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017-04-05 09:10于伏元刘新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问题策略

于伏元 刘新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取“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做解题,以期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解题能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39-01

初中数学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身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很多教师与学生都认为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实际上,题不在多,而在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习题,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层层挖掘。不断引导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层层挖掘,了解问题的内容是什么,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考问题的逻辑,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挖掘哪些条件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探讨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如何计算图形周长》这一章节时,有这样一道题:正方体的周长为12,求边长是多少?用该边长作为圆的半径,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学习了关于周长的概念后,会了解到周长是指图形各个边长的总和。教师可从这个概念人手,层层递进,引申出更多内容。学生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后,继续思考其他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各个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等内容。另外,对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发现隐藏的未知条件,从而通过一步一步解决小问题,实现对大问题的解答,防止有漏掉或疏忽的地方,提高解题效率。

二、将旧问题的结束变成新问题的开始

在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教师可将这个问题的结束转变成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再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研究。这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将旧问题的结束变成新问题的开始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这一章节中,有这样一道题: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如何证明该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中有“同位角相等,兩条直线平行”。我们从该题的突破点——同位角出发,思考与同位角相关的角有哪些,另外一些角相等是否也能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经过交流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这种将旧问题的结束转化成新问题的开始,可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定理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很多数学理论知识都建立在不断推导与实验中,我们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而应学会思考和推理。

三、解题方法多样化。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还要强调解题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并比较各种解题方法,找到最佳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为考试节省时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x2+y2=1,那么当x=1时,y=?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直接计算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由题可知,该方程式是半径为1的圆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画出该方程式对应的图形,从而由图可知答案。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好。多开展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问题进行层层挖掘,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将旧问题的结束变成新问题的开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多开展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强调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解题能力。

(特约编辑 舒文)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