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珏
摘要:3D技术在平面媒体的应用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它的诞生有赖于3D技术的日臻完善和传统媒体人创新意识的驱使。自2010年3月9日首份3D报刊《最后一点钟报》在比利时诞生以来,世界各地多家报社纷纷效仿发行3D报刊。3D报刊的新形式和高销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但是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它也受到技术、成本、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限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报社需要充分发挥3D技术特长,避开3D技术限制,利用稀缺资源优势,通过3D技术的创新带动报刊内容的创新,从而为3D报刊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3D;报刊;纸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28
13D报纸的诞生和发行
1.13D报刊诞生背景
3D报纸是3D技术在平面媒体的应用,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它的诞生有赖于3D技术的日臻完善和传统媒体人创新意识的驱使。所谓3D(3 dimensions),是针对传统2D即二维平面成像显像技术的升级版,是利用偏光技术原理等特殊的影像处理手段和人眼在影像还原时的视觉错觉而产生的三维成像显像技术。3D技术凭借英国科学家温特斯顿在1839年发明的一种立体眼镜,在电影、图画等娱乐和影像艺术领域最先开始得到应用。1922年,世界上的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在美国诞生。2009年底3D大片《阿凡达》席卷全球,接下来,一部又一部的3D影片仍马不停蹄的制作与上映着。3D势头越来越高,为3D报刊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1.23D报刊发行情况一览
随着3D电影的全球热映,3D似乎是一个新的掘金点,同样作为媒体的报纸也不甘落后。2010年3月9日,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La Derniere Heure)在其世界版采用3D版面,并以特刊形式发行。“我们看到了3D电影、电视,玩到了3D游戏,所以我们想做这个尝试,让大家看到3D的报纸。”该报负责人勒克莱尔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把整份报纸“3D化”。
38天之后,3D报纸从欧洲传入中国。2010年4月16日,湖北《十堰晚报》推出了中国首份3D报纸。截止到2010年9月底,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国内就有20余份3D报纸杂志纷纷登场,有《齐鲁晚报》梦世博、《南方都市报》原味·广州、《每日商报》、《都市商报》、《太原晚报》、《厦门日报》、《时尚芭莎》杂志等。国内报纸不断加快3D的进程,试图寻找出传统报业一条突围之路。
继《十堰晚报》4月16日推出中国首份3D报纸后,11月9日第四屆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十堰日报社又推出了武术节中英文双语3D报纸,受到了国内外参赛队员的追捧。2011年4月30日,洛阳牡丹节期间,洛阳特别推出了国内首份4D报纸特刊,让人们在读报的时候“活”色“生”香赏牡丹。而4D报纸一经面世,历史上的“洛阳纸贵”再现。
1.33D报刊获得良好市场反响
国内外纸媒在3D报刊上的纷纷尝试是其良好市场反响的一个证明。最先试水3D报纸的《最后一点钟报》,其日均发行量不足10万份,而3D版本报纸则将发行量提高了25%,达到了11.5万份,同时广告收入增加了4倍。
在国内,大家对3D报刊的关注也首先反映在销量上。《十堰晚报》3D版发行量突增3万份。《齐鲁晚报》在世博会开幕第一天推出的梦世博号外,首印5万份后又加印了2万份。其他媒体的情况也是如此,《扬子晚报》的3D报纸《好望角风暴》,刚刚上市就被一抢而空;《城市晚报》2010南非世界杯专号3D版首印10万份后也加印了5万份。
在发行量剧增之外,3D版报刊对媒体自身形象的宣传和提升则更令人兴奋。16日发行的中国首份3D报纸《十堰晚报》,引起海内外十余家华文媒体的关注。《每日商报》3D版的推出,不仅吸引了知名媒体的报道,还作为杭州报业集团献礼世博会“杭州日”的特别策划,于6月3日当天在杭州前往上海的动车候车室、上海62个世博咨询点以及浦东、虹桥机场免费发放。
23D报纸制作原理
就目前出版的3D报刊而言,3D技术在纸媒上的应用全部集中在对图片的立体化处理,文字部分仍然保持2D形式。
2.1图片制作技术
3D图片的制作技术基本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利用专业软件,把普通平面2D图片做分离处理,产生两张红蓝两张不同角度效果的图片,经过不完全套印,最终才能合成一张具有3D效果的“模糊图片”;另外一种是使用专门的器材,利用专门的3D摄影器材直接拍摄3D图片。显然前者所需的工序更繁琐——这意味着对新闻实效性的影响,而后者对设备的要求则更高——这意味着制作成本的加大。
2.2立体成像原理
人两眼之间有大约5-6厘米左右的距离,使得两只眼睛在看东西时会有微小的差距,即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相同事物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却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而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更多一点——因而产生了两个像,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就有了立体感。3D图片的制作正是利用了这“两个像”的原理。读者在阅读3D报刊时,需佩戴特制的红蓝塑料镜片眼镜,配合经过红蓝分离和不完全套印处理的图片,使左右眼所看到的景象分离,也产生两个像,从而使大脑产生立体感。
33D报刊未来发展方向
3.13D报刊的持续发展引发争议
3D报刊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受到广泛热捧的同时也遭到了业内外严重的质疑。3D报刊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对平面媒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对于3D这项新鲜事物,一旦受众的好奇和新鲜感退去,众纸媒纷纷炒作让它出现审美疲态,3D也将失去自己的未来。如何使3D报刊获得长远发展是各报社目前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3.2形式带动内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3D报刊2010在国内产生已6年多时间,形式创新带动内容创新正是3D报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综合3D报刊特性和市场需求,3D可为楼宇、汽车、奢侈品广告,旅游宣传推广,大型活动专题,名画赏析栏目等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铺就报纸3D化的一条道路。
3.2.13D报刊与楼宇、汽车、奢侈品广告双赢
广告收入是大部分报社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汽车、奢侈高档商品等广告是报纸广告的大户,要求也更为苛刻,单纯的简单文字和图片无法使读者对产品有深入、详细的了解,广告主期望报纸上的广告能够全方位地、直观地展示产品,传递更准确的信息——3D技术在报纸上的运用为解决这一供求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读者有了3D广告,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样板房,就能看到逼真的楼盘;除了房地产,汽车和奢侈品等商品涉足3D报刊广告的前景也被广泛看好。
3.2.23D报刊助推城市旅游宣传推广
利用3D报刊进行城市旅游宣传推广也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南方都市报》原味·广州3D特刊、《都市周报》 杭州腔调3D特刊、《太原晚报》葱茏绿色·造就太原美景3D特刊、《厦门日报》3D影像特刊等报刊均采用3D图像的形式对所在城市的美景、风貌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探寻城市精神,受到读者的追捧。
3.2.33D報刊走文化、收藏、精装路线
除上述应用之外,在报纸副刊开辟3D版名画赏析专栏,不定期的推出世界名画3D版,辅以文字介绍和赏析,可有效提高报刊文化内涵,提升纸媒视觉表现力。
由于3D报刊需采用精美铜版纸印刷,为其成就精装路线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例如《齐鲁晚报》梦世博特刊,报社在出版3D报刊时可考虑赋予3D报刊附加价值功能,将报刊打造成一份充满文化气息和时代特点的艺术品,充分发挥其收藏价值。
4结语
就目前来讲,3D报刊吸引了国内外纸媒纷纷尝试、赚足了读者眼球、创造了良好的销量和较好的市场反响,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否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于今后3D报刊能否找准内容定位,以形式的创新有效服务于内容的创新,从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高峰.为3D报纸把脉[J].青年记者,2010,(7).
[2]张靓.比利时推出全球首份3D报纸[N].法制晚报,20100316.
[3]罗毅.十堰开启3D报纸元年[N].十堰日报,20101109.
[4]崔岩新.洛阳推出国内首份4D报纸特刊[EB/OL].http://news.sina.com.cn/m/2011-05-01/145122390199.shtml.
[5]刘旭阳,唐逸如.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欧洲第一张3D报纸[N].外滩画报,20100415.
[6]周敏.3D报纸会昙花一现吗[J].新闻与写作,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