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抓住国家试点机遇,持续发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推进教育信息化,下一步的着力点主要在于深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信息技术在管理、服务、环境等环节的育人功能。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上,七家单位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成果,本刊特整理辑录如下,以供参考交流。
为全面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形成“家”的概念,感受父母亲情,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恩施市人民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深度融合,把建设留守儿童“亲情小屋”列入2015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现已建成134个留守儿童“亲情小屋”,实现了全市农村完小及初中全覆蓋。
精准发力,提供“亲情小屋”建设保障。2015年,市教育局对全市农村中小学开展了“恩施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现状调查”。调查发现,恩施市农村中小学生45631人中,有留守学生17333人,占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37.9%。他们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较低,幸福指数较低。恩施市,利用互联网关注留守儿童,打通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可随时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给留守儿童家的温情体验,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全心理品格。市教育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恩施市“爱心小屋”管理和应用方案》等文件,同时,由市财政补助资金,聘请了40位 “代理(爱心)妈妈”, 负责“亲情小屋”的管理、应用和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关爱工作,保障“亲情小屋”建设与使用。
探索实践,强化“亲情小屋”亲情体验。放眼留守儿童未来,推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计划,恩施市依托教育信息化,探索了“一室五平台”的“亲情小屋”建设模式,即每所学校安排一间温馨小屋,构建“亲情通话、情感交流、成果展示、家校互动、课外阅读”五个平台。同时,对“亲情小屋”使用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
“亲情小屋”实现留守儿童亲情互动新方式。自2014年12月21日,恩施市白杨坪镇回龙观小学50多名留守学生,在液晶显示屏上高兴地见到了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实现了“千里亲情一线牵”。目前,全市1万9千余名留守儿童,每天都能实现与父母亲情互动。
“亲情小屋”传递惠民新举措。“亲情小屋”免费视频通话系统,是电信公司“点亮村小”工程和恩施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合作的一个创新。“亲情小屋”免费视频通话系统、免费壁挂式公用电话机,已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家长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也知晓了国家的惠民新政。
“亲情小屋”促成留守儿童全面成长新态势。通过走访各教学点的师生,我们欣喜于“亲情小屋”建成后,留守学生能与家长保持经常性情感交流与沟通,心里话有地方说,委屈有地方诉,心结有地方解。弥补了留守儿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增强了留守儿童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共同幸福快乐成长。
开拓创新,衍生“亲情小屋”服务功能。实践证明,“互联网+‘亲情小屋”不仅拓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式,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促进了孩子的均衡发展,给了留守儿童温馨的家。同时,对如何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拓展服务教育的功能,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考。我们的考虑是,一是充分挖掘“互联网+‘亲情小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二是将134个“亲情小屋”并网,进一步拓展关爱留守儿童新渠道;三是尝试构建“互联网+‘亲情小屋+班班通”平台,将“亲情小屋”中的人和事作为素材,与《社会与法制》、《语文》、班队会课程整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