆加工贸易基地,将加工贸易价值链的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实现加工贸易从传统的“多头在外、大进大出”到“多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转变,两年内即使笔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至80%,降低了产业基地内部交易成本,带动了基地生产规模效应迅速扩大,克服了产业自然集聚规律对内陆地区的区位限制。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互动的创新模式,为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等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

(三)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物流通道迂回导致成本效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关键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正确指引下,重庆市着力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要件。同时,“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占目前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左右,其货值占所有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中欧班列货值总量的85%。现代物流体系和外贸开放平台的成功打造,使重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2015年重庆出口机电产品2596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76%,其中手持(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平板电脑出口增长迅猛,分别增长2.9倍、2倍和0.5倍。

四、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及启示

(一)确保政策优惠,强调政策稳定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落实,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重庆市关于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落实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化“项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代理制”、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联系责任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承接思路,创新承接模式

创新承接电子信息产业模式,通过“垂直整合、立体打造产业高端集群”的模式,牢牢锁定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具有风向标价值的行业巨头,吸引相关的配套企业,打造一条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创新收益分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收益共享,及时推广成功模式和做法。

(三)突出产业承接重点,主动承接潜力产业

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有重点、有目标地承接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企业,着力承接一批从事新兴领域研发、制造、运营的骨干企业,坚持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同步发展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产业,构建从产品制造商到上游硬件设备提供商再到销售渠道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四)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和全市企业减负系列政策,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五低”发展环境。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新机制、积极推动重庆“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发展,以“内联+外接”方式,推进“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通关模式。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产业、创新、人才、进出口等市级专项资金向电子信息企业倾斜支持力度,逐步从“补企业、补项目、补建设”向“补人才、补环境、补平台”转变,让政府支持惠及更多企业。

(五)培育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以园区为载体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创新“共建、共管、共营”的园区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行政代管、园区共建等方式,实现产业跨区域整合和协作配套。积极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联系合作,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面向东盟市场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以“主导产业+重点区域+优势企业”为引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终端等优势行业,突出“两个考虑”,对本地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补强提升,对现有缺失产业进行开拓补充,明确发展重点,实现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缺失产业积极补强。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重大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

作者简介:戴 超(1985-),男,博士,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公共政策研究。

鲁 抗(1989-),女,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決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cstc2016jccxBX0007)。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