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基广
童真安在?
与朋友聊天,因为自身职业的原因,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聚焦到了儿童教育上面。朋友讲了一个故事: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有一天在上学路上,冷不丁地指着一排银杏树问:“爸爸,银杏树上会不会掉银子呀?”朋友哈哈大笑,暗暗惊叹于女儿的想象力。
最近,他与女儿一起在小区散步,风把小区花园里的两棵柳树吹折了,他不禁感叹:“太可惜了!两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失去了。”哪知女儿说:“凡是弱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这句话让他又惊讶又心酸:女儿过早的成熟思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听完朋友的故事,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如果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小朋友,或许你也会发现,不知从何时起,童真与他们渐行渐远。“小大人”越来越多,儿童应有的天真烂漫越来越少。他们有时像成人一样有板有眼,说一些讨大人们喜欢的漂亮话。
成年之后的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就会回望自己的童年。梦幻般的童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无邪、最快乐、最斑斓的幸福时光。童年的美好正在于此。如今,是什么让孩子们陷入世俗的泥淖?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是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渠道使然,还是孩子自然生长的结果?
我无从考证,只能无语,并悲哀着。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卫童年、保卫童真、保卫童话,让孩子们的童年能够纯净一点,让孩子们的童真保留得持久一点,让孩子们走向成熟的脚步再慢一点。让孩子们在本应快乐无邪的时期,不受干扰地快乐成长。
作为教育者,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好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学、好奇、好问的天性,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自然、更质朴、更本真;让家更像家,学校更像学校,儿童更像儿童。
自我的高兴
儿子念高三时,有一次数学考了80分,在班上排20名,他很是高兴。但在别的同学看来,似乎有点傻乎乎的。因为班上不少同学考了100多分。那么多人分数比你高,你高兴个啥呢?
原来,儿子高三时才转到省城一所名校的实验班。以往,每次考试,儿子的成绩在班上都是倒数几名,他一度十分懊恼。这次进步很大,居然“跃居”到了第20名,相比而言,确实是好了很多,他的高兴也是自然的。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哪怕只是一点小进步,背后可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就有可能带来莫大的喜悦。作为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有恰当的期待值,要持续不断地积极地鼓励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表扬,这样孩子才会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
儿子的这种高兴,被我称为“自我的高兴”。这种自我的高兴,理应得到真诚的呵护和理解。
不久前,在幼儿园看到这样一幕: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孩子间的拍皮球比赛,有个小朋友得了第二名,却受到妈妈的责备:“你看你笨死了,再多拍几下不就是第一名了吗?”原来,妈妈听说冠军只是比自己的孩子仅仅多拍了两下。在家长这种求全责备的苛责之下,这个孩子的信心和快乐就轻易地给破坏掉了。
我们身边这样的现象很多。大家都在追求最好,相互攀比,盲目拼争,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也少了一份由衷的高兴和快乐。
教育如同攀岩和登山,如果所有人眼中都只盯着第一个到达塔尖的人,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胜者,那么,一路上的风景、收获和汗水,就这样被我们给忽视了。怀着强烈目的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念大学,我问她,在美国读书快不快乐,美国的学校能不能给她快乐,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快不快乐,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能给的,也不是学校能给的。”看来,美国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能力方面可能比我们做得好一些。
在我看来,自我的高兴,并不是不求上进,不是不努力,而是按照自然的方式上进,按照客观的规律生长。如同一棵树、一棵草,按自己的方式去享受生命的成長和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