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导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2017-04-05 08:58彭聪聪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导学情境数学

彭聪聪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离不开问题导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设计情境式问题、递进式問题、复习式问题和探究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用问题导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29-01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设计情境式问题。情境式问题是一种借助语言的意义、形象、感情色彩,激发学生情感与求知欲的活动,它对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魅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情境式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保证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富有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情境式问题:“小明家中有两根钢管,一根为20厘米,另一根为40厘米。小明想用这两根钢管制作一个三脚架,而商店内有四种长度的钢管,分别为30厘米、45厘米、10厘米和25厘米。小明怎样选择才能够完成一个三脚架呢?”这个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宜,具有层次性。若教师一开始就抛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常回答不出来,这样会打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设计递进式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先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引入新课。故事如下: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在宽广的草原上前行。老牛说:“好累呀!”小马回答道:“你就比我多驮了2个而已,有这么累吗?”老牛气愤地说:“把你背上的1个包裹拿下来,我的就是你的2倍了!”小马惊讶并质疑道:“真的?”此时,教师提问:“大家能够通过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来为小马解决问题吗?”为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递进式问题:(1)你所列的方程包含几个未知数?未知数项的次数是多少?(2)若设两个未知数x(老牛的包裹)和y(小马的包裹),应如何建立等量关系式呢?(3)对比上述两个方程组,它们有何异同?(4)大家能否为包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起一个新名字呢?通过分析上述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学生逐步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三、设计复习式问题。实现知识自然过渡

复习式问题指的是以复习旧知识为主,并且是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下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扫除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障碍。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性,大部分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上进行拓展与延伸的。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促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之前,教师可先向学生发问:“大家回忆一下,指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是什么?”“反函数的概念是什么?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是什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动手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对数函数奠定基础。

四、设计探究式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探究式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究,在讨论中解决疑问。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测量、画图、制作模型等活动,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并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分析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三边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ABC,然后提问: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图形,大胆猜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画出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然后对正方形进行拼接。学生经过动手探究,并进行小组讨论,一致认为边长为a的正方形和边长为6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边长为c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得出结论:a2+b2=c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精心筛选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责任编辑 钟伟芳)

猜你喜欢
导学情境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