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时银
基础环境改善工程,创造特殊教育优良条件。潜江市委、市政府将特殊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督导,有力地保证了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建立市局、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构建随班就读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市教育局、市残联对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调查、摸底和统计,积极安排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跟踪管理,鼓励动员聋哑、智障残疾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无法到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市教育局将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范围,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建设等项目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建起了9个高标准教室和教学康复设施设备先进的微机室、图书室、美术室、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2014年以来,下拨中央资金150万元、地方资金602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发展,每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本级留用的彩票公益金安排20万元用于市特殊教育学校配置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设备。
残疾少儿助学工程,营造爱残助残良好氛围。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宣传,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关注与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普惠性资助政策。2015年,全市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提供一补资金,每人每年1000元;对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残疾儿童提供学龄前贫困生补助,每人每年3000元;对特殊学校寄宿的困难家庭残疾学生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家庭成员分开计算,由民政部门单独审批。抓实社会性资助。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少年,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逐步壮大“潜江市关爱残疾学生企业家联盟”,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引进补充。建立完善特殊教育人才引进和补充机制,落实专列计划保障教职工编制,按需配足配齐教职工岗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国培、省培、市培以及校培四级培训体系,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分类施训、相互促进的培训格局。坚持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本培训、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外派学习、“爱心对接 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完成特殊教育教师的全员培训、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积极创设条件按基本工作和绩效工资之和15%的标准落实特殊教育津贴。将特殊教育教师纳入“市十佳教师”“市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评选范畴,保障特殊教育教师享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政治待遇。
办学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残疾少儿健康成长。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特奥训练、生活适应能力训练、感统训练、运动康复训练等课程;结合潜江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开设“潜江裁缝”等职业教育课程,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建立地方职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研究。建立以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各试点学校教师为补充的教学研究网络,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研究过程的监管和评价考核,保障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先后开展了《当前聋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来自潜江的案例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加强融合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体育、艺术教育等活動;加强法制教育、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增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普特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