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长城》无疑是一部好莱坞大片模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鸿篇巨制。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在其跨文化传播的外衣之下,笔者旨在用麦茨电影符号学理论分析其符码释义及想象与隐喻特征。
【关键词】跨文化;电影符号学;麦茨;符码象征;想象与隐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79-01
《长城》延续了好莱坞大片一贯的“以打怪兽为发端,以个人英雄式的终极胜利为终端”的叙事模式。而不论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还是文化象征式的物象符码,无不带有中国文化烙印。
一、影片叙事符号初探
(一)色彩符码渲染。《长城》延续了张艺谋一贯的电影美学风格,采用了大色块的渲染铺陈。色彩符码的运用,加深了影片的张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影片主题的传达。影片的主色调为白、黄两色,黄色多出现于对长城的刻画和大场面的铺陈之中,营造出了一种雄浑悲壮之感;白色块出现在情节中每一处悲壮赴死之处,在包含中国元素的同时,都烘托出了悲壮苍凉的氛围,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二)物象符码隐喻。影片中饕餮是贪婪的物象符码代表,根据麦茨电影符号学《想象的能指》,这一贪婪特性的隐喻包括想象的能指与想象的所指两方面。贪婪不只指怪兽饕餮食人饮血、杀人如麻的贪婪表象,亦指君王贪婪,世道黑暗,人性贪婪,索求无度而物极必反。此外,饕餮也是电影语言元符号的代表,代表一切贪婪本质的象征符号。
女将军与闯入者无疑是好莱坞式的英雄符号,具有好莱坞叙事的典型性,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其他角色则都是实现主人公人生意义表达上的殉葬者。
(三)音乐符码传情。“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表意语言,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和增强画面感染力。”[1]影片中最值得称道的音乐便是《出塞》,各军将士立于长城之上,皆素衣相送,列队排开祭奠阵亡战士。千万盏孔明灯御风而行,映满整个夜空,鼓声和着歌声,给人以无限苍凉之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动容。
二、影片文化符号解析
(一)中国文化的传承。影片中的怪兽饕餮源于中国古代神话里贪吃、贪婪的怪兽。防御饕餮的一系列战车、弓箭,以及轴轮都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发明。而火球、盾牌、派兵布阵也颇为气势恢宏。电影场景设定在南宋都城汴梁,当时重文轻武、国力衰微的历史背景也在影片中有所展现。这些都是对传统东方元素的继承。
(二)中国文化中的“战士”精神。影片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伟大情怀,而这种信任的来源正是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所在。也正是这种东方文化的传统信仰改变了闯入者的人生观,使得他为信仰而战。影片虽呈现出浓重的好莱坞式的大片样态,但其真正的内核是东方的家国责任,是每一位战士保家卫国的普遍精神信仰。
三、影片隐喻与想象的参照符号
(一)信仰的解构与重建。影片中的信仰不是单纯的个人信仰,还包括整个民族的信仰。无影禁军里的每个将士都是饱含爱国深情的真正勇士,他们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无坚不摧。
影片是一个信仰重新建构的过程,笔者认为影片中能够制止饕餮的磁石即为信仰的隐喻符号。在一个信仰普遍缺失的时代,人们的信仰逐渐解构,为金钱利益等操控,磁石的找回与正确使用过程是信仰的找回与建构过程,而只有心中的信仰和信任才能使代表着贪婪和欲望的暴虐饕餮停止进攻,进入睡眠模式。
磁石象征着心中的坚守和信念,是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家国情怀,是一代代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义凌然。世间所有的险恶与暴虐都会惧怕精神的信仰,所以影片以个人英雄式的终极信仰击败了成千上万的凶猛异兽。
(二)“道”的象征符號。影片的主题信仰与信任,归根到底是中国文化的引申意味“道”,天地自然是道,民族大义是道,精神信仰亦是道。起源于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哲学,是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讲求道法自然。而影片中由于统治阶级无道,天地愤,而突降异兽开始就颇具有道家哲学意味,再到后来对信仰的找寻以及影片结尾主人公找到信仰之后的自由出走都带有“道家”文化意味。
(三)“儒”的象征符号。影片无处不在的儒家文化隐喻:战士的保家卫国精神、无影禁军的“家国天下”、将军的大义赴死,包括鹿晗饰演的小士兵的舍身取义,都是儒家文化的体现。《长城》虽披着西方大片惯用的叙事结构外衣,但整个精神内核还是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文化里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文化、家国大义、个人信仰。
参考文献:
[1]潘龙华.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10).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4.
[3]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 瑞(199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15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