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7-04-05 21:43江海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武亦姝诗词

江海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音乐人高晓松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

……

电话,短信,微信……鸡年春节假期,笔者先后与十多个文友联系祝贺新年,进而问及“近来都关注些什么”?始料未及的是,得到的答复几乎众口一词: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刷屏朋友圈的《中国诗词大会》,究竟有何等魅力,竟把我这些惜时如金、口味刁钻的文友们吸引到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将信将疑的我,也不由得对文友们推崇的《中国诗词大会2》产生了兴趣,隔三差五地看了几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选手机敏的答题,评委精到的点评,主持人知性的掌控,现场精彩的对决,观众如潮的好评……像一块块磁石凝聚成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了我,迫使我放下手头“码字”的活儿,静静端坐在电视机前,感受这诗词的狂欢。

事后得知,《中国诗词大会2》和《见字如面》成为春节假期刷爆朋友圈、微博圈甚至很多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连续近半月,这两档文化节目持续领跑收视率榜单,《中国诗词大会2》的收官战更以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的绝对优势,拿下收视榜首。在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各类“小鲜肉”、“小花”赚足眼球的当下,看似“高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缘何能像一股清流激发出超高人气?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达人是何路“神仙”,演绎了怎样的荧屏传奇?

“女神男范”赛场争奇斗艳

从董卿、殷怡航、武亦姝、陈更、白茹云到王轶隆……《中国诗词大会》一、二季这款综艺节目告诉我们女神男范该有的模样!

首先吸引眼球、折服观众的,是让很多人刮目相看的董卿。

面对场内的资深评委和100位诗词达人,想装“诗文”,是绝对过不了关的,除非有真才实学,观众才会说——“满腹诗词才学的董卿才是最美董卿!”

这里只采撷董卿几个精彩的瞬间——

第二季第八场中,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他说,父亲一直保持着阅读盲文书的习惯,还用口读的方式教自己诗歌。结果董卿当场恰到好处地念出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诗:“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更令观众叹服的,不是“腹有诗书”,而是董卿在节目中的“气自华”。

有一场的结尾,面对攻擂者的遗憾离场,董卿为攻擂者诵读了一句陆游的诗作为结束语:“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以示鼓励。

“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把花瓣撒落到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像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当叶赛宁的《我记得》通过董卿的锦心玉口,悠悠地送给做父亲的参赛选手时,观众在咀嚼诗句的过程中,似乎忘记了节目本身,而只沉浸在节目营造的诗意氛围中。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真情流露的瞬间。替补选手王轶隆为母尽孝,董卿控制不住流了眼泪。比起过往央视节目中永远气质端庄优雅如兰的董卿,这样的董卿,无疑更像众人心仪的女神模样。

南开大学研究生王轶隆,因母患疾,放弃了在天津工作的机会,他因前一位选手缺席,才有幸补位,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抱憾离场之际,主持人董卿动情地告知其母再次生病住院的消息,此时,王轶隆眼眶红了。尽管父母一再嘱托隐瞒事实,节目组还是选择尊重了选手的知情权。

中国好男儿王轶隆要暂时离开节目了,嘉宾老师祝愿他“有赤子之心的人,一定会有‘明月来相照”。

这一刻,打动观众的,不是节目的胜负,而是节目背后隐藏着的中国人的诗心。

很多人说,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要背诵诗词呢?后来才明白,诗词,是中国人深藏在血脉中的密码,它对中国人身心的浸染是“润物细无声”的,当王轶隆离场之时,真正令人动容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里,潜藏着的诗歌对中国人品性的塑造。

曾多次与陈更同台比拼的河北大学国学教育中心导师、保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新博士这样评价她:“通过几次亲身比拼,感觉到陈更诗词及国学知识储备量非常充足,并且具有理科生特有的逻辑思维,场上引用诗词名句灵活机智,恰切地表达诗词意境内涵。她台风镇定,落落大方。”

干练的麻花辫、清新的民国学生装是陈更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尤其是第二季,她在“守擂”环节与复旦附中武亦姝的激烈比拼,更是圈粉无数,成为观眾口中“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人才济济的北大校园里,2013年陈更保送至此。像是一滴水落入了未名湖,她从不奢求自己能在湖心激起一朵深深的涟漪,“从进入燕园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了要不断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同时不失为自己。”她是无数优秀的燕园学子之一,同样也被别人的优秀感染着。

大学期间,她躬耕书田,虽曾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诗词王中王》等诸多诗词节目中表现出色,但面对记者的采访,陈更还是谦虚地说自己的专业是机器人,“玩儿”诗词自己还是外行。

“国家奖学金”、“菲尼克斯奖学金”,北京大学“忠孝振兴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她获得了太多让人羡慕的奖项。担任学生干部的她曾多次荣获表彰。揭开“诗词女神”的神秘面纱,她的“学霸光环”依旧光彩。“成绩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光鲜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挑灯夜读”。

在节目中被观众封女神的,还有复旦附中才女武亦姝。

她在节目中最打动观众的,与其说是令人吃惊的诗词积淀,不如说是答题中的气定神闲间,流露出的当代才女的样子。

但最动人的,是白茹云。除了她身患癌症坚持习诗带给人深深的感动外,她在现场的表现也起范儿——全程非常淡定,一笔一划地写答案。答对了全部的9道题目,拿下了285分的高分,观众都“嗨”翻了,她也只是微微一笑。

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美女姜闻页,白茹云还是笑嘻嘻的模样。离场的时候,现场的观众一致鼓掌为她喝彩!什么是女神?就像董卿评价白茹云的——这是大美!

女神,并不都是网红的模样,即使在一个把以貌取人当成真理、将一个人的样貌说成是她灵魂的样子的看脸时代里,一个其貌不扬,但面对生活最大的残酷,依然努力“活出诗意”的女人,这才是真正的女神!

董卿,是女神;武亦姝,是女神;王轶隆,是男范……是这么一款其貌不扬的综艺,告诉了我们女神男范真正该有的样子!

再有,《中国诗词大会2》,是一款完全没有综艺感的综艺。

规则很简单。舞臺和节目设置,是真正的“极简主义”。没有多余的灯光、道具及华丽的字幕,当然,也没有什么人气流量、“鲜肉”加盟,总之,就是一副非常不可能红的样子。

一人,一诗,以文会友,如此而已!

唯一比较特别的,是选手们身着的汉服等带着文艺范儿的服饰,比如前面提到很多人喜欢的北大女博士陈更,穿的是民国女学生的袄裙。

配乐,也是古风,一点现代摇滚都没有,就是让你舒舒服服地听一群人背古诗。

嗨!这有什么好看的呢?在以前,你跟别人在网上玩“飞花令”,是绝对会被人嘲笑的。甚至在这档节目之前,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飞花令”。

“飞花令”,就是两个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同一个关键字的诗词,直到对方背不出了,就算你赢。武亦姝把观众背服,靠的就是“飞花令”。

和陈思婷对决的那场尤其精彩。关键字是“月”。第二次背到“明月几时有”被董卿提醒:“说过了”。结果她没有任何停顿和情绪波动,马上另说了一句《诗经·七月》里的,还一口气带了四个“月”!

中国古诗词之美,意在言外!

今天,几乎所有综艺节目,都在谈论一个词——综艺感,都在追求一样东西——流量明星。似乎只要够恶搞够傻乐,明星够多,噱头够足,这款综艺才能成为爆款!

对不起,《中国诗词大会2》这些通通都没有,它没有你们要的综艺感,没有你们要的流量明星,节目组也没有费尽心思制造奇葩,创造话题,可它还是红了。

意外吗?一点都不意外!看《中国诗词大会2》,你才会明白,原来真正的中国人,其实是这样的!

“飞花令”中最强势的选手,是张淼淼,背诗,的确很厉害,打断别的选手,更厉害!

第三期“飞花令”打断王婷婷:“我说过了。”眼神被电视镜头放大,相当嚣张。另一场对决中,她再次打断背诗重复的对手姜闻页。结果,姜闻页用一句诗来轻轻告别:“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胜负,已分!

对待这样的赢家和输家,大家是怎样的呢?郦波老师也是特耿直,当着张淼淼的面对姜闻页说:“诗者志也,诗者心也,你是真正的赢家。”之后郦波又发微博夸姜闻页,说:“我们的善良,也有锋芒。”真是太棒太酷了!

结果,张淼淼在微博上,就被网民群嘲了。

再回看人气选手陈更是怎么面对胜败的——被武亦姝击败后,陈更说了这么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结果,掌声一片!这,才是正确的胜败观。

在一个成功学流行,习惯了以胜败论赢家的社会里,观众突然在一档诗歌综艺里,学会了以修养论胜负。这,是中国人真正的样子!

因为古代诗歌里,浸润着一个中国。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粗鄙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粗鄙时代里,我们的热门综艺,成为傻乐的代名词,似乎不如此,就不够综艺感,不可能创造爆款,注定被市场淘汰,而被市场淘汰,就是被时代淘汰。可是《中国诗词大会2》成为爆款,恰恰是对这种综艺观的反证,也是观众对这个粗鄙时代的反抗。

像白茹云这样被我们称为“农民”的人,在社会中,几乎都是因为平凡被忽视的存在,而诗歌在这个年代,也仿佛已经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东西了。可当白茹云用诗歌带来我们平凡的诗意,就把一个人们逐渐陌生的传统诗意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谁说,诗歌不流行了?谁说,只有粗鄙装傻的综艺,才能赢得观众?对不起,你们真的小看了中国人!

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却收视火爆的爆款综艺中,《中国诗词大会2》的走红,不仅是告诉我们,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质量低劣的娱乐;更告诉我们,即使在一个粗鄙时代里,中国人的心里,依然有诗。

所以,这款贡献了董卿、武亦姝、白茹云、王轶隆等多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牌女神男范的清流综艺,红得一点也不意外!这,才是中国人一直在等的综艺。而把《中国诗词大会2》捧成爆款的背诗群众,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样子!

《中国诗词大会2》成为爆款本身,就是时代的诗!

她“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如前所述,比收视率更火的,是女神——很少有一个综艺,不靠炒作也能捧红这么多人气的女神。这就有16岁的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尽管上节提及她,但笔者还是不厌其烦地展开她的精彩对决——

2月7日晚9点30分,《中国诗词大会2》经历了最后鏖战,在比赛中走红的国民美少女武亦姝以实力夺冠。一个半小时的比赛,看得人心惊肉跳,而武亦姝也奉献了丰富的“表情包”。比赛结束,“复旦附中16岁的武亦姝”迅速成为微博热搜榜的第十名。

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诗词储备丰富,反应机敏快捷,这位婷婷少女的从容淡定,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

让我们来回放一位记者朋友记录她比赛的精彩片段吧。

第一关:“飞上枝头变凤凰”。

个人追逐赛环节,依次上场的四个选手张淼淼、武亦姝、李宜幸、陈更,清一色的女生。之前圈粉无数的武亦姝第二个上场,答对九道题得317分,也刷新了比赛最高分。其中“落叶满长安”一题几乎击败了百人团所有选手,因为很多人都误以为答案是“长安一片月”。

另一个夺冠热门陈更也一路过关,把场上分数追到306分,基本上只要再答对一题,就能淘汰武亦姝。谁也没想到,陈更却经历了突然“死亡”。让她抱憾的题目是:“飞上枝头变凤凰”是形容谁的诗句?A.苏小小,B.李师师,C.陈圆圆。

陈更选了“苏小小”,但正确答案是“陈圆圆”。“飞上枝头变凤凰”是大家常用的句子,但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它出处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一诗。“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诗人形容陈圆圆地位突然升高,从风尘女子变为正品夫人。陈更因出错而遗憾出局。

第二关:背熟《将进酒》,不愁“飞花令”。

“飞花令”环节,武亦姝和百人团里本场得分最高的选手、来自石家庄的大学老师王子龙狭路相逢,两人以“酒”为关键词PK诗句。

说到酒的诗句,就离不开爱喝酒的诗仙李白。几个回合下来,武亦姝报出李白名篇《将进酒》中的一连串句子,每句都有酒字,“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以磅礴气势碾压对手。而王小龙坚持了一轮,但紧接着说出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武亦姝已经说过,而临时慌了手脚,喊了声“不好,要坏事儿”,果然就卡在那里,在数秒声中告负。

“飞花令”中,武亦姝一气答完《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后的嫣然一笑,不仅把对手说懵了,更令评委露出惊喜之色。这一笑,被网友评价为“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第三关:答不出“杏花春雨江南”,擂主败下阵来。

武亦姝和擂主彭敏对决,气氛十分紧张。而彭敏在关键时刻两次误判抢答,两次送分给武亦姝。其中一题的谜底是名句“杏花春雨江南”,彭敏因过于紧张而答不出。这时,武亦姝最后以5比3的比分毫无悬念地获胜。“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蒙曼评點:这句诗已经化用在我们生活里了,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把它当诗句来看待。

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2》一举夺冠,凭借的是不俗的实力和沉稳的心态,她在赛场上的从容自信令人为之倾倒。比如抢答时表现勇猛,用她的话说:“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再比如,让她一战成名的那次“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字,武亦姝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飞花令”有时间限制,非常考验参与者的诗词积累和心态,好几位选手都是在被提醒重复之后,一时紧张无以对答才落败的。而武亦姝不仅没慌,还微笑着迅速脱口而出包含四个“月”字的名句。

一名“00后”高中生缘何拥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武亦姝告知,她从六年级开始与诗词正式结缘,“广泛阅读,读到喜欢的诗词就反复读、反复背”。天赋固然需要,但后天的勤学才是其成功的秘诀。而这些旷日持久、一点一滴的浸润和积累,成就了她如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

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个颜值经济时代,美的标准是肤白眼大、锥子脸。陈更、武亦姝、张淼淼,这些年轻姑娘娉婷站立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还有一种跟颜值无关的美,叫气质。“有二八女子武亦姝者,姓武尚文,以美目顾盼为长矛,以从容淡定为弓矢,低眉迎高手……”古诗词涵养了她们的思想,提升了她们的气质和审美眼界。所以古诗词可以作为一个人的气质和学识担当。

有专家估算,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不过,她并不是纯粹靠死记硬背的“诗词复读机”,在节目中尽显对古诗词的喜爱。武亦姝的老师黄荣华说,“飞花令”里她背诵的诗词,几乎都是复旦附中《中华古诗文阅读》校本教材中的必背内容,“但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这是一个多次元的时代。有人迷恋游戏、动漫、黑科技,当然也有人痴迷于古诗词的世界,吸取和学习中国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找个古人当“男神”。纯粹是因为“喜欢”而背,武亦姝坦言,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情书里最高级别的浪漫和深情。当古诗词和沙画巧妙碰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更具象地体会到古诗词的精妙和深远意境。所以学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武亦姝奉陆游为“男神”,宿舍书架上只有一本书,就是陆游的《放翁词》。在诗句里,她能够感知陆游性情中可爱有趣的一面,觉得那是一种很特殊的温柔和深情,有时候也可以很明快、很清新。陆游一句“我与狸奴不出门”就能让她喜笑颜开,仿佛看到了那个天气不好就不出门,在家摸猫的陆游,赞叹“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又比如,陆游有句诗“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意思就是:“哦,你们不要花钱了,我写的比他们画的好!”她也爱苏轼,感觉读东坡词能让人有好心情,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不知不觉中,这种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挑战。

很多人惊讶于武亦姝的诗词储备量,但在她心里,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除了诗词以外,武亦姝也毫不掩饰对汉服、云锦、缂丝等蕴含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事物的喜爱。她会每年推出自己的汉服摄影合集。尽管没有学习过书法,但她仍写得一手好字。

2016年11月,武亦姝在老师推荐下报名《中国诗词大会2》上海赛区海选,通过央视面试,12月的两周在北京录制,一回上海就是期末考试,成绩照样出色,她文理均衡,还是化学课代表。在名校学霸群里读书,成绩排名和升名校压力肯定很大。教她语文的王希明老师翻出升入高一这一学期以来武亦姝“不务正业”的痕迹:有代表小组发言讲解《浮生六记》的照片,有书法作品,还有每周至少读一本的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与随笔写作。她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武亦姝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不少专家的赞许。参加过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对武亦姝的评价是“宠辱不惊”。而这种态度并不是因为特别胸有成竹,她这样说:“去年的冠军殷怡航是特别的气定神闲,武亦姝有点大勇若怯,她老觉得自己不行,她要赢了谁,她就会说:‘真的吗,真的是我吗?我觉得这个小孩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心,对什么都抱有一颗好奇心,对胜负看得没有那么重,没觉得自己很牛。”蒙曼在决赛现场还说:“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对武亦姝的比赛心态印象最为深刻,“她很单纯,对诗词是一门心思让自己开心的那种喜欢,题目答对了当然好,错了也没关系。最后夺冠,她并没因为当冠军而感到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如此稳重成熟的心态,在她这种年龄太少见了。”

诗词大会节目一播出,武亦姝手机开始响不停,有媒体要求采访的,还有想签她做模特的。喜欢清静的武亦姝干脆关了机。成为网红后,武亦姝和家人商量,婉拒了所有采访,她表示:“我觉得比赛结果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节假日里,武亦姝的朋友在网上发了几幅她随手写的便笺,其中一句是道家《清静经》中的名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女汉子”不经意成了大赛“黑马”

与武亦姝旗鼓相当的,是《中国诗词大会1》总冠军殷怡航。在她夺冠的日子里,全國各地的网络、微信圈都在被“殷怡航”这个名字连番刷屏。

有诗赞道——

扫眉才子殷怡航,

年芳十九挚学堂。

强手如林争桂冠,

一鸣惊人夺诗王!

2015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1》终于迎来最后一期总决赛。“让我们掌声欢迎第一位争霸者,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系的女汉子,殷怡航……”4月15日晚的黄金时间,伴随着主持人董卿的介绍,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落落大方地走上台前,向观众和评委拱手致意:“我说我是女汉子,是因为我看上去挺文静,其实挺闹腾的。上树能抓鸟,下河能捉鱼,曾经一天骑行82公里。”

在这场收官之战上,包括45岁的语文老师夏昆在内的5位高手,向擂主李子琳发起挑战,最后的总冠军被这位安徽六安市“霍山才女”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获得。

董卿说,殷怡航是在总共10次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四位实力悍将,又成功地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

且看殷怡航是如何修炼自己的,《六安新闻网》这样报道——

殷怡航说,因在大学选修了唐诗宋词,被老师推荐上了《中国诗词大会1》,没想过要拿总冠军,只想上去露个脸,做个“表情包”什么的,但她一不小心却拿了个全国第一。

殷怡航觉得,自己对古诗词的热爱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我老家在霍山县上土市镇的农村,父母都很爱古诗词,从小爸爸妈妈给我讲的睡前故事,大都是些成语典故和诗词歌赋。那时候,农村就像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画,在那种环境里,很容易让我脑海里闪过诸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些优美的诗词意境来。所以,从小我就对古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偏爱。”

殷怡航的父亲黄凯随母姓,在小怡航读小学三年级时调到城关,母亲何春晓在乡下工作。一直到殷怡航上高中前,她都随爸爸生活。大学文科出身的父亲,酷爱文学,也把自己钟情诗词的爱好传染给了宝贝女儿。

记者走进殷怡航的闺房,一片整洁清雅。书架上满满的除了古典诗词文学类的书籍,更多的是诸如《名侦探柯南》、《福尔摩斯探案集》和《最推理》等侦破、悬疑小说。“她从小就爱看书,喜欢古典诗词、武侠小说、侦探小说之类的。平时在家里,她经常缠着我们一起玩诗词接龙这些游戏,每次都是我输的次数多。”殷怡航的妈妈何春晓笑言。

除了家学深厚、环境宽松外,爱好自由广泛,也是殷怡航成功的秘诀。

从《中国诗词大会1》整个比赛过程来看,也许同其他选手相比,殷怡航在国学修养方面并不比别人胜出多少,但赛场上的她镇定自若,幽默从容,应对有度,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勇夺桂冠。“也许我是比赛型的选手,对手越强大,越能激发我的全部潜力。”

殷怡航从小刻苦好学,学习成绩很少让爸妈操心,父母对她的课余爱好既不强求,也不约束,任其放归自然,自由成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坚强独立、不怕困难、笑对挫折的独特个性。

“她的爱好非常多,网球、乒乓球、滑板、自行车啥都喜欢。我们夫妻俩喜欢骑行运动,女儿的成绩有了进步,作为奖励,一到周末或是放假,我们也让女儿和我们一道全副武装,出去骑行和露营。一次骑行响洪甸水库,一圈80多公里,她硬是不坐公交车,自己坚持骑了回来。”说起自己的女儿,何女士脸上满是幸福和骄傲。

“也许是我们给她的成长空间很宽松自由吧,怡航性格从小就比较独立,对自己的事情很有主见。读高二时数学成绩有波动,我们有些着急,想给她找个家教老师。她一口回绝了,说自己能搞定。果然,第二个学期她的成绩又爬了上来。分科时我要她选理科,觉得理科生将来找工作容易些,但她硬是选了文科。高考填志愿时,我们都想她读外国语学院,结果她还是一个劲地想学法律。说实话,我们也愿意女儿按自己的意愿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父亲黄凯谈起女儿,眼里满满的都是疼爱。

良师身体力行,学校兼容并举,还给了殷怡航丰润的滋养。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给过我很大帮助。每个学期,老师都要求我们重视古诗词的记忆与理解。教语文的项学著老师,我们都叫他‘国学大,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还自己编著了《中学文言实词辨析》、《中学生对联入门》这些书当我们的校本教材。”说起自己的老师,殷怡航满是感激。

“有时候人的爱好会伴随一生。我上了大学,又选修了每周两节的《唐诗宋词专题》。也许就是这些平时的积累,才让我在比赛时更得心应手吧。”殷怡航说。

“思维活跃,胆大、不怯场,班级工作积极。”殷怡航的高中班主任刘守明老师对她印象深刻。“她那时是班级文艺委员,又是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我们学校的文学氛围很浓厚,老师经常在校园广播上开设诗词鉴赏栏目,学生们也把自己文学社团的作品在广播上品读。”

作为皖西地区的一所历史名校,霍山中学历来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扎实、生动、高效的基础上,经常采用经典诵读、作文比赛和课本剧大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目前,该校已有学生社团17个,其中文学社团有“尚墨文学社”、“风启云创文学社”,办有社刊《翰海观澜》、校刊《衡麓晨钟》,而殷怡航在校期间一直是文学社团的活跃分子和骨干力量。

“我们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着力打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水平,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修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殷怡航在这方面受益匪浅。”该县教育局局长姜典莽在教育微信圈里关注过殷怡航的比赛。

“我学法律,爱诗词。诗词是理想主义的,而法律工作者也无不怀着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理想主义情怀。”当下,殷怡航没觉得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有多大反差。

诗歌让坎坷人生充满阳光

2月6日晚,《中国诗词大会2》第九场让许多人泪流满面,因为一个40歲的农民白茹云。尽管前面提到了她,但由于对其情感特殊,我还想延展她在节目中讲述的深情故事。

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她说,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这并不是一句空话。白茹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她与诗词最初的结缘,并不十分美好。她的弟弟八岁时,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发作的时候,他就使劲打自己的头,打得头都破了。

白茹云作为长姐,需要看护弟弟,她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最后没有办法了,就给弟弟唱着背诗,弟弟听了,就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她说,那段时间,不经意间积累了很多诗词。

说起这段往事,她几度哽咽,断断续续。

六年前,她也生病了,得了淋巴癌,需要到石家庄省四院做化疗。为了省24元车费,她放弃坐村里直达石家庄的大巴,早晨5点起床,辗转换车5次,上午10点才能到医院。她说,生病是非常耗费钱财的,她的丈夫需要在家干活挣钱,她就一个人带着钱到医院治病。

那段时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这么把一本书看完了。

做完化疗以后,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嗓子都出了问题,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不好。

但她还是自信地站在了诗词大会的现场,她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

她说自己现在还是带瘤生存的状况,但觉得很幸运。所以,她一出场,就念了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她那么豁达,现场的主持人、嘉宾、选手却都心疼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也将一捧同情之泪洒向荧屏。网友们说,泪流满面地看完,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一言难尽”。

在温暖的比赛现场,白茹云却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她说,还是保险一点吧,身体重要,我已经不在乎美丑了。

可是,这样的她又怎么会丑呢?就像董卿说的那样,所有能看到的美,都是暂时的、表面的。而这种表面上能看到的美,对白茹云来说,根本无所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她还能笑着说起这些事,能够和年轻人一起挑战自己,展现自己对诗词的热爱。

这是大美!

白茹云在现场的表现也让人惊叹。她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答对了题目之后,也不欢呼雀跃,十分从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多次夸赞她答题时的淡定从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总结道:淡定而准确!在讲解毛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郦波老师说,白茹云现在的心态,与毛主席在写这首诗时的豪迈和气魄相似:那是一种跨过所有障碍之后的淡定和胸襟。

白茹云的确经得起这一番夸赞。她答对了全部9道题目,拿下了285分的高分,也只是微微一笑。

郦波老师感叹道,白茹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虽然没有读多少书,却在生活的修炼中,成了这样一个淡定从容的人,值得我们很多人反思。

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还是笑嘻嘻的,真正的宠辱不惊。

在舞台上的最后一分钟,她还不忘鼓励别人,为他人带去力量: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这样一个经历了重重磨难却依旧健康乐观的人,怎能不让人敬佩!她虽然失败离场了,现场的观众却一致鼓掌为她叫好。

白茹云让人想起了《中国诗词大会2》第三场的百人团选手:王海军。

王海军来自内蒙古,65岁。他做了一辈子农民,只读了四年书,却非常热爱诗词。现在他摆摊修自行车贴补家用,修车间隙也不忘写诗,过去三年他已经写了一千多首诗。

写了那么多,也不知道好坏,于是这位朴实的农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自行车摊前挂了一个小黑板,把自己写的诗写在上面,和大家探讨。如果有人能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

节目中,老王还饱含激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新诗:“贫翁倾心踏诗波,一声召唤暖心窝,弘扬亘古诗韵梦,万众唱响国粹歌。”老王的经历、老王的梦想,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主持人董卿也为老王点赞。她感慨道,一辈子做农民的一位大叔,可能那诗就像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所以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地也在破土。即便老王答错了,这种希望也在生长,也是最美丽的一个错误。

大约两个月前,诗词大会的编导看到《燕赵晚报》的报道后,被这个修车师傅的精神感动,希望通过晚报联系老王,邀请他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2》百人团。“开始有点不敢相信,我就是个大老粗,怎么有机会上央视啊?”老王说。平日低调的他犹豫再三,2016年12月5日,他终于在大家的鼓励下,换上新衣,进京了。

半个月的节目录制,老王接触到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更感受到了大家对诗词的热爱。老王乐呵呵地说,通过参加这个节目,他有两大收获,一个是经过工作人员的指导,他学会用“平板”电脑答题了;第二个就是离家半个月,成功戒了烟。

这次北京之行让老王现在还感觉像做了一场美梦。老王说:“要特别感谢《燕赵晚报》,感谢诗词大会,你们帮我圆了梦。”他说,虽然感觉自己的水平和那些诗词达人还差得很远,但这段宝贵经历激励他不忘初心,继续创作。

如今,老王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出摊修车,依然每天找感觉写他的小诗。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多读书。虽然上学不多,但老王很爱读书,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古诗词他都看。爱看书的老王用行动影响了女儿、侄子等人,家人都很喜欢读书。如今老王不用买书了,因为女儿和亲人们经常看书买书,他变成喜欢哪本就拿来看看,有读不完的好书,这让老王很开心。

说起读书带来的收获,老王表示说读书对他的物质生活并未改变多少,但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大家有时间都能多读书,读经典,在传统文化中升华自己。

同王海军一样,白茹云说,她虽然失败了,但还是会继续看她的诗词,安静地生活。

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康震老师在讲解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说,我们每个人对诗的真意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它能对我们的内心有催发,能使我们感动,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就是诗的真意。

像白茹云、王海军对诗的热爱,不也是一种真意吗?!

诗歌为他锻造腾飞的翅膀

在2015年的《中国诗词大会1》,绿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学生气的彭超以一身朴素的装扮出场,两边空荡荡的袖管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这位无臂少年一路杀将过来,勇夺首擂,被称为“古诗词学霸”。

早在2014年高考前,《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就报道了彭超的故事,一时引来社会大众的关注。

彭超家住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六岁时他在一工厂玩耍,不慎触摸到变压器,因此失去双臂。之后在父亲彭昌富的悉心教育和帮助下,通过艰辛训练,他学会了用脚穿衣、写字、上网等,日常生活起居基本能够自理。

2014年,攀枝花市七中的彭超首次参加高考,但遗憾地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

复读这一年,彭昌富一直在学校陪着儿子读书,父子俩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彭超的行动轨迹基本上就是教室与寝室之间,而彭昌富则是当起了儿子的“保姆”,打饭、洗衣服、拖地……父子俩捱过了他们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

次年,彭超成为四川省首批享受高考特殊政策的考生之一,除了可以携带便于用脚写字的小课桌,每科考试时间还延长了30%,相当于每科考试时间延长了45分钟。

高考成绩于6月23日公布,彭超的高考分数把很多人都震撼到了!语文102分、数学119分、英语122分、理综260分,总分为603分!比预估分数高出13分,超过2015年四川的一本线75分,也比2014年的成绩提高了65分。彭超的邻居和同学听闻彭超考出好成绩,都纷紛打电话或跑到他家里来祝贺。

“悬起的心终于放下了。”彭昌富舒了一口气,他说,在复读的一年内,彭超给自己加压,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高考后的这段时间,彭超丢下课本好好休息,和同学一起放松,疯耍了几天,“他还是个孩子,我也不忍心看他压力过大”。

按照彭超之前的想法,是想走出四川,去北方看一看,但由于身体的原因,实现愿望还不容易。而彭超的家人、同学和老师也考虑到彭超的身体情况,都劝他最好能留在四川上学,父亲也方便照顾他,以后肯定会有机会到省外去的。

对于不幸的彭超来说,参加高考是件幸运的事,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在与这个世界较劲。一个身体不健全的人对自己还抱有希望,不放弃自己,拼了命地在挣扎,与命运相搏。重点并不是他考上哪个学校,而是在于自己的态度,努力奋斗的人在哪里都能发光。看看彭超的故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为彭超点赞,为他鼓掌!

最终,彭超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比赛现场主持人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考出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

比赛中,第一道题是从“夜钓江独入雪连雨寒”几个字中找出一句诗,彭超没有一丝犹豫,给出了正确答案“独钓寒江雪”;第二道题是从“依南笑绿又春桃花江红风岸”中找出诗句,他快速给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答案……

接下来,彭超一路跨栏越堑,连续答对剩下的所有诗词题目,击败对手成为本场的擂主。但彭超的擂主并不稳当,依据赛事规则,现场的百人选手团中产生了另一位挑战者,即答题正确率最高、用时最少的高手——北大理工科博士生陈更。

两人需要根据评委老师现场画的图来猜测所指的诗歌,谁最先抢答对5道题,便成为最终的擂主。一开始,陈更就遥遥领先,连续四次抢答成功,只能用脚来按抢答键的彭超无奈苦笑,“我还一道题都没抢呢。”最后关头,几乎已经失去信心的彭超竟然逆袭,连续抢答成功,以5比4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首期节目的擂主,被董卿赞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彭超参加《中国诗词大会1》的录制,和其他参赛选手都有准备不同,忙于适应大学生活的彭超并没有太多准备时间,全靠平时的积累。彭超说,自己能成为首期擂主,确实有运气成分,比赛时的诗歌大多都是自己读过的,“毕竟刚刚高中毕业,很多积累的诗歌还没忘记。”

彭超笑言,自己一开始读诗歌还抱着功利心,“写作文时引用几句,文采要好些。”读多了,他也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平常有事没事都会把唐诗宋词翻出来读读,这次放寒假就专门带了一本唐诗集,当不如意时,诗人们身处逆境写出的诗篇也常常会鼓励到他,比如他最喜欢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彭超最喜欢的诗人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虽然是一名女诗人,笔下的诗词却格外豪迈。”他说,“这种豪迈能带给人力量。”

“可能很多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但我希望,大家用正常的目光来对待我,我就是一个正常的选手。”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彭超觉得这学期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比赛后很多媒体采访,参加了不少活动,对成绩有些影响。”

彭超的父亲在儿子考上大学后,也从米易来到成都,在四川大学找了份工作,“他不要我和他一起住,说影响不好,我住员工宿舍,我们每周见一次面。”彭昌富说,希望儿子好好学习,以后还让他考研,“考一个律师证,当律师创业嘛”!

中国诗歌俘获外籍学子

谁说外国人不爱古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2》中,有两位外国选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击败过才女武亦姝攻擂成功的新加坡女大学生李宜幸,一位是热爱毛泽东诗词的美国大学生伍淡然。或许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外国选手没有太大的比赛压力,反而显出一派轻松,李宜幸攻擂的过程眉头都不皱一下,伍淡然也是表现呆萌。采访中,令人感触的是他们对中国诗词的纯粹热爱。

——新加坡姑娘:以前孤独时喜欢诗词。

身高1.82米、22岁的新加坡女生李宜幸在中国热播的央视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2》一战成名,难得的是,她父母的专业是英文,而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是从中国移居新加坡后才培养起来的。

《中国诗词大会》是考验选手古诗词知识的竞技比赛,在总决赛中,李宜幸答错第二题,无缘角逐冠亚。不过,李宜幸之前在第五场比赛中一对一击败过武亦姝,这已让不少节目粉丝对她的诗词功力深感佩服,她的微博粉丝一下子多了千余人。

李宜幸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父母在中国均是大学英文教师,她9岁时一家人从山东移居新加坡,母亲是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博士。从12、13岁起,母亲教她背古诗词,对诗歌的热爱从此发芽。

耳濡目染下诗词渐渐地渗透在她的生活里,成为喜怒哀乐的寄托,不离不弃的良伴。如果晚上失眠,她就背一首长诗,《琵琶行》不够就再加首《长恨歌》。她也喜欢填词,本来烦恼的情绪如果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变成一种美。渐渐地,诗词从最初的爱好到影响人生轨迹,成为她到北京大学就读中文系的重要原因。

她说:“喜欢诗词那种特别美的意境。读一首诗时,脑海里会出现诗意的画面,不管是江南的烟雨,或是塞北大漠的风沙,都非常生动,能让你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在新加坡这个现代都市里,诗词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升华。”

她念南洋女中时,没有太多在课堂上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机会,只好在课余时间自修,几乎把学校图书馆里所有诗词的书籍都看遍了。

李宜幸说:“除了我之外,很少有人去借这些书,同学也不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诗词。诗词只是我深藏心底孤独的爱好。这次参加比赛,让我结识很多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诗词爱好者,例如一边在田里劳作一边听诗词的农民姐姐,我对他们特别钦佩,也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她后来考入华侨中学高中部语文特选课程,2014年獲得新加坡“宗乡总会”奖学金到北京大学念中文系,现在是大三学生。她去年在一个留学生微信群里看到《中国诗词大会2》的报名信息,就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参加。通过电话面试,加入百人团。由于在节目录制开始前三四天才接到参赛通知,所以没多少时间准备。

第五场比赛中,她上场攻擂,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但接受采访时,李宜幸解释说,淡定只是“显得”,因为从来没有怀着胜负心,抱着上台玩游戏的心情,不在意结果而已。她说,参加节目的百人团里藏龙卧虎,单论学识,自己并不如他们中的很多人,所以一直抱着敬佩和学习的心态参赛。

“以前喜欢诗词,是很孤独的,因为在新加坡的环境,很少有同样爱好的人。参加这个节目,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浸润在诗词的氛围里,真觉得是一件幸事。”录制期间,百人团同吃同住,常常会一起玩“飞花令”,你一句我一句,有时饭都忘记吃了。李宜幸觉得真好。

攻擂资格赛中,由肖如梦对决李宜幸,前者在挑战赛中仅仅答对了三题,竟有幸成为四名挑战者中的第一。而李宜幸则是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乃一匹真正的黑马!所谓攻擂资格赛即玩“飞花令”,李宜幸有言在先,意思是平时和大家玩“飞花令”,没有输过。我对这位新加坡女子另眼相看。果然,玩“飞花令”,肖如梦倒下。

紧接着,李宜幸大步上台,开始与上一场产生的擂主武亦姝决战。抢答,考验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考验思维的敏捷程度。武亦姝胸有成竹,而李宜幸也从容淡定。李宜幸先以4:1领先,满五分者为王,此时,武亦姝居然沉着应战,一分一分追了上来,最后,追成了4:4!

此刻,全场屏息!大家看着题板上出现的题目:这是一道逆向思维题,下面哪一项不是写三国人物的: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当题板出现了B,李宜幸即果断抢答,按铃,接着武亦姝亦按铃,但落后李宜幸0.1秒吧。李宜幸抢答成功。攻擂成功,光荣成为新的擂主。

全场一片欢呼,祝贺一外籍选手获得胜利!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2》对李宜幸触动最深的是,看到百人团里有那么多人是在用生命爱诗词,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和行业,在对诗词的热忱上都秉持初心。李宜幸谦虚地说:“我是中文系的学生,学好中文是我的本分,不足为奇。但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优秀的理科生,在我看来他们真是文武双全,非常佩服。此外,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英语教育环境下坚持自学诗词很不易,但是如果比起刘泽宇老师在工地仍然天天清晨读书、李丹凤姐姐一边在田里劳作一边背诗,我觉得我的环境已经太优越了,我的努力也微不足道。看到他们,让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

李宜幸最喜欢诗人苏轼,最喜欢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她看来,苏轼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平衡,是一个在看透了人世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人,对这样的人生境界分外羡慕。

她说:“比赛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觉得这么多年对诗词的喜欢,没有白喜欢,积累获得了肯定。还有就是能够沉浸在诗词的氛围,特别幸福。”

——美国小伙:喜欢激动人心的诗句。

参加比赛的美国小伙子伍淡然酷爱毛泽东诗词,观众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个美国共产党员。伍淡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因为对诗词有兴趣,被学校老师推荐参赛。

接受采访时他告知,对诗词的兴趣源于中学时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小时候伍淡然修读中文课,有个来自上海的老师,给学生们搞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所在的班表演李白的《静夜思》。虽然此后再没机会学中国古代诗词,但从那时候开始,伍淡然便爱上了中国诗词,买了很多书自学。

参加本次《中国诗词大会》比赛时,让他最感动的是,遇到不懂的诗句,坐在身边的一位泰国选手洪健城总会耐心地帮他解释。

伍淡然最喜欢的是毛泽东诗词,读诗时会感到热血沸腾。伍淡然说:“我感觉能看到当时的情景,长征的场面,红旗万卷飘扬。”伍淡然喜欢诗歌里壮丽澎湃、激动人心的词句,就像在美国,每年华人协会搞春节联欢晚会他都喜欢参加,每次都会表演成龙演唱的《国家》,“特别喜欢,每年都唱。”

毛泽东诗词最早为各国读者所见的一首,应该是1936年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翻译成为英文的《七律·长征》。由此算起至今,毛泽东诗词在海外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1936年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一章的结尾处,斯诺引用了毛泽东的这首诗,用来说明中国革命逆境中共产党人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兼诗人形象,也通过该书第一次被西方世界所知晓,《七律·长征》则成为毛泽东诗词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在2月2日的一期节目里,有些腼腆的伍淡然主动提出要背诵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他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了全场。评委老师康震也当即念了几句《沁园春·长沙》节选,表达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和对伍淡然的赞许。

“当代徐霞客”的唐诗宋词之旅

在《中国诗词大会2》现场,有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环节,主持人董卿会时不时地推介百人团中的诗词达人。一次,她将喜读诗书的“背包客”李振华隆重推出。

诗词大会结束后,李振华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综合《威海网》、《乳山网》的报道,他的形象在我面前清晰起来。

在庸碌的现实生活中,能执着于实现梦想的人总是令人尊敬。年近六旬的李振华是山东乳山市大孤山镇李家庄的一个普通农民,从2002年起,他只身骑摩托车探访过“五岳”,重走过徐霞客之路和玄奘取经之路,先后出版《五岳探秘》、《千里走单骑》、《新西游记》等作品。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又被媒体誉为“今日玄奘”。

2015年7月18日,李振华又开启了“鲁酱酒业唐诗宋词之旅”活动,自驾车走遍16个省及3个直辖市,寻找100首唐诗和100首宋词的诞生地及描写地。同时,從文明、和谐、自由、公正、爱国、友善等方面入手,挖掘唐诗宋词中体现的价值观。

徐霞客一直是李振华心中的标杆。

李振华本是山里孩子,自小登山远眺,每每羡慕山那边的风景,究竟是何等模样。“小时爬山,总是越爬越高,越高越有眼界,看到另一头的山,总想过去看看。”李振华说,他小时候的志向便是走出大山。等到初中,读了《徐霞客游记》,他便心驰神往,以为人生的志向不过是遍游名山大川,一如佛殿前的楹联所道“眼界要阔遍游名山大川,心量要宽熟读诸史五经”。李振华的人生之路,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步一个脚印落在中国的版图上。徐霞客成了他心中的标杆,游记则是他的行踪记录。

李振华边走边写,先是行走“五岳”,抒写“五岳”。到了2005年,生活中的不如意,反而激发了他“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兴。“人,越是遭受挫折打击,越是来劲。反而促成了另一番事业。”李振华说。于是,搁置多年的“重走霞客路”计划到了兑现的时候。他把徐霞客的游踪分为南线、北线,南线从江阴、金华一直转往云贵,北线则走陕甘一线,两条线路共耗时一年零两个月,成就了他的第二本书《千里走单骑——追寻徐霞客之旅》,并为日后的唐诗宋词之旅探路奠基。

2007年,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组委会、台湾徐霞客研究会、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主办的“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中,李振华被评为第二届十大“中国当代徐霞客”,《千里走单骑——追寻徐霞客之旅》被评为一等奖。

走完了徐霞客的游程,2008年3月,李振华又骑着摩托车重走玄奘取经之路,一路西行,历时8个月。他走过了国内10个省、市、自治区,穿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尔,最终抵达了玄奘取经的终点站印度那烂陀寺。旅途结束后,他完成了32万字的著作《新西游记———历险玄奘之路纪实》。

李振华对唐诗宋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儿子读书的时候,他经常和儿子一起诵读这些经典诗篇。“如今儿子已经在外地成家立业了,但和儿子一起读诗的场景,常在我脑中出现。”李振华说,这些诗词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饱含着文明、和谐、自由、公正的理念……这些积极向上的诗篇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行的信念。由此,他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到这些诗词的诞生地实地探寻一番呢?

2015年7月,李振华和妻子丁惠琴一起驾车从乳山市出发,计划走过19个省市,行程3万多公里,寻找100首唐诗和100首宋词的诞生地及描写地,重新考察这些地方的历史、现状、经济、文化等。去年底他正式出版了《唐诗诞生的地方》,预计今年将出版《宋词诞生的地方》。李振华说,他希望通过此次旅行,能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为弘扬国学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行走的每天晚上,李振华都会通过微信发布自己当天的收获。李振华说:“人要学会与时俱进。以前,我连用电脑打字都不会。现在博客、微信都会玩,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也都齐全了。”

从乳山出发,经潍坊、临沂、枣庄,入徐州,再至河南境内的商丘、开封、焦作、洛阳。“行程中,我的第一个重要的站点是河南焦作云台山。”李振华说,“如果没有听说过焦作云台山,没关系,那你一定听说过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这首诗便是因云台山茱萸峰有感而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振华已行抵西安,探访了31首唐诗、宋词的诞生地。一方面他用一个农民的视角记录这些古地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另一方面也想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祖国的大好山河。

这一路上,李振华见识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对世事变迁感悟颇多。李煜的“雕栏玉砌”,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村庄。柳永的“杨柳岸”,依旧是“晓风残月”,不过宽阔的黄汴河却流淌着脏臭的污水。鹳雀楼还在,黄河、白日从未更改,但王之涣已化为一尊铜像……

很多地方,是故地重游,比如大雁塔。2008年,李振华重走玄奘路的时候,就骑摩托车从这里走过,再次回味往事,他说“有劫后余生之感”。他不知前途如何,但相信收获会很多,“趁走得动,还想继续走下去”。

记忆深刻的是,循着李清照的词,李振华三次来到浙江金华。

此番远行,李振华现在供职的公司还资助了3万元,并为他组织了隆重的送行仪式。作为回报,他把公司的徽标和宣传语印刷在车身上,成为移动的广告牌。他还与某公司协商,在车上打上公司徽标后,装上了免费的随身Wi-Fi设备。每到一地,他就与乳山市图书馆进行视频互动,开展“异地同步诵读经典活动”,现场为乳山的孩子们朗诵古诗词。

带着乳山市委宣传部和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介绍信,李振华出发了。第一站是山东诸城,寻找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诞生地,经过徐州、商丘、洛阳、西安、兰州、成都、武汉、长沙、杭州等地,他第三次来到金华。

李振华对金华有特别浓厚的感情。2005年,他骑摩托车转道金华时,从市区往北山走,进入双龙景区,备感殊异。“当年徐霞客来双龙,还是划木盆、执火把入洞,未想我来时,已经坐电动船仰卧入洞了。”李振华说,第一次进洞时的惊奇,已经成为永久的惊奇。李振华曾将自己的旅游心得概括为“志必立其远,游必观其真,登必绝其顶,探必穷其幽”。“探必穷其幽”,便是他对双龙的再三咏叹。

出门前,他重读了两遍徐霞客游记,甚至在地图上一一标识出徐霞客的路线,每到一个地方,再与游记中的记述相比照,发现徐霞客对双龙的描绘,历经百年仍栩栩如生,不差分毫,可见他观察之细致,文笔之逼真,后人难有企及。在金华逗留数日,李振华走完了双龙洞、冰壶洞、桃源洞、仙瀑洞、二仙洞,赞叹洞中瀑布如匹练,如丝线,飞流直下,轰然作响。等他走到广西、贵州境内,再观其他溶洞,两相比较,更觉双龙溶洞“世未曾有”。因此,他感慨“徐霞客当年的印象,与我此刻的印象竟然也是吻合的”。

2011年12月1日,李振华携妻子再次故地重游。“看过全国不少溶洞,双龙洞的入洞之奇还是别的溶洞无法企及的。三次探访,每次来都被它的奇特所吸引。”

“与上次来相比,金华的高楼更多了,公园更漂亮了。”李振华说。他看了李清照居住过的八咏楼,诵读《武陵春》、《题八咏楼》,被金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气息折服。“站在彩虹桥上,晚上的夜景,美不胜收。”

当天傍晚,李振华夫妻俩又驱车前往兰溪,追寻唐代诗人戴叔伦写《兰溪棹歌》的足迹。“‘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太美了!”

李振华诗意地行走,妻子起初并不支持。

“很多人说我是一个疯子,但我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从没后悔过。”面对各种非议,李振华颇为平静。妻子最初对李振华的梦想是“不支持、不理解”,追寻徐霞客之旅的时候,正逢儿子读高三,为了供儿子读书,她在服装厂里一个人打三份工,累得晕倒在车间。工友建议她用绳子把李振华绑起来。

“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出去折腾干吗?”这是李振华2002年首次提出只身骑摩托车探访“五岳”时,丁惠琴劝阻他的话。之后,李振华每一次出行,妻子总会站出来劝阻,却总是劝不住执着的丈夫。直到她随李振华骑摩托车走完了玄奘在国内的所有路程,她才开始理解丈夫行走的深意。这一次,当李振华提出要开启唐诗宋词之旅时,她只提出一个要求:“买辆车,我陪你去。”

丁惠琴说:“毕竟他快六十的人了,不能想象他孤身一人佝偻着身躯,骑着摩托车行走在山间小道上的样子……”李振华答应了妻子的要求。由于家中并不富裕,夫妻二人千挑万选,花费6.5万元购买了一辆吉利轿车。在李振华的眼中,这已经是他出行装备的极大提升了。

此次旅途中,李振华现场连线乳山市图书馆,妻子则帮着拍照。“夫妻做伴,虽然很辛苦,有时晚上甚至睡在车上,但总觉得特别满足。”他说。

“走完全程后,我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想横贯欧亚大陆桥,沿着‘一带一路走一走,感受沿途各地发展面貌和人文风情。”眼下,李振华已经开始寻找这次长途旅行的合作商和资助人。

“如诗如画”的诗词教育之道

從小读唐诗的孩子,

长大有什么不一样?

从小读唐诗的孩子长大了,

当他到了山里,

也许他会想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当他面朝大海,

也许他会想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他泛舟长江,

也许他会想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如果他驻足黄河岸,

也许他会想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但如果没有这些,

他长大后看到这些风景时,

也许就只有:

啊!哎呀!

他的精神世界可能是荒芜的,

他的想象力也可能是枯竭的,

他的灵魂也许可能因此而变得苍白。

这,

就是我们让孩子读唐诗的目的。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2》的擂主夏昆诗词教育之道的心灵独白。

胡子拉碴的夏昆,颇有艺术范。虽然未能在《中国诗词大会2》问鼎,但他在教育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成都市新都一中高中语文教师,特级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中国而教”项目(TFC)特聘培训师。他开设“夏昆人文艺术讲坛”,免费为社会公众介绍唐诗、宋词、音乐及电影。出版著作有:诗词鉴赏专著《在唐诗中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教育专著《率性教书》、《中国最美的语文课》。2013年出版的《教室里的电影院》,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在高中阶段开设系统的电影鉴赏课的专著。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唐诗宋词?夏老师认为,作为汉语言的精华,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能弥补现代教育对心灵和生命关怀的缺失。

学习唐诗宋词究竟有什么具体作用呢?电子采访时,夏昆老师转发了现场记录者张燃整理的文字:

——唐诗宋词让孩子高贵与优雅。

我们的孩子,从小被压在学业下,长大后被压在工作、车子、房子下,始终没有他们自己。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过这样的生活,我希望他长大以后,能用优雅的语言跟别人说话,能够拥有优雅的个性。

而唐诗宋词的高贵与优雅,可以说是中国汉文学的登峰造极之作。不管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还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或者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无不在揭示一个美好优雅的世界。培养孩子的雅性,我觉得唐诗宋词是最好的选择。

——唐诗宋词让孩子深情与悲悯。

我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卡夫卡的《变形记》,无法理解。阅历越来越多,才发觉卡夫卡写得真好。生活中,我们也常被异化成甲虫,成天顶着硬硬的壳忙忙碌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冷,这就是卡夫卡说的异化,很难有“深情与悲悯”这种情怀。

而我希望,孩子长大之后,是个深情与悲悯的人,知道同情,懂得感情。唐诗宋词,就能给这种深情。诗歌是言情的一种文体,没有感情难谈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面对朋友离去的一种深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亲情中的深情;“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这是爱情方面的深情。

——唐诗宋词让孩子生命历程美丽而丰富。

现代人活得很累,成年人对此深有体会。我经常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之后不要那么累,希望他能够享受生活,享受美。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怎样去练就孩子这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是不二法门,而唐诗和宋词是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宋词的语言、情感、意象、意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丰富而美好的世界,能让孩子看待社会的眼光也是美丽的,并且构建起他自己的生命历程。

当然,和唐诗宋词一样美好的东西有很多,音乐、电影、绘画等,但我觉得唐诗宋词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一来,家长们容易上手;二来,这些对孩子的学科学习、考试也很有帮助。

那如何让孩子走近诗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昆老师在一次“外滩公开课”上的讲述,从自己的孩子入手。

他说,首先得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诗歌教给孩子。我也是偶然发现,可以给孩子讲唐诗宋词的故事。

十年前,我的孩子六岁时,每天睡前我会给孩子讲些经典童话:安徒生、格林童话、小王子、海的女儿……因为我教高中,并不熟悉儿童教育,我都会提前备好课。但有一天没来得及做备课,心想糟糕,今天不知道该讲什么了。于是灵机一动,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唐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叫白居易,白居易以前在朝廷当大官,后来贬官了,被贬到江州这个小地方。但是白居易人很好,又是大诗人,所以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个朋友叫刘十九。

有一天,冬天就像现在这样,马上要下雪了,风啊呼呼地刮着。白居易就温了一壶酒,古人喝酒喜欢用火炉温一下,那白居易呢用的是一个红泥做的袖珍小火炉。但是他想,一个人喝酒多孤单,要不要请个朋友来喝酒呢?他孩子说,可以请刘十九。

于是,白居易给刘十九写了一封信。因为白居易是诗人,所以他写信也是用诗来写,于是有了《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到了第二天,孩子主动要求多讲讲诗词故事,于是我就开始改编。发现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只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合理适当的想象,给孩子讲出来就好。

上述这首是写景写情的诗,有些唐诗本身就是个故事,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就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故事:唐朝有个诗人叫崔护,有一年春天去踏青,走到长安都城南边,走啊走,走得又累又渴。他看到一片桃林,就走近桃林里面一户人家,去敲门,开门的是一个女孩子。他跟女孩子说:“我渴了,我想喝水。”然后女孩子就给他端了碗水。崔护喝的时候,她就笑盈盈地靠在门上看着他。之后崔護喝了水就走了。

第二年呢崔护又来踏青,走得又累又渴,又走到那户人家去,又想找那个女孩要水。敲了半天门,女孩一直都没有出来,崔护十分遗憾,于是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实,我也不是单纯讲故事,而是通过历史,去探访诗人,了解诗人。当孩子逐渐长大,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去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诗歌选本,让他们去结合历史了解一下诗词背景。

除了诗歌故事之外,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方法能让孩子走近诗词。我后来开始使用绘画,帮助孩子阅读诗词。一些浅显的诗歌,我不讲,让孩子自己看,看了后让他画,之后再让他跟我说画。

我发现孩子非常喜欢,而且很多时候他们画出来的画特别有意思。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们的画面感很强,孩子在绘画中就慢慢理解了。

我记得邓军有给古诗词谱曲的一套音乐,不妨给孩子听一下。包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也是在古诗谱曲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曲子,另外,《望江南》也是非常好的版本。

所以,不必把诗歌想成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出来,也会非常有意思。除了诗歌、故事、音乐之外,我后来在做一些诗歌夏令营的时候还尝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比如把诗歌和手工制作、游戏和人文行走结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这几年的唐诗宋词启蒙实践中,也尝试让孩子走出教室,去人文行走。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的积淀,是人文宝库。只要愿意去探索,就会发现每一个地方都有身后的人文元素。如果我们带孩子出门,事先做好功课,就会有非常多的收获。

比如成都,成都是一座历史名城,这里有杜甫草堂、三苏祠、都江堰、武侯祠等等。我在给孩子讲了杜甫之后,就带他到杜甫草堂和杜甫博物馆进行了一次人文行走,近距离去了解杜甫,去看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了解他在成都经历的一切事情。

再看看《四川教育》的《散文吧·作文网》提供的案例——夏昆为成都市实验小学(六三班)讲的一次公开课《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当学生们纷纷发现PPT模板没有篇名、没有作者、没有朝代的缺漏时,夏昆老师“诚恳”地表示,其实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这是谁写的,也不知道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还分不清这是一首词还是一首曲,所以才没有写上去,希望知道的小老师能够告诉他。然后,课堂气氛马上热烈了起来:同学们竞相举手,七嘴八舌地将“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曲牌名”等等通常由老师直接写出来让大家背诵的基本常识说了出来。于是夏老师也趁机“恢复了记忆”,把马致远的生平、词与曲的大致区别等等知识,用轻松有趣的语言“顺便”讲了出来。

如果说“与学生保持平等,适当显拙,温和引导”的技巧不算稀奇的话,接下来的就不一定了:夏老师没有对任何一个字词作任何的讲解,而是直接让同学们分成八组,将《天净沙·秋思》全曲画下来,只在课堂的最后对个别字词的理解做了提示。

且看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个体思考的,群体创作的,作品阐释的,现场质询的……课堂气氛热闹火爆。

夏昆老师为何不讲?

甘为绿叶,是谁的课堂就还给谁!

与其说这是一堂“语文课”,不如说它更像一场“文学沙龙”——在自发地理解作品之后,自由地、艺术地表达内心,然后独立面对可能到来的各方质疑。在这里,既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专家权威,只有对话与碰撞。结果如何呢?六年级三班在下课之前已能集体完整背诵包括作者朝代在内的《天净沙·秋思》。

夏老师为何要“画”?

他这样解释:直观形象,逻辑与理解皆在其中。同学们通常用褐色、灰色、黑色等明度较低的色彩来表现枯藤老树,画面呈现出萧瑟之感。可见孩子们已感受到了《天净沙·秋思》悲伤凄凉的情感基调。有的组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断肠人”自己的家,有的组认为这是“断肠人”在远方看到的景象。双方通过画作中“断肠人”形象的在场与不在场,就这一分歧进行了思想交锋,收获了来自同龄人的不同理解。在作品阐释之时,有好几组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游子”与“思乡”,甚至想象出了这个游子可能拥有的家庭生活的模样,展现出了不俗的理解与自学能力。

整个过程下来,夏老师好像没有费什么大力气,却达成了几乎所有预设的“教学目标”。

夏昆名声在外,每年都被邀请在外讲学。2016年4月2日,扬州瘦西湖景区“变身”为一座实景教室,诗词达人夏昆给当地的孩子们讲授诗词浸润下的扬州瘦西湖。

当日,扬州天气阴沉,烟雾下的瘦西湖如同仙境一般,更具诗意。当地一小学国学班的孩子们身着古装与夏老师一道在瘦西湖内边游边学,寓教于游。他说,他第一次来扬州,但他与扬州不陌生,20年前就与扬州结缘,与古诗词结缘。二十年前,那时候他刚上高二,抄了第一首诗就是唐代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夏老师解析道,张若虚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全诗如同一幅万里春江月色图。

“诗词的世界居然是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动人,于是我决定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的诗词的世界。”夏老师说,值此“烟花三月”时节来扬州,游瘦西湖,实地“读”城、“读”湖,能与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我们共同学习,同时引导孩子们在诗词中感受瘦西湖的诗情画意。

“扬州从唐诗宋词中走来,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扬州瘦西湖景区办公室主任陈炜赞叹夏老师实景教学效果好。他说,到瘦西湖可以让孩子们穿越时空,春天可以感悟唐朝诗人李白笔下的“烟花三月”意境,秋天可以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中感受扬州的繁荣。

夏老师不仅诗歌教学得到世人赞赏,诗词大会上夏昆击败擂主李四维后,他的“粉丝”也写绝句一首《赞全国诗词大会新擂主夏昆》:

不愧中学教语文,

重来卷土有深沉。

通关意外高分取,

下野四维甘作臣。

滋润国人的央视文化创新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是《中国诗词大会》等大型文化類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的不二宗旨。

《中国诗词大会2》这款综艺相当任性,不做游戏、不撕名牌、不蹭网络流行语,连个后期特效都没有。总之,就是综艺感奇缺,一副不想红的样子,按理说,这种节目应该是静悄悄播出,“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然而,就是这么素面朝天的一款综艺,面对春节档各路热门剧集和综艺的夹击,CMS52收视率没下过1.3,豆瓣评分8.5。最终收视甚至超过了热门抠图剧《孤芳不自赏》。

娱乐当道,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2》为何能这么火?不俗收视成绩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幕后故事呢?华西都市报记者荀超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90后编导练小悦。该编导介绍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诗词题库。入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记者采访时,练编导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精心筹备一年多,旨在打造原创文化节目。

文化类节目的爆发,为荧屏世界带来一股清新风。《中国诗词大会》是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节目共10期。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不叫“中国诗词大赛”,就是因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其定位并非一场比赛,而是一场诗词的狂欢。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聚在一起,并非为了单纯地比拼诗词背诵能力,而是以这样的一档节目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唐诗宋词双峰并峙,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

很多观众会以为《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新节目,事实上,这个节目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虽然《中国诗词大会》刚完成第二季的播放,但这个节目系列则可倒推至2013年首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该档节目获得成功后,央视在2014年再接再厉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吸收了前两档节目的宝贵经验后,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由幕后走到了前台。单从收视率而言,这三档节目都相当成功。不过它们最大的成功并非在收视率,而在于,这三档节目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们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说起首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创作诞生,大概要追溯到三年前。“2014年的时候节目已经在立项,前后筹备了有一年多,主要筹备期是集中在2015年的六七月份。”练小悦说,制作团队为了保证节目的原创性,修改过无数次方案。“从开始的节目形式策划、规则制定,到节目怎么呈现、怎么落点,就连节目中的很多音乐,比如开场、胜利和结尾的曲子,都是原创的。还有一些非常有意境的诗,大屏幕里的背景素材,也是原创的。”为了保证节目的顺利开展,加班工作是常有的事儿,“我们的团队多是90后,经验和精力都比较充足。”

上千套题目,都是诗词大家侃出来的。

《将进酒》、《山居秋暝》、《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接踵而至,让观众惊喜的是,这些诗歌并没有多么高难,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

10期节目,每期有50首诗歌题目呈现给观众,在节目制作基地——北京大兴区星光影视园整个录制下来,大概用了600多道题,可题库中的题可不止这些。练编导说,节目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并邀请全国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题库专家组”,历时数月为节目出题。“在他们出题之前,我们也给了他们一些框定,题目多是中小学学过的、熟悉的题,这样可以跟观众有互动,贴近性强。几个月的时间里,题库组出了很多很多题目,我们再来做后期筛选,最后选出了1000多道备用,然后再把这些题目进行语言电视化改造和背景视觉意境设计等。”

老少齐上阵,激发电视观众的学习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亮点颇多,不仅主持人董卿和四位点评嘉宾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妙语连珠,节目组通过在线选拔、地面海选、节目组邀请三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万千报名者中挑选出的106位诗词达人也水平颇高。有趣的是,年纪最大的选手55岁,最小的只有7岁,相差48岁。此外,选手中甚至还有外国诗词爱好者。“选手选拔非常严格,真的是经过了层层选拔。这106人能够参与录制,前提就是答题为优。”百人选手团通过比赛,绽放无尽风华。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有不少理科生成功晋升擂主。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大三学生王鑫,本是陪女友参赛,却因一句“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火了。还有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陈更,以及学计算机的谢海衡,生物技术专业的90后女孩薛玉涵……网友甚至有了“理科生更擅长诗词”的评论。

《中国诗词大会2》之所以取胜,还有“粉丝”总结了四大亮点:

诗词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赛制增容上档。本季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设定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方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人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

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2》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節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节目还邀请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在与主持人董卿的交流中,为全国电视观众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泱泱中华诗心永存

《中国诗词大会》在引起收视热潮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古典诗词图书的阅读。

一篇题为《中国诗词大会: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发表不久就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该文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建议,阅读古典诗词要注重版本选择,即便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经典作品也不例外。

中华书局通过微信平台发布的《中国诗词大会命题参考图书》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这份书单中,既有王力的《诗词格律》、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等介绍诗词格律的经典图书,也有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郭伯勋的《宋词三百首详析》等经典诗词解析,还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叶嘉莹说诗讲稿》等名家对诗词的论述。中华书局已于近日出版《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同名图书。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诗词中国”组委会编写的这部书,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在注释字词的同时,更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一场诗词嘉年华暂告一段落。然而,由此引发的各种讨论远未结束:千百年前的诗词何以引起当今民众的浓厚兴趣?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新华社的几位记者给出了这样的观察解读:

——一颗颗火热的“诗心”成就节目“火爆”。

“这个节目之所以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在蒙曼看来,“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們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毛主席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

本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表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这构成《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社会基础。“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本届选手已经展现出诗词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冠军选手武亦姝说,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选手陈更说,古诗词中关于人性、历史的内容,可以映照在自己当下的生活里,“给你一点引导,让你面对挫折的时候、情绪起伏的时候,该怎样去自我修行,像书法一样是修身养性的媒介。”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说,“诗词大会”选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谦谦君子、挥洒谈笑的气度与风貌。“当有选手屡败屡战再度出现在舞台上说出‘只为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时候,当有选手得知母亲住院主动选择放弃比赛的时候,他们的知行合一践行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正是他们的取舍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妙义。”

——期待节目展现更多更丰富的文化魅力。

在节目获得好评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节目的方式进行了理性思考。

“我觉得古诗很好,但是,诗好,去读,去品味,实在喜欢背背也无妨,我其实更希望你能自己去创作,唯独求你别当比赛一样去背。”音乐人叁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表达了对节目中“背诵”古诗词的看法。

这种看法并非吹毛求疵。有一期节目的题目是填空:“风吹()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正确答案是“柳”,但是为什么是柳花,而不是杏花、桃花?而专家寥寥几句的点评,也并没有揭示这句诗的奥妙。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王黛薇认为,“诗词大会”本质上还是一档文化竞技类节目,其走红和节目“打擂台”式的环节设置有很大关系,主要是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对于传播诗词文化,节目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最重要的是让人们学会欣赏,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而蒙曼认为,作为电视竞技类节目,“诗词大会”采取记诵的方式并没有问题。“在诗歌复兴起步阶段跨过记忆去考创作,就像还没学会走就去跑一样,没有意义也行不通,而且创作的评审缺乏客观的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也建议,下一季可以改变单纯考记诵的方式,而是考理解、审鉴乃至文化史的综合知识,让点评老师用诗词作引子来讲述历史、传播文化。

事实上,对于诗词背后的含义及其价值观,节目也是时有涉猎。比如节目嘉宾郦波就对诗人宋之问进行了辩证评判。“他的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代悲白头翁》写得非常好,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成为名句,就想窃为己用,外甥不同意,宋之问就用麻袋装土,把外甥害死埋掉。尽管宋之问的诗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足道。”

“今日的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刻舟求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张静说,

——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继承发展。

《中国诗词大会》过后,对于古诗词能否在民众中热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不少人对此寄予期望,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季节目亚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认为,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因为文言文的诗歌文体的边缘化,使得古诗词逐渐失去其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比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敬畏之心的。”

专家指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地向大众普及,把古老诗词“玩”起来,植入国人的精神领域。

建议在第二季中加入毛泽东诗词的评委康震再次建议,下一期大赛组委会要加强设计策划,并建立强化“文化基因”的题库。这个工作要做好,必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中华诗词毕竟是高雅艺术,如何在电视上与大众分享,要将高雅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其二,既然是诗词大会,还是要有一点竞赛性,如何将诗词的内容融入到竞赛的规则中。换言之,诗词的高雅性与传媒的通俗性还有竞赛性结合起来,不是容易的事情。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带头灵活运用古典诗词,展示了丰富的学养,为全体国民树立了榜样。各地各部门应群起效之,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

事实上,春节刚过,中办、国办就发出通知,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的重点,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王黛薇认为,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考核体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她希望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点和记忆力,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希望优秀的学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让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更好地传播。”

蒙曼指出,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古时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学问的,什么阶段读什么都有详细的系统安排,绝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可以概括。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在于太零碎。”

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贺春秋看来,诗词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抄背默释,确实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校正在探索将诗词透露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起来。“比如诗词大会上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出自于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课本上有的,虽然要求仅是吟诵,但我们会为孩子讲解其中的魏晋氏族制度,读诗讲史,把古诗词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并且熟记了这首名诗。”

孩子们需要诗,大人们也需要诗。经济日益繁荣的中国,尚需经典诗词的丰厚滋养!

责任编辑/周武峰

猜你喜欢
武亦姝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国民才女”武亦姝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词才女武亦姝
猜诗词
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